為什麼感覺知乎和頭條是兩個世界?

三個R的愛


關注我,獲取更多深度解讀

二者的區別在於ugc社區建立過程中的社區調性,知乎的社區調性更偏向精英式的投票體系,而頭條則更加像是去中心化的興趣部落。




雖然知乎和頭條在做的共同的一件事都是信息的去中心化,但是兩個產品的發展階段不同,切入點也就各異,這裡,從兩家的slogan就可以看出。

一個好的ugc社區,既要具備優質內容也要考慮用戶需求。

眾所周知,知乎常常被調侃是逼乎,在知乎上,精英、中產、小資是話題的最佳貢獻者。

雖然最初是邀請一些名人,但是明顯這些人不可能天天答題,知乎在短暫的邀請制度後,開始放開創作門檻,用戶可以自主貢獻內容。

此後,知乎逐漸培育出一批大V,但是,時至今日,知乎仍舊是部分精英掌握話語體系,普通用戶即使回答問題也很有可能不會獲得太多回應,尤其是熱門問題,普通用戶的回答基本被淹沒在海量信息中,並且,基於知乎的社區調性,大多數用戶在大部分時候是隻看不說的。

而今日頭條,定位則更加像是一個聚合類APP。

就拿併入頭條中的問答來說,在許多回答中都是普羅大眾,問答領域常常是與生活相關,是普通人比較切實的問題,這樣的問答,即使是普通用戶也可以貢獻內容。

但是這就有幾個問題,回答長度較短,內容較淺,部分表達相對感性,對於閱讀者來說,可參考性往往較低。

但是由於今日頭條的內容分發是基於用戶興趣,而非是知乎的高贊第一,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普通用戶貢獻內容。



一個好的產品建立護城河必然是取內容標準的最大公約數。

知乎的體系已經構建差不多,即使最近常有知乎大V出走的話題,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出走一批,知乎依舊能培養出下一批。

而今日頭條正處於培養用戶習慣的發展早期,活躍的用戶與海量的內容都是一個ugc產品早期最需要的,在這種發展階段,社區調性必然不能過高,將話語權從特定的少數人手中轉移到普羅的多數人手中才是第一要義。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原創不易,你的關注和點贊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

吳懟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值得一議。

去年聽到一消息,某企業把收到的簡歷分成兩摞,一摞是985、211,一摞是普通院校。

普通院校的看都不看,直接倒進垃圾桶,面試通知只發給985、211的應聘者。

這家企業做錯了什麼嗎?

“英雄不問出處”這句話之所以流行,之所以振奮人心。內在原因是這樣事情發生的並不多。如果遍地都是這種故事,這句話就是一句陳詞濫調。沒有任何價值。


回到知乎和頭條問題,這是兩個世界嗎?

還真是。

知乎基本就代表者精英,而頭條基本就代表者普羅大眾。這兩者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是混居的,甚至每天推杯換盞;但是在意見陣營中,卻涇渭分明,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那麼是誰在拋棄誰?

答案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精英在往更高的精神領域去攀爬,並且率先掌握高層領域的話語權。

普羅大眾雖然也在往更高的精神領域去怕,但是由於自身經歷、學歷等原因,處處落後於人,總是拾人牙慧,一直拿不到高層話語權。不過轉身去拿底層話語權卻很容易。

人一旦選擇了陣營,不論這個陣營是國家、民族、種族、省份,甚至小到學校、班級、家庭,只要選擇好自己的陣營,就會想方設法維護自己陣營的正確性。

一旦有人說,我們中國人有著怎麼怎麼樣弊病,你只要跟他敵對著去說,他一定會想方設法找到更多案例,比如公德心不足、同情心不足等等,用來證明你是錯的,他是對的。

而如果是外國人說中國人不好,他就會極力為中國人洗白,說中國有多少美德。

一些人儘管他對普羅大眾本來是平常心的態度,一旦站到精英陣營,他也一定會逼出稜角來。

精英認為自己有責任感,有責任帶著普羅大眾去往更好的方向。有時候,即使脫離實際,還是堅持自己是對的。

而普羅大眾則認為精英太高冷,太脫離實際。不願意靠近。即使有時候精英說的方向很正確,還是要堅持走彎路。

歷史這麼長,發生這麼多事情。不論地理邊界還是立場邊界,當邊界形成的時候,邊界兩邊的人都是不斷將邊界劃分得更加清晰,而不是打破邊界,除非到了已經形成勢如水火的敵對狀態,才會爆發革命,一方推到另一方。


