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湖北武當山旅行攻略

80多年前湖北武當山旅行攻略

玉虛宮內碑亭。

80多年前湖北武当山旅行攻略

遇真宮龜蛇二將,寬高各二尺許,重約 200 斤,現不知道在何處。

80多年前湖北武当山旅行攻略

底圖來自 1952 年出版的《旅行雜誌》,介紹到武當山旅遊的行程路線。

80多年前湖北武当山旅行攻略

草店汽車站,外圍四棵合圍六七米的銀杏樹。 組圖 /1936 年的《旅行雜誌》

80多年前湖北武当山旅行攻略

迎恩橋 , 右為迎恩堂。路是草店到均州公路支線。現已淹在丹江口水庫裡。

80多年前湖北武当山旅行攻略

紫霄大殿。有位百多歲道人在殿後太子洞清修,到殿香客多有拜訪。

春天,是旅行好時節。

旅行是不設限的,富有富的玩法,窮有窮的玩法。旅行,也無關年代。1927 年創刊的《旅行雜誌》裡,記錄了 90 年前人們旅行的足跡。他們將遊記放到雜誌上發表,還探討旅行的意義。今天看來,這些遊記仍是一份難得的旅行攻略。

略有不同的是,那時候的旅行地點相對單一,名山大川是首選。武當山、峨眉山、衡山、普陀山等是在雜誌裡出現頻次較高的名山。尤其武當山,不同年代的人們都寫了遊記,看看當時的人都是怎麼遊山玩水的,當時的風土人情也展現在遊記中。

撰文 / 本報記者伍婷婷

火車、汽車、滑竿、步行 …… 去趟武當山真不容易

位於湖北十堰丹江口市的武當山,是中國道教聖地,曾有 " 太嶽 "、" 大嶽 " 之稱。可 80 年前,沒有公路,交通極為不便時,除了進山的香客,遊客很少。

1936 年十月一日出版的《旅行雜誌》刊載了時任襄花公路局局長李達可的《武當山遊記》,就曾記錄武當山遊人甚少的狀況。李達可在 1934 年春夏之交遊武當山,當時湖北建設廳增開老白段公路(湖北老河口到陝西白河的公路),道路初成,汽車可直達武當山麓。於是,趁公務之餘,他邀上好友趙稼生、李恩敘遊了一次武當山。

春季的武當山最熱鬧,川黔、湘贛、皖豫、秦魯及湖北本省的信士信女大老遠趕來進香,李達可正好趕上了。他遊記裡提到,這季節上山的香客就有數萬人,但遊客甚少。香客們帶著虔誠登頂,不趕時間,也無心周邊風景,自然不在乎怎麼去武當山。可那時作為遊客去武當山,太費周折,幾乎要用上所有能用的交通工具。

老白段公路草店站正好在武當山山麓,離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頂只有 75 裡。李達可和友人凌晨 4 點半從襄巷公路(原襄花路)花園站乘汽車出發,直到下午六點到達草店。14 個小時車程,他將不同時間經過地方記錄得非常詳細,從這些 " 窗外的風景 " 裡,更能看出去武當山旅行的不易。他們 5 點半過安陸縣的平林,在那裡遙望李白曾經到過的碧山,只是未曾下車去桃花巖、仙人洞、洗筆池、曬書檯等景點看看。7 點過隨縣,9 點過隨陽店,10 點抵達棗陽。隨陽店在隨縣和棗陽之間,疑似飛地,曾是水滸傳中張青、孫二孃夫婦開黑店賣蒙汗藥酒的地方。此處還有武松、張青、孫二孃、店小二及押解武松的差役彩色石像七八尊,他大概在汽車上看到這些遺落在田間石像,匆忙記錄下來。

