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导语:19世纪作为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诞生了许多文学流派

:利用亲身经历和科学手法记载世界的自然主义、走向内心世界探索超越现实的灵魂世界的"为艺术而艺术",巴科扎克式全面记录社会图景的现实主义。

在这样繁花似锦的文学盛宴中,英国的王尔德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诗人,也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同时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戏剧、诗歌和童话作品,我们最初接触王尔德可能都是阅读他的童话,但实际上,他创作童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儿童阅读,相反,他是为了表达对社会现状的看法、抒发文学主张。

除此之外,他唯一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更是以其神秘的故事情节及其中表达的矛盾的文学思想为人著称。在这部作品中,唯美主义对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表达了十分复杂的看法,既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推崇对美的追求,又蕴含着道德枷锁难以摆脱的意味。

一、唯美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1、受到其他文学流派的影响

同时代的法国象征主义,后期代表人物兰波和魏尔伦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兰波在一片迷狂中铸造出独特的诗歌语言,魏尔伦则是以甜蜜、温婉的调子著称,这种创作技巧对王尔德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奥斯卡·王尔德

王尔德在牛津大学的老师佩特,是一位艺术史家,他在关于文艺复兴的著作中并不梳理这一时段的艺术史,而是分析内在的艺术精神:"人们应当培植敏锐的感觉来捕捉生活和艺术中无数光亮的瞬间,从而使轻快生动的'宝石般的火焰一直燃烧';能保持这种心醉神迷的状态就是人生莫大的成功"可见,佩特提倡的是艺术是独立的,捕捉艺术精神就是在追求美。

王尔德将其奉为"美的圣经",说明他十分赞同这种观点,这也是唯美主义的特点:生活应该模仿艺术,且艺术与道德无关。

2、资本主义进入成熟阶段

唯美主义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到了19世纪末,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发酵,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成熟甚至是烂熟的阶段,因此不再专注于对外探索而是转向自我的沉思、审视,所以有的文学作品在我们看来有点像无病呻吟,更有甚者会直说一句"矫情"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19世纪繁荣发展的英国

在同时代文学流派中都能发现,作家逐渐注重对自我的探索:现实主义的两位大家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巴尔扎克大刀阔斧的描述社会图景,福楼拜已经开始注重人内心世界的反思,在他的《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艾玛对爱情的态度从渴望到被伤害,最后心灰意冷含恨而终,这种心理的变化十分细腻。

由此,唯美主义也注重人自身对美、对道德的探索,不再是洋洋洒洒描写社会万象,这种创作风格是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

二、王尔德:思想先驱,还是浪荡君子?

1、才华横溢的社会宠儿

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出生于都柏林的贵族家庭,也就是现在说的爱尔兰。"缎子卷边的深紫上衣配天蓝色领巾、齐膝短马裤加黑色丝袜,最显眼的莫过于长及足部的水獭皮镶边的绿色大氅。"这是他受邀去美国时的装扮,

精致高贵的华服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王尔德在毫不掩饰地彰显自我才华。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

而当美国海关问他有什么要申报时,王尔德这样回答:"我没有什么要申报的,除了我的才华。"这则小故事几乎是我们儿时都读过的励志故事,但细想下来,这样高调的言论到底是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还是单纯为了商业宣传做出的标语呢

?答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毕竟王尔德首先是一位剧作家,还是一位颇受社会欢迎的作家,想通过这种手段造势也并非毫无根据。

他的小说《道连·格林的画像》中的主人公,和同时代的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有着相似之处,一是都带有悬疑色彩,二是主人公颇有"浪荡子"的意味,他们都是资产优渥、整日游走在城市中的贵族公子哥儿,从这一点说,道连•格林也是王尔德的真实写照。

2、《道连•格林的画像》预示着王尔德的一落千丈

1895年正是王尔德人生辉煌的时刻,多部话剧上映大获好评,却正是在这一年,2月28日,他在俱乐部中接到同性恋人道格拉斯之父昆思波里侯爵所致侮辱性的卡片。王尔德提起诽谤诉讼,反遭侯爵反诉,指其有同性恋行为。王尔德被立即逮捕,经三次庭审,于5月25日以"与另一男性有严重猥亵行为"的罪名被判入狱服苦役两年。7月入狱,11月被宣布破产。王尔德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一下子从社会的宠儿变成一文不名的破落户,仅仅五年后,他就溘然长逝了。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王尔德和道格拉斯

《道连•格林的画像》这部小说虽然发表在1891年,正是王尔德辉煌的时刻,但故事中主人公最后悲惨的死去,这一结局似乎已经预示了王尔德及他所代表的唯美主义的失败结局。因此,我们不妨以这唯一一部小说为切入点,看看王尔德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态度。

三、《道连•格林的画像》表达的文学思想

1、自我和自我的镜像

整个故事发生在由贵族组成的小圈子内,主人公道连·格林在面对自画像时,许下了"如果我能够永远年轻,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要什么我都给!"的愿望,自此,开始了他罪恶的一生。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贝泽尔为道连•格林画像

道连·格林依仗着自己不老的容颜,到处寻欢作乐,后来抛弃了西碧儿·韦恩,导致这位女演员自杀,最后为了掩盖罪行杀死了好友贝泽尔和女演员的弟弟,最终他不忍看画中已然丑陋无比的自己,

