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導語:19世紀作為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誕生了許多文學流派

:利用親身經歷和科學手法記載世界的自然主義、走向內心世界探索超越現實的靈魂世界的"為藝術而藝術",巴科扎克式全面記錄社會圖景的現實主義。

在這樣繁花似錦的文學盛宴中,英國的王爾德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奧斯卡·王爾德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散文家、詩人,也是唯美主義的集大成者,同時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許多戲劇、詩歌和童話作品,我們最初接觸王爾德可能都是閱讀他的童話,但實際上,他創作童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給兒童閱讀,相反,他是為了表達對社會現狀的看法、抒發文學主張。

除此之外,他唯一的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更是以其神秘的故事情節及其中表達的矛盾的文學思想為人著稱。在這部作品中,唯美主義對藝術與道德的衝突、個人與社會的矛盾表達了十分複雜的看法,既主張"為藝術而藝術",推崇對美的追求,又蘊含著道德枷鎖難以擺脫的意味。

一、唯美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

1、受到其他文學流派的影響

同時代的法國象徵主義,後期代表人物蘭波和魏爾倫藝術風格不盡相同,蘭波在一片迷狂中鑄造出獨特的詩歌語言,魏爾倫則是以甜蜜、溫婉的調子著稱,這種創作技巧對王爾德不可能不產生影響。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奧斯卡·王爾德

王爾德在牛津大學的老師佩特,是一位藝術史家,他在關於文藝復興的著作中並不梳理這一時段的藝術史,而是分析內在的藝術精神:"人們應當培植敏銳的感覺來捕捉生活和藝術中無數光亮的瞬間,從而使輕快生動的'寶石般的火焰一直燃燒';能保持這種心醉神迷的狀態就是人生莫大的成功"可見,佩特提倡的是藝術是獨立的,捕捉藝術精神就是在追求美。

王爾德將其奉為"美的聖經",說明他十分贊同這種觀點,這也是唯美主義的特點:生活應該模仿藝術,且藝術與道德無關。

2、資本主義進入成熟階段

唯美主義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到了19世紀末,經過兩次工業革命的發酵,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發展到一個成熟甚至是爛熟的階段,因此不再專注於對外探索而是轉向自我的沉思、審視,所以有的文學作品在我們看來有點像無病呻吟,更有甚者會直說一句"矯情"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19世紀繁榮發展的英國

在同時代文學流派中都能發現,作家逐漸注重對自我的探索:現實主義的兩位大家巴爾扎克和福樓拜,巴爾扎克大刀闊斧的描述社會圖景,福樓拜已經開始注重人內心世界的反思,在他的《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艾瑪對愛情的態度從渴望到被傷害,最後心灰意冷含恨而終,這種心理的變化十分細膩。

由此,唯美主義也注重人自身對美、對道德的探索,不再是洋洋灑灑描寫社會萬象,這種創作風格是與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的

二、王爾德:思想先驅,還是浪蕩君子?

1、才華橫溢的社會寵兒

奧斯卡·王爾德,1854年出生于都柏林的貴族家庭,也就是現在說的愛爾蘭。"緞子卷邊的深紫上衣配天藍色領巾、齊膝短馬褲加黑色絲襪,最顯眼的莫過於長及足部的水獺皮鑲邊的綠色大氅。"這是他受邀去美國時的裝扮,

精緻高貴的華服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王爾德在毫不掩飾地彰顯自我才華。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

而當美國海關問他有什麼要申報時,王爾德這樣回答:"我沒有什麼要申報的,除了我的才華。"這則小故事幾乎是我們兒時都讀過的勵志故事,但細想下來,這樣高調的言論到底是他對自己才華的自信,還是單純為了商業宣傳做出的標語呢

?答案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畢竟王爾德首先是一位劇作家,還是一位頗受社會歡迎的作家,想通過這種手段造勢也並非毫無根據。

