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埋怨人心險惡,而是要努力做一個洞察人心的人”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人,不要埋怨人心險惡,這一句我非常贊同。而是要努力做一個洞察人心的人,我覺得有點累。

  •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本性善良,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導致有了善惡之分。
  • 險惡的人,因為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分不清對與錯。以至於往錯的方向越走越遠,甚至最後走進監獄。
  • 對於這種人給我們造成的傷害,埋怨也沒有用,因為埋怨解決不了問題,我們能做的就是怎樣去彌補造成的損失。吃一塹長一智,遠離惡人,惡人會有法律制裁。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我們的生活中畢竟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善良的,惡人只是極少數的。我們要學習,要工作,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洞察人心。做到提防壞人,自己爭取做個好人就行了。發現身邊的朋友誤入歧途,儘自己所能拉一把。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家互幫互助,才會看到美好的明天。


站在窗前看日出


古語有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大文學家蘇軾感言: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

人在各種慾望、貪婪和恐懼……的驅使之下,會不由得偽裝自己。致使我們常常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為表象所惑,甚至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

內觀己心 外察世界

《莊子·列禦寇》篇中作者借孔子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

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預測天象還要困難。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變化的一定週期,可是人卻面容複雜多變,情感深深潛藏。

有的人貌似老實卻內心驕溢;
有的人貌似長者卻心術不正;



有的人外表拘謹卻通達事理;



有的人外表堅韌卻懈怠渙散;
有的人表面舒緩而內心卻很強悍。



《如懿傳》令妃自扇巴掌

啟迪多元思維

如何識人?——呂氏識才"八觀""六驗"

秦相呂不韋在其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中的《論人》一篇中提出了"外則用八觀六驗"的識才方法。

(1)八觀

八觀,就是依據人在不同環境的表現來識才。

1.通則觀其所禮

顯貴之時看其所行的賓禮,即有地位時看是否趾高氣揚,蠻橫無禮。

2.富則觀其所養

富裕之時看其所養的門人賓客,即富足之後他結交什麼樣的人。

3.聽則觀其所行

即聽他們所言之後看他做不做,如何做。

4.止則觀其所好

即看他業餘時間追求崇尚什麼。

5.習則觀其所言

習是"親信"的意思。當他身處領導周圍,有一定的發言權時,看他出好主意還是壞主意。

6.窮則觀其所不受

即窮困之時看其是否不受非分之財。

7.貴則觀其所進

任要職之時看其推薦什麼樣的人。

8.賤則觀其所不為

貧賤時看其是否不為非義之事,儘管地位低下,

決不做有損國格人格之事,堂堂正正,擲地有聲。

(2)六驗

六驗,也就是依據人的情感來識才。

1.喜之以驗其守

使之"得意"是否"忘形"。



2.樂之以驗其僻

使之高興是否不變操守,是否邪僻不正。

3.怒之以驗其節

使之發怒,看其是否能自我約束。

4.懼之以驗其持

使之恐懼,看其是否意志堅定,不變信念。

5.哀之以驗其人

使之失敗,看其是否自制、自強。

6.苦之以驗其志

使之勞苦,看其是否不變志向。

正心正舉

通過深刻的認識他人,我們便能以人為鏡,更加全面的認知自身,並且修正自己的觀念和行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之亦然,如果我們看不清對方,可以通過深度的覺察自身,誠實的面對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情緒的變化來觀察人性的共通之處,換位思考自己若處於對方的情境之中會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當然,所有的判斷都只是我們的主觀臆斷,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檢驗和修正。畢竟,人是時刻都在變化的,你需要撇除偏見,對當下的自身和他人做出全新的判斷。

撥迷見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開啟自在之門

“知人”體現了一個人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和理解。

“自知”是超越了人性固有的“自欺”和“我執”後的坦然與通達。

通過知人與自知,才能不被世間紛繁複雜的表象與誘惑所擾、所迷、所困,才能清醒的把握自身的命運,獲得大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