到棗陽時已行車六個小時了,下車吃早餐。他和友人在這裡吃到當地著名的棗肉:一種下墊醃菜的蒸豬肉。" 特熟,色香味俱全 "。12 點半過樊城時,他在棗陽樊城之間看到沿途肥沃平整的土地荒廢,房舍也廢棄了,不由得感慨,連年兵災匪禍給百姓帶來的傷痛。下午 2 點,到老河口,這是漢水的一個大渡口。在這裡汽車也需要乘坐大渡船過河,這也算是他們經歷的又一重交通工具。李達可感慨," 這是東西文化協調之能事。" 老河口離草店 84 公里,自石花街過王家營戴家灣一帶,沿武當支脈進山,峰巒曲折,溪澗交錯,傍山開路,循巖走車,兩旁風景雖好,但車行顛簸,他們再也無暇顧及風景。幸好一切順利,下午 6 點到達草店。

走完到草店的公路,李達可還寫了一份遊武當山的出行攻略。他建議,東邊來的遊客可由漢口乘坐平漢鐵路三小時到達花園站,再換乘省公路客車,一日可到達老河口,第二天到達草店。川湘遊客由沙市乘省公路襄沙段汽車至襄陽渡漢水至樊城換車。北方遊客乘坐平漢鐵路至花園站換乘汽車,與東邊來的遊客一樣。豫西、陝南遊客可由河南南陽乘南陽段汽車至老河口轉往草店,或由白河乘汽車到草店。

多年後在雜誌上發表《武當山》的萬峰也來到武當山,只是沒想到,從漢口到草店原本兩天就能到達,他卻足足用了七天。1951 年 10 月 4 日一早,萬峰從花園站下火車後坐上去樊城的敞篷汽車,適逢大雨,一路淋到樊城。又因大雨耽擱,他不得不在樊城滯留四天。當有車去老河口時,他以為只有 90 公里,就算上午 11 點出發,也不至於太晚到達,不曾想這車慢慢悠悠晃到下午 6 點才到達老河口。又在老河口滯留一晚,第二天,從老河口到草店,全程只有 84 公里,他滿心歡喜,卻又得知老河口到草店公路在抗日戰爭時期橋樑被毀還未修繕,不通汽車,還需繞路。他只好換成黃包車改造的架子車外加步行,直到 10 月 10 日才到草店,真是現實版的人在囧途。可他在草店看到武當山時,沿途的疲憊早就煙消雲散。

草店離武當山天柱峰頂還有 75 裡,舟車勞頓的旅人多在此休息,第二天僱肩輿(當地轎子)或步行上山。

山形險要,簡直是拿生命在旅遊

武當山更適合深度遊。李達可算是 " 深度遊 " 了一次武當山,否則,他也寫不出大到景點,小到吃、住、行的旅行攻略。

武當山作為道教聖地,武當武術發源地,頗具神秘感。明朝時,明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等率 20 餘萬軍民在此修建大小宮觀 33 處,為武當山平添不少傳奇色彩。宮殿雖多,李達可認為其中的淨樂宮、迎恩宮、遇真宮、玉虛宮、五龍宮、紫霄宮、南巖宮、太和宮八宮名氣最盛,值得一遊。為了此行能游完八宮,他晚上 6 點到達草店街東汽車站,未吃晚飯就和友人驅車去遇真宮和迎恩宮。

遇真宮雖在八宮中最小,但建築保存完好,尤其真武殿,銅鑄飾金的精巧祭器遺存較多。天快黑了,他們還從中搬出重兩百斤的龜蛇二將放到光線較好的地方拍照。將龜蛇二將復歸原位後,他們又趕往古柏森森的迎恩宮,在這裡,他記錄了宮旁五百多年的三孔石橋,這是草店到均縣公路支線的重要連接點。

第二天凌晨 5 點,李達可一行乘約定好的肩輿從距草店 8 裡的元和觀上山。這一路多奇遇,感覺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途經好漢坡後走 5 裡到了回龍觀,此地最適合俯瞰,返身回頭,左望老營,如在地底,而兩三里處的玉虛宮基址,大致可辨。繼續上山,走 5 裡到了磨針井,這裡並沒有太多吸引人之處,反倒前邊那座由磐石自然而成的土地廟更有趣。好友趙稼生為了拍照,爬上廟頂,磐石突然脫落,嚇壞了眾人,幸好有驚無險。一路行至老君堂時,已到午飯時間,正巧遇見路邊七八家搭茅草棚的小店賣甜酒蒸饅頭。李達可一行想吃甜酒雞蛋,但店家只有兩個雞蛋,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還特意借了四個雞蛋,硬是做成了甜酒荷包蛋。老君堂本是祭祀老子的道觀,卻成了拴牛馬之處,臭氣熏天,他們只好望而卻步。