挥刀想毁掉画作,却不想死的却是自己,而自画像中的道连•格林却又恢复了年轻。

道连•格林用自己的灵魂和看不见的魔鬼做交易,灵魂的每一次堕落都反映在画像上。可以说,主人公和画像正是自我和自我的镜像,本体的每一次堕落都会被如实记录在画像中。而最终主人公的崩溃,或许正是他已经无法忍受自己的罪恶,妄图毁掉这最后的证据;又或许是他有所悔恨,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画像记录着他的罪恶

2、艺术不能单纯以道德批判

纯粹从文笔来看,这部作品没有什么出彩之处,甚至有些过时,但小说中除了美是至上的观念,还包括着人的罪恶并不会被掩盖,会永远存在于画像中,美并不能征服一切。道连•格林一生有很多罪恶:杀人、诱惑少女等等,但他同时也在挑战着19世纪末英国社会的道德与秩序,当然这种挑战的对错需要探讨。

"艺术家没有伦理上的好恶。艺术家如在伦理上有所臧否,那是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这是王尔德写作最前面的话,这便是他对于艺术中道德看法: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应该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而应该注重对美的书写。这种观念在文学批评中并不少见,很多批评家都认为不能用道德的眼光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毕竟,如果以世俗标准来看,那金庸笔下的杨过与小龙女还能被称为经典吗?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杨过与小龙女的师徒恋

四、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关系的认识

开头宣扬的是"美"是生活的最高目标,甚至为之杀人,小说结尾他开始厌倦,却已经太迟。

1、道连•格林与浮士德

道连•格林将灵魂出卖换取不老的容颜,这种情节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浮士德》中主人公同样把灵魂出卖给魔鬼重获年轻。不过两者不同的是,道连•格林最后想要摆脱自己的罪恶,却已经失去了重新开始的机会,只能通过死亡解脱,而浮士德的灵魂却得到了救赎。

结局不同的原因就是浮士德一生并没有杀人放火之类的罪大恶极之事,而道连•格林却堪称恶贯满盈。可以说,这是社会道德对道连•格林的扼杀,整部作品围绕着美与道德的斗争展开。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浮士德与魔鬼签约

2、唯美主义的矛盾

"艺术家是美的作品的创造者。""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这两句意思大相径庭的话出现在小说的前言,点出了唯美主义对于"美"的矛盾心理,即能否通过美摆脱对道德的限制

故事中道连•格林在亨利勋爵的"开导"下,一心追求享乐、追求美的生活,"他那如花的容颜永远不会枯萎。他的生命的脉搏永远不会衰竭。他将同希腊的众神一样强壮、快乐、来去一阵风。"即使这种对美的追求是建立在对他人伤害的基础上,主人公也从未放弃。

但结尾处,道连•格林拿刀刺向画像,反而杀死了自己,我不认为这是他良心的忏悔,这只是在社会道德钳制之下意图毁掉一切罪恶的证据,恢复从前生活的行为。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电影剧照

"这东西常常使他夜里不能成眠。他不在城里的时候老是提心吊胆,生怕别人窥见他的秘密。这东西在他纵欲的过程中掺入了忧郁的成分。有不少欢乐的时刻往往因为惦着它而大煞风景。这东西好像成了他的良心。"可见,画像面貌的变化记录着道连•格林的罪恶,只要画像存在一日,社会道德无时无刻不在对他的良心进行谴责,最后主人公想要毁掉画像,也只是再也无法忍受良心上的不安而做出的挣扎,并非有所悔过。

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道连•格林虚假的反思。他曾经认识到执着于青春是错误的,貌似幡然悔悟,但"画像只不过眼睛里多了狡猾的神色,嘴角的曲线添了虚伪的皱纹。"看起来他有了重新开始的决心,实际上不过是他出于虚荣心的伪善之词,可以说,从头到尾道连•格林从未放弃对青春、对美的追求,即使到最后背负重重业障,他想要的只不过是毁掉最后一个对良心进行鞭挞之物,这画像在他看来,只是最后一个"贝泽尔"罢了

而最后画像将会永远美丽,这或许是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最后的断言。画像作为美的最高追求将会永存,说明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摆脱社会道德的限制,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反抗后终将湮灭,但"美"将会永远存在。道连•格林最初彻底摆脱了道德限制,能够自由地追求美好生活,此时的画像正充当着道德大法官的角色,结尾二者角色倒置,以道连•格林的死结束了他的罪恶,画像反而成为美的化身。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对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思考

王尔德之墓

我们也能从这部小说中看到王尔德的一生:

他不顾世俗眼光,大胆追求自我,但最终仍败在了世俗道德的打击之下,但他的思想、他的作品正如那副画像一样,将永远存在,永远美丽。这也正是唯美主义对个人与社会、美与道德之间矛盾的看法。

结束语:王尔德有唯美主义的一面,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更有他作为一个剧作家刻意为之的一面,他更是早期同性恋者的殉道者。他的作品愈发得到人们的肯定,他的长眠之地更是成为同性情侣朝圣的圣地,可以说,王尔德的一生是传奇精彩的。

在他唯一的小说《道连•格林的画像》中,王尔德调用了超越现实的奇幻色彩,用画像比作自我的镜像,表达了唯美主义对艺术至高无上的追求,也饱含着渴望摆脱世俗枷锁却最终归于失败的无奈之感。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到底生活在画像之中,还是那画像中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