小到一家公司,985、211是一種陣營,一旦劃清邊界,和普通高校學生就是兩個世界的人了。

知乎、頭條,用戶間界限一旦形成,也就形成兩個世界。


零售新物種


在本科的時候開始刷知乎,內容的確豐富有趣,涵蓋了專業知識圈分享個人、情感成長經歷、經典反雞湯金句,的確讓我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享受於他人的分享,卻很少主動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見解,一來是懶,二來是相形見絀。

我是一年多以前開始接觸今日頭條的,此時已經是奮鬥在臨床一線的婦產科醫生,臨床上有太多有趣的故事啦,有很強的訴說意願,也有滿肚子的專業知識想和女性朋友們分享。今日頭條版面豐富,微頭條類似於微博,問答類似於知乎,文章更是體裁題材不限,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創作者的價值,所以就常駐在這兒了。

今日頭條比之乎更加接地氣,用戶群體更為廣泛,從留言者來看,有十幾歲的學生,也有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不同的思想在這裡進行著碰撞。


婦產科小超人


確實非常有趣的回答,所以想認真寫一下:

我是知乎房地產話題下的活躍用戶,目前在知乎有67k關注,出過2本電子書,開過8場live,回答近300個問題,累計獲得194531個贊同和128180次收藏;

與此同時,我在頭條有3.3k粉絲,獲得了5300個贊同,只有兩篇閱讀超過10萬的“爆款”文章。

從用戶群中我們就可以明顯發現,知乎以學生、以一二線城市年輕人為主;

而頭條的年齡結構更偏年長,區域分佈也更加廣泛。

受眾不同,受眾喜歡的東西也自然不同。

知乎最火的,是“個人成長”、“情感”、“影視”、“故事”等內容;

頭條最火的,是新聞、娛樂等內容。

知乎因為檢索機制,會很“慢”,我經常有一兩年前的回答被“挖墳”,每天都有幾年前的回答被點贊;

頭條因為信息流,會很“快”,內容短、更新快,幾天會突然爆發,但以後根本不會起來。

所以,在知乎裡,“乾貨”受到尊重,在頭條裡,“標題黨”得以橫行。

不同的規則,會吸引不同的用戶,造成不同的氛圍,導致不同的結果。

但是知乎在變,頭條也在變,兩邊的用戶更在變,日後鹿死誰手,真的尚未可知。





羊迪


典型分歧如關於崔永元揭陰陽合同事件、轉基因問題、李光宇提議廢除中學英語課程問題。

關於崔永元揭陰陽合同和反對轉基因的事件,頭條是接近100%的支持,知乎卻出現了大量質疑的邏輯。關於轉基因,頭條大部分情況下是反對,知乎大多數情況下用科研論證的方式證明問題不大。關於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先生提出廢除英語的主張,頭條上不少評論者支持,但是知乎上不少回應者主張不能廢除英語。

頭條,是提供信息和資料的地方;知乎是論證問題的地方。頭條對觀點正確、方向積極有相對嚴格的審核制度,當然頭條也有它的廣泛性和包容性;知乎是用科研和學術的思維和方法討論問題的地方,免不了有鑽牛角尖和方向不積極的成分。頭條討論的是平凡生活中略微疑難的問題及針對難題的解決方案,而知乎論證的是針對看似平凡的事件不同尋常的思路和方案(略鑽牛角尖)。

知乎反映了知識分子和類知識分子的思維,有他們的先進性,也有他們的脆弱性和虛無縹緲的特徵。頭條反映了生活的多樣性,但是多而不雜不亂,譁眾取寵的很多成分還是經過過濾的,只是需要考慮社會的複雜性。