這一行,真正驚險的在後面。他們過劍河直上陡峭的十八盤,過叢林深邃的紫霄宮,再經烏鴉嶺到南巖宮。每處景點都讓人心情跌宕起伏。十八盤石階盤旋而上,越來越陡,沒經過爬山訓練的人十步一歇,兩腿打顫,但這裡有 " 由十八盤看劍河如在谷底,過財神殿看十八盤又在山腳 " 的奇特感受。紫霄宮和南巖宮是武當山風景最好的地方,紫霄宮被樹林包圍,極為幽靜,到這兒 " 能使遊客忘記現代 "。南巖宮最陡最險峻,它三面都是懸崖,正殿建在平坦處,就像大海中伸出的半島。只可惜,1926 年重陽的那場大火,將它燒得只剩碑亭和山門。這裡也是傳說中燒龍頭香的險要之處,豎了 " 禁止燒龍頭香 " 的牌子。但以前發願燒龍頭香的人沐浴上山,僅身體匍匐前進,攀龍頭上香,再匍匐倒退而返,稍有不慎便掉落懸崖粉身碎骨。

過七星樹和黃龍洞繼續登頂,這又是一處讓人感慨萬千的風景。一峰特立的七星樹,不過 20 丈高,上面有 7 棵大樹,1 座小廟,這裡的雲霧卻有別於其他山峰。從這裡回望南巖景物,步步不同,一開始僅因為南巖本身險峻,再移步發現巖下又有巖,更遠看則岩層如昇天巨梯,巖壁宮殿如蜂房鳥巢般。再由黃龍洞,走蹬道盤旋直上,經朝天宮、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南天門皇經堂上天柱金殿,雖然行程只有 15 裡,但山形險惡,步步陡坡。坡度最陡的是二天門前,石梯壁立,其中一段有 365 級極窄的石磴,這裡人不能並列行走,體力稍差的來這兒,根本不敢直立行走,只能匍匐前進,或者把繩子綁在腰上,僱當地人牽引助力。李達可一行卻鼓起勇氣一氣呵成,但他表示,這是 " 一路來盡最大努力處 "。

登上金頂,風聲怒號,吹得人直打寒戰,李達可一行只好攀著鐵鏈佝僂前進。他們晚上在皇經堂道院住宿,吃過道士的煎雞蛋、粉條、豆腐,煮糙米飯後準備入睡。這時道士又端來一個火盆升溫,原來山上山下溫差 30 多度,每年四月八日還會飛雪,也難怪到了初夏道士們晚上都穿夾棉道袍。這一夜,他們因被子太單薄並未睡好,同行的趙稼生感慨:" 我輩日間放歌天柱之巔,有乘風破浪之思,而今則有似沙丁魚裝罐頭之感。"

相較於李達可的武當山深度遊,考古學家秦學聖卻是走馬觀花。他的《武當山瑣話》在 1944 年 3 月 31 日《旅行雜誌》發表,同樣從草店附近上山登金頂,但他出遊時正值三伏天。這時不是進香時節,又異常炎熱,沿途人煙稀少,還要趕著登頂," 一路完全走馬觀花 "。他僱了一乘滑竿上山,沿途幾乎每到一處著名地方,抬滑竿的師傅停下來,告訴他一些故事就繼續趕路。一路走下來,印象深刻的景點沒幾處。但他記得紫霄宮,這是武當山最大的宮殿,除了有名的碑亭,他更感興趣的是裡邊木架上放的一條杉木椽。用手摸其中一端,另一端發出 " 嗡嗡 " 響聲,摸的人太多,這條杉木椽兩端都凹陷進去。其次就是紫霄宮裡那些明代銅器及遺物。登上天柱峰金頂後,在金殿裡,道人拿出很多明代祭器讓他一飽眼福,其中還有祖師玉印一方,他的目光似乎從未從這些歷史遺物中移開。就在這時,正殿門口一堆堆死去的飛蛾吸引了他的注意,道人告知,每當三伏天,就有飛蛾來朝拜,朝拜後即死。他不解,還想帶著這些問題回去問問生物學家。