他的小說《道連·格林的畫像》中的主人公,和同時代的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有著相似之處,一是都帶有懸疑色彩,二是主人公頗有"浪蕩子"的意味,他們都是資產優渥、整日遊走在城市中的貴族公子哥兒,從這一點說,道連•格林也是王爾德的真實寫照。

2、《道連•格林的畫像》預示著王爾德的一落千丈

1895年正是王爾德人生輝煌的時刻,多部話劇上映大獲好評,卻正是在這一年,2月28日,他在俱樂部中接到同性戀人道格拉斯之父昆思波里侯爵所致侮辱性的卡片。王爾德提起誹謗訴訟,反遭侯爵反訴,指其有同性戀行為。王爾德被立即逮捕,經三次庭審,於5月25日以"與另一男性有嚴重猥褻行為"的罪名被判入獄服苦役兩年。7月入獄,11月被宣佈破產。王爾德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一下子從社會的寵兒變成一文不名的破落戶,僅僅五年後,他就溘然長逝了。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王爾德和道格拉斯

《道連•格林的畫像》這部小說雖然發表在1891年,正是王爾德輝煌的時刻,但故事中主人公最後悲慘的死去,這一結局似乎已經預示了王爾德及他所代表的唯美主義的失敗結局。因此,我們不妨以這唯一一部小說為切入點,看看王爾德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態度。

三、《道連•格林的畫像》表達的文學思想

1、自我和自我的鏡像

整個故事發生在由貴族組成的小圈子內,主人公道連·格林在面對自畫像時,許下了"如果我能夠永遠年輕,而讓這幅畫像去變老,要什麼我都給!"的願望,自此,開始了他罪惡的一生。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貝澤爾為道連•格林畫像

道連·格林依仗著自己不老的容顏,到處尋歡作樂,後來拋棄了西碧兒·韋恩,導致這位女演員自殺,最後為了掩蓋罪行殺死了好友貝澤爾和女演員的弟弟,最終他不忍看畫中已然醜陋無比的自己,

揮刀想毀掉畫作,卻不想死的卻是自己,而自畫像中的道連•格林卻又恢復了年輕。

道連•格林用自己的靈魂和看不見的魔鬼做交易,靈魂的每一次墮落都反映在畫像上。可以說,主人公和畫像正是自我和自我的鏡像,本體的每一次墮落都會被如實記錄在畫像中。而最終主人公的崩潰,或許正是他已經無法忍受自己的罪惡,妄圖毀掉這最後的證據;又或許是他有所悔恨,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畫像記錄著他的罪惡

2、藝術不能單純以道德批判

純粹從文筆來看,這部作品沒有什麼出彩之處,甚至有些過時,但小說中除了美是至上的觀念,還包括著人的罪惡並不會被掩蓋,會永遠存在於畫像中,美並不能征服一切。道連•格林一生有很多罪惡:殺人、誘惑少女等等,但他同時也在挑戰著19世紀末英國社會的道德與秩序,當然這種挑戰的對錯需要探討。

"藝術家沒有倫理上的好惡。藝術家如在倫理上有所臧否,那是不可原諒的矯揉造作。"這是王爾德寫作最前面的話,這便是他對於藝術中道德看法:藝術家在創作時不應該受到社會道德的制約而應該注重對美的書寫。這種觀念在文學批評中並不少見,很多批評家都認為不能用道德的眼光評價文學作品的價值,畢竟,如果以世俗標準來看,那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還能被稱為經典嗎?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楊過與小龍女的師徒戀

四、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關係的認識

開頭宣揚的是"美"是生活的最高目標,甚至為之殺人,小說結尾他開始厭倦,卻已經太遲。

1、道連•格林與浮士德

道連•格林將靈魂出賣換取不老的容顏,這種情節讓我們不禁聯想到《浮士德》中主人公同樣把靈魂出賣給魔鬼重獲年輕。不過兩者不同的是,道連•格林最後想要擺脫自己的罪惡,卻已經失去了重新開始的機會,只能通過死亡解脫,而浮士德的靈魂卻得到了救贖。