如果希望學到具體內容,頭條較好(需要認真搜索);如果希望論證出不一樣的辨析,知乎較好(不排除偽大V)。


科學與智謀


事實上我覺得知乎的人實在太過於裝逼,雙標狗、美分、公知太多,大家就不能好好的嘮個10塊錢的嗎?非要搞出個優越感,好像越向西方靠攏就越政治正確一樣,我就搞不明白,都是倆肩膀扛一腦袋,到底誰比誰優越,好像把國內的成就貶低的一文不值就能上天咋的。

最近火爆的《流浪地球》,雙標情況如圖所示:

一邊諷刺《流浪地球》物理知識缺乏,如同弱智,另一方面又拼命的吹《星際穿越》,卻對其中反物理常識的現象視而不見,這種自卑的人到底他的過去經歷了啥?另一方面,自己的醜事被人扒出來後又急於刪帖,還一副受了欺負的小人嘴臉,真是無話可說啊!難怪魯迅先生要說“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中國人”。這種人渣關鍵還在知乎混的風生水起,這真的是一件十分弔詭的事情了。

再如圖所示,我是真真真真兒的服了!


據我多年以來的觀察,一般這種人帶有先天的優越感,畢竟知乎是精英聚集的地方,自然,自以為是的長篇大論再加上上萬的點贊量更讓他飄飄欲仙,但除了有什麼物質上的好處呢?我還真的搜索了一下,結果讓我找到了“旅行社”、“移民介紹所”之類的回答,好吧!好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們繼續介紹吧!

最後,我還是喜歡我們頭條接地氣!!!


地攤文學家


如果仔細去看一下知乎和頭條的起步,你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知乎早期的時候,知乎是邀請制度的,採用的小米的飢餓營銷在內,同時知乎的運營人員會去聯繫很多的名人來參與內容的建設,當整個平臺上面都是一些特別厲害的人,同時內容也都是精華的那種,那麼這時候勢必會引發很多人的觀望,同時部分被邀請的人也會感覺到自我良好,畢竟別人都沒有被邀請,而他卻被邀請,那麼這自然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了。


因為前期有過一批很大量的優質的人參與,那麼平臺本身的內容也都是很不錯,這當然會引發外界的很多評論。


而頭條最早是起開放的形式起來的,正式因為前期的開放,沒有設置太對的門檻,所以導致的結果可能是內容上沒有知乎好。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知乎曾經是因為內容好而出名,後面隨即進行了開放,於是乎就引發了很多曾經觀望的人去進入,而這批觀望的人並非都是內容產生都是很好的人,其中也自然會包括一些企業會去知乎上面進行廣告宣傳。


但頭條一開始就是以開放起來,從最初至今都是一貫的路線,沒有太大的差異化。


知乎和頭條的差異化,在於最初的起步,而非現在,從現在來看,頭條還是略勝知乎一籌,畢竟頭條是有一些相關的獎勵機制在內,能夠更加的鼓勵作者產生內容。


文非


我從運營的角度看知乎和頭條兩款產品,經過一段時間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知乎在走下坡路,頭條則勢頭越來越猛。

知乎原本在開始初期,邀請眾多行業頂級大咖前來站臺,在內容和口碑上打下很好的基礎。隨著知乎運營的時間變長,大咖退場,知乎也暴露了自己娛樂的本質。說好的理性高端知識分子呢?在知乎的熱門榜裡,一看就是拙劣的娛樂話題炒作,快變成第二個娛樂話題版的微博了。

頭條則根植於自己完善且齊全的內容製造領域,頭條、西瓜、抖音、悟空問答,在多種不同的內容載體上擁有近10億粉絲,用戶的體量規模和層次,都是知乎不能比擬的。

2、知乎的精或不精,都會導致越做越小。

知乎其實很類似於豆瓣,都是根植於一個用戶群體,做明確的事。比如豆瓣是文青,內容是影評書評,知乎是精英,內容是高水平問答。

但這裡有一個痛點,豆瓣的內容本身就是興趣使然,而知乎所謂的高水平問題,真的能吸引網民中的精英大咖來回答問題嗎?在沒有極大物質回饋的獎勵下?