本以為這趟走馬觀花的武當山旅行就這樣平常結束,可正要下山時,突然烏雲密佈,大雨傾盆,淋得措手不及。雨一停,秦學聖只好喊轎伕下至七星樹的小店過夜。

旅行講緣分,隔了十多年風景就已大變

旅行,還講求跟風景的緣分。從李達可到萬峰的武當山之行,雖只隔了十餘年,可景色卻大變了。

李達可上武當山時,並沒禁止香客進山,又逢春夏之交,可遇漫山香客,這是不可多得的風景。那時就連草店汽車站都是關帝廟改建的,東廊售票、寄宿用,西廊作廚房、下屋,正殿部分依然維持之前的香火,這是鮮少見的。李達可一路上山觀景,雖然很多宮殿廟宇已毀,但周邊的景色仍值得一看,比如迎恩宮,雖然宮已不再,但是旁邊五百多年的迎恩橋仍值得記錄。到烏鴉嶺時,他並未見到成群烏鴉飛越頭頂,卻看到了燒大香裝扮特別的壯漢。他們赤膊上陣,穿著黑褲,頭上插鐵釘,左右兩膀子也插了鐵釘纏著紅布,氣喘吁吁地跑,紅布也跟著迎風飄。取道山谷,從叢林中去黃龍洞時,他們遇見一婦人帶女兒削山上樹根為柺杖售賣,柺杖做成粗糙的龍、猴、老人、菩薩形狀。他還特意跟友人各買了兩根爬山用。回頭卻發現,這洞在數百尺懸崖之間,需從亭旁尋路攀藤附葛才能上去,頗為神奇。

從皇經堂至太和宮,當時有士兵把守,進香需要門票,若純粹遊玩則直接放行。那時均縣和房縣合組武當站產業管委會,將整理武當產業作兩地教育基金,凡進香的需要花 3 毛錢買門票。很多千里迢迢趕來的香客不知新規,只能在太和宮門外焚香叩拜,甚至 60 多歲的老夫妻因未能如願登金頂,失聲痛哭。

但萬峰來武當山時,武當山有名的八宮僅存紫霄宮、遇真宮和太和宮,山間並不熱鬧。在最大的紫霄宮裡,也只留下道士 27 人,他們自食其力,有時還要接濟其他宮殿。八年前,秦學聖來時,紫霄宮還有道士一百多人,有些年老商人、逃避兵役的年輕農夫也穿道袍唸經、耕種、做雜役。

萬峰經黃龍洞往金殿走,只能見到黃龍洞,那個婦人賣柺杖的亭子早已傾塌。一路荒涼。他從朝天宮走老路到太和宮,因為少有人走,雜草雜樹已經橫在路上。下山去南巖宮經過烏鴉嶺時,大喊 " 烏鴉 "" 烏鴉 ",還真出現了 " 烏鴉領路 " 的景象。頭頂上一下子盤旋了十多隻烏鴉,他掰饃餅向空中一扔,烏鴉就能靈巧地接住。

萬峰的這趟武當山之旅還特意去七星樹附近的榔梅仙祠,找徐霞客提及的榔梅。據說那是一種檳榔與梅嫁接的樹,只產於武當山。結的果實是榔梅果,果似李似杏、似桃似梅,味甘如蜜,明代時曾為貢品。遺憾的是,周邊農戶和道士們都說未曾見過,恐怕這榔梅早就絕跡了。

看來,若條件允許,旅行要趁早,才不會錯過風景。

撰文 / 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