結局不同的原因就是浮士德一生並沒有殺人放火之類的罪大惡極之事,而道連•格林卻堪稱惡貫滿盈。可以說,這是社會道德對道連•格林的扼殺,整部作品圍繞著美與道德的鬥爭展開。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浮士德與魔鬼簽約

2、唯美主義的矛盾

"藝術家是美的作品的創造者。""一切藝術都是毫無用處的。"這兩句意思大相徑庭的話出現在小說的前言,點出了唯美主義對於"美"的矛盾心理,即能否通過美擺脫對道德的限制

故事中道連•格林在亨利勳爵的"開導"下,一心追求享樂、追求美的生活,"他那如花的容顏永遠不會枯萎。他的生命的脈搏永遠不會衰竭。他將同希臘的眾神一樣強壯、快樂、來去一陣風。"即使這種對美的追求是建立在對他人傷害的基礎上,主人公也從未放棄。

但結尾處,道連•格林拿刀刺向畫像,反而殺死了自己,我不認為這是他良心的懺悔,這只是在社會道德鉗制之下意圖毀掉一切罪惡的證據,恢復從前生活的行為。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電影劇照

"這東西常常使他夜裡不能成眠。他不在城裡的時候老是提心吊膽,生怕別人窺見他的秘密。這東西在他縱慾的過程中摻入了憂鬱的成分。有不少歡樂的時刻往往因為惦著它而大煞風景。這東西好像成了他的良心。"可見,畫像面貌的變化記錄著道連•格林的罪惡,只要畫像存在一日,社會道德無時無刻不在對他的良心進行譴責,最後主人公想要毀掉畫像,也只是再也無法忍受良心上的不安而做出的掙扎,並非有所悔過。

還有一個佐證,那就是道連•格林虛假的反思。他曾經認識到執著於青春是錯誤的,貌似幡然悔悟,但"畫像只不過眼睛裡多了狡猾的神色,嘴角的曲線添了虛偽的皺紋。"看起來他有了重新開始的決心,實際上不過是他出於虛榮心的偽善之詞,可以說,從頭到尾道連•格林從未放棄對青春、對美的追求,即使到最後揹負重重業障,他想要的只不過是毀掉最後一個對良心進行鞭撻之物,這畫像在他看來,只是最後一個"貝澤爾"罷了

而最後畫像將會永遠美麗,這或許是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最後的斷言。畫像作為美的最高追求將會永存,說明

我們或許永遠無法擺脫社會道德的限制,在經過一次又一次反抗後終將湮滅,但"美"將會永遠存在。道連•格林最初徹底擺脫了道德限制,能夠自由地追求美好生活,此時的畫像正充當著道德大法官的角色,結尾二者角色倒置,以道連•格林的死結束了他的罪惡,畫像反而成為美的化身。

以王爾德為代表的唯美主義,對美與道德之間關係的思考

王爾德之墓

我們也能從這部小說中看到王爾德的一生:

他不顧世俗眼光,大膽追求自我,但最終仍敗在了世俗道德的打擊之下,但他的思想、他的作品正如那副畫像一樣,將永遠存在,永遠美麗。這也正是唯美主義對個人與社會、美與道德之間矛盾的看法。

結束語:王爾德有唯美主義的一面,也有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更有他作為一個劇作家刻意為之的一面,他更是早期同性戀者的殉道者。他的作品愈發得到人們的肯定,他的長眠之地更是成為同性情侶朝聖的聖地,可以說,王爾德的一生是傳奇精彩的。

在他唯一的小說《道連•格林的畫像》中,王爾德調用了超越現實的奇幻色彩,用畫像比作自我的鏡像,表達了唯美主義對藝術至高無上的追求,也飽含著渴望擺脫世俗枷鎖卻最終歸於失敗的無奈之感。不禁引發我們的思考,我們到底生活在畫像之中,還是那畫像中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