要知道,行業的精英是很忙的,基本沒有時間一直泡在知乎,知乎的內容量就少,內容少用戶也少,那知乎拿什麼盈利?所以知乎要擴大,吸引了各路自媒體人、營銷公司、推廣進來,對於這些人,注重的是用戶流量。如果寫的東西沒人看,肯定會退場。那麼知乎的選擇不多,基本上就是運用熱點話題炒作,但又要維護自己本身的“高素質”,漸漸的,最近知乎的內容越來越慘不忍睹。

知乎做精,囿於固有用戶的性質,會導致體量過小。知乎不精,會導致平臺越來越不倫不類,定位模糊。無論如何,知乎的未來我都不是很看好,相比知乎,我更看好擁有完善用戶體系的頭條。


黑澤曦


知乎和頭條本來就是兩個世界。

首先就是頭條用戶和知乎用戶完全不同。

知乎用戶主要就是年輕人,大學生,高中生為主。

而頭條什麼人都有,涵蓋的人群更廣。

用戶不同,喜歡看的內容就不同,知乎上,尤其是物理,科技和程序網絡會天然被高看一眼。雖然流量也是重在情感,故事,職場,熱點新聞。但由於科普類的受眾教廣,氛圍不同。對我們這種小眾學科來說,其實更容易生存。

而頭條,主要還是新聞,熱點,趣文為主。所有爆點,博人眼球很重要,內容好不好另說。

兩者用戶不同,內容選擇就完全不同,這就導致你覺得價值觀,世界觀差異都很大。

另一影響內容的就是審核機制。

同樣是發文章,不管你有沒有價值,有沒有人看,只要沒有違規內容,在知乎都會允許你推送,至於後期有多少人看是你自己的問題。

但是頭條不一樣,一旦你文章沒什麼人看,很可能被認為不適合收錄,最後只能刪除。

從這一點來說,頭條還沒有知乎寬容。大約是頭條的作者太多了吧,不稀罕這一兩個沒有人看的東西。

當然,你要說知乎威脅到頭條肯定暫時是不可能的。而知乎的目前來說,體量也只是達到頭條兩三個產品的比重罷了。

但是悟空完敗於知乎的較量是已經顯而易見的了,當初悟空問答挖了那麼多大V,但是最後留在問答區的大V還有幾個?

對了,我個人在知乎上也有近兩萬的關注,近百萬的點贊,幾千萬的閱讀。

歡迎關注法醫阿一,知乎上也叫:阿一。





法醫阿一


看了很多人的發言,觀點基本一致,無非是知乎更理性更具知識性,而頭條則是荒草遍地魚目混雜。我感覺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先搞清楚定位,就像我們在討論法拉利跑車和秋名山神車一樣,你要看它們的市場定位和老百姓需求,而不是看它動力上有何區別,操控有多牛掰。

知乎從開始到現在,走的仍是高冷範兒,它就像一個拿著咖啡坐在裝飾考究的館子裡的人,不管自己實力如何,起碼先要把格調搞的與環境配套起來,談一談北美最近上了什麼好片子,巴黎走秀上出現了什麼好款,下個星期準備和哪個基金老闆見面,過幾天還有一個課題等著討論等等。大家一團和氣,表面上都是謙謙君子,即使我心裡想懟死你,但我得場面上做的紳士一般。

而在頭條,就是巷子口的閒磕,不忙的時候來嘮一嘮,吹吹牛,或著坐在弄堂邊上的燒烤攤,喝著烈性的牛二,狠狠心點一串腰子,然後喲五喝六的開始吐槽,隔壁吳老二被綠了,誰家老婆又養野漢啦,菜價又高了兩毛,孩子成績又下降了等,都是家長裡短,都是雞毛蒜皮,我高興了可以大口喝酒,不高興了可以跳起來開口大罵。或者直接幹就完啦。

知乎小眾,頭條大眾,這就是定位和區別。知乎就像老師在上面講課,大家聽一聽,而頭條則是人人都有話筒,不管講的對不對,語言糙不糙,上了臺想說就說,不用憋著。

知乎也許更專業,但頭條更接地氣。知乎更多的是理論上的專業性,而頭條更多的則是實際的實踐者,就像一個汽車製造者一樣,工程師只負責造,而到底好不好開則要廣大的用戶去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