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你的老家在哪?許多人的回答都是自己的出生地,但中國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你知道幾次?


第一次,衣冠南渡

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遷入內地,與漢族混雜而居,到西晉末年北方大亂,北方的漢族先後南下,遷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被稱為“衣冠南渡”。據史學家考證,當時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萬。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第二次,安史之亂

發生在公元8世紀的安史之亂時,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戰亂。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第三次,北宋末年

公元12世紀,北宋末年到南宋時期,隨著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國佔據中國大陸中北部,大批人口隨著敗退的統治者,遷居偏安江南。


三次北人南遷使得江南地區取代中原,成為中國經濟和文化最發達地區。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與此同時發生的,則是北方民族以歸化者或者征服者的姿態,不斷進入華北、華中,甚至江南。而漢民族國家的統治者,則不斷調動士兵、居民,遷移到值得開發的土地,或者需要守衛的邊疆。

在中國的史籍中,移、發、遷、徙、實、屯,這些字不絕如縷,每出現一次,就意味著一次規模或大或小的、由官方發起的移民。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第四次,明初山西大移民

官方歷史的記載中,這次移民之前,由於連年戰亂屠戮、北人南遷,北方的人口從全國戶數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為廢墟。中國北方經濟衰敗,而江南則人滿為患。比如揚州,這座位於長江以北、曾經最繁華的城市,在朱元璋的軍隊佔領之時,只剩下18戶人家。


作為統治者,朱元璋不得不發動一次聲勢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開墾、守衛。這次移民規模之大,空前絕後。據《簡明中國移民史》記載,明代初年,長江流域移民700萬,華北地區移民490萬,西北、東北和西南邊疆也有150萬,合計1340萬,幾乎佔到當時全國總人口的兩成。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在北方民間,這次大移民的標誌性記憶,是一棵大槐樹。山東、河南、河北地區,至今有民謠:“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上老鸛窩。”這棵大槐樹,位於臨汾市洪洞縣城北,據說是漢代的古槐。


在那次波及全國的大移民中,並不只有一棵大槐樹。雲南民間流傳,祖先來自南京城楊柳巷,戍守雲南的士兵其實來自江西、浙江、湖南和河南,而他們遷出的南京,指的是包含今天江蘇、安徽和上海的南京地區,而不僅僅是南京城;安徽、湖北移民,只記得江西瓦屑壩,蘇北人則往往宣稱祖先來自蘇州閶門。這樣一些小地方,自然不可能供養出眾多人口,它們和大槐樹一樣,只是他們的祖先對途中一個彙集地的記憶。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生意人點擊此處

經過明代初年的大移民,華北、華中地區的經濟得到恢復。在後來的記載中,往往可以看到“國朝初,人稀少”的記載,而到永樂年間,土地漸次開墾。北京、開封、河間等城市逐漸恢復了昔日的繁榮。後來靖難之役,北方又經歷了一次補充北京、河北人口的移民。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這座全國大都會,人口絕大部分是移民,土著居民不過十分之一。

第五次,湖廣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區區一個分字,就意味著“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康熙二年(1663),順天府尹張德地被擢升為四川巡撫,此時的四川,重慶城中不過數百家,州縣居民也往往只有數十家乃至十幾家,有的甚至只有一二戶。人口稀少,結果之一是四川境內老虎橫行,順治年間,南充縣招來500多人開墾定居,被老虎吃掉228人。面對如此殘局,張德地上書請求移民四川:“四川自張獻忠亂後,地曠人稀,請招民承墾。”康熙七年(1668),又再提移民之事。


向四川的移民在政府鼓勵下開始了,獎勵也頗為誘人:移民入川,五年內不用納土地稅。三藩之亂平息之後,清朝政府宣佈,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應科舉。一對夫婦,給水田三十畝,或旱地五十畝,有可作為丁壯勞力的兒子,再加撥四畝。每戶給銀十二兩,作為定居的置產費用。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於是移民蜂擁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稱為“湖廣填四川”。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進入川東;廣東人則大批進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給四川帶來客家話。此外還有來自福建和江西、廣西的移民。他們以鄉鄰、親戚為紐帶,結成數百人隊伍,向未知之地跋涉。


與此同時,湖廣人還繼續向北,進入與四川毗鄰的陝西南部。等到乾隆後期,那些曾經被荒草覆蓋的地區,一縣人口已經增加到上千戶甚至萬戶,山岩和深谷中,都有了居民。所謂“康乾盛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移民造就的盛世。

第六次,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闖關東


關,是山海關;關東,也就是今天的東北三省。康熙年間,東北實行封禁,不許漢民進入“龍興之地”墾殖、採礦,但是私闖關卡,到禁區開墾土地的農民,依然難以禁絕。到咸豐末年,長達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勵移民墾荒,關內移民開始大批進入東北。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到民國之後,闖關東的移民潮越來越高漲,每年移到關外的民眾多達數十萬,最高時,一年有上百萬河北、山東的居民舉家遷往東北。在整個闖關東的大潮中,華北地區居民向東北移居的多達3700萬,東北三省成為中國移民人口最多的地區。


走西口


在華北地區人口浩蕩渡過渤海,穿過山海關的時候,山西北部的居民則困於頻繁的旱災和貧瘠的土地,被迫翻過長城,向今天的內蒙古進發,尋找活路。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下南洋


而福建、廣東一帶的居民,則一批批遠渡重洋,到東南亞謀生。《瀛寰志略》中記載,“閩、廣之民,造舟涉海,趨之如鶩。竟有買田娶婦,留而不歸者,如呂宋、噶羅巴(爪哇)諸島,不下數十萬人。”這些地區大致在今天的菲律賓群島的北部。這一批向海洋開拓的移民,也成為最早擁有近代化思維的一批華人。


歷史上的六次人口大遷移,宗親們快看看您的老家在哪裡?


自清代晚期以來,南洋華人中的傑出人士就不斷反哺大陸,開辦中國最早的民營企業,慷慨捐助海防,拓展海外貿易,許多南洋子弟回到中國,投身革命與抗戰。抗戰期間,僅在滇緬公路服務的華僑就多達3000人,其中三分之一犧牲在那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