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論〗十分鐘 千字文 讓你讀懂金石氣

何為金石氣?

理解金石氣,先要弄明白“金”與“石”。

一般來講,“金”指青銅器之銘文。“石”指碑刻之文字。

從金石學的角度而言,“金”以鐘鼎彝器為主,還包括兵器、度量衡器、符璽、錢幣、鏡鑑等青銅器,“石”是以碑碣墓誌為大宗,亦包括摩崖、造像、經幢、柱礎、石闕等磚石器物。


〖書論〗十分鐘 千字文 讓你讀懂金石氣

故宮博物院藏季獻簋拓片


所謂金石氣,應該就是這類文字所呈現出來的整體的氣質、獨特的美感和審美趣味。

金石氣一詞最早見於清劉熙載《藝概·書概》:“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有天風海濤、高山深林之氣。”

在劉熙載的眼裡,書法所呈現出的獨特審美氣質,當以金石氣為首。

那麼, 金石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氣質呢?

潘天壽這樣概括:“石鼓、鍾彝、漢魏碑刻,有一種雄渾古拙之感,此所謂‘金石味’……古人粗豪樸厚,作文寫字,自有一種雄悍之氣。”


〖書論〗十分鐘 千字文 讓你讀懂金石氣

魏碑拓片

姑且,我們將金石氣簡而言之為雄渾古拙、雄悍之氣,這些獨特氣質的形成,主要來自四個因素:

其一,金石其質。無論是青銅器,還是石、磚等載體,這些材質與我們的宣紙比,其質地堅硬,粗礪。因此,無論是澆鑄,還是手刻,其銘文與都呈現出一種雄渾、拙厚的氣質來。

其二,成字之法。青銅器上的銘文,一般是澆鑄,少量的是鑿出來的。澆鑄成字,線條以圓為主,少有芒角,飽滿厚重,雄健朴茂,形成“金味”。

而石碑等,都是刀刻而成。成字刀意凌厲,方拙簡真,是為“石味”。

無論“金”,還是“石”,都與“墨跡書法”形成鮮明的對立,如莊重之於妍美;方嚴之於飄逸;雄健為美之於意態揮灑。


〖書論〗十分鐘 千字文 讓你讀懂金石氣

何尊,中國二字的最早出處


其三,歲月磨礪。既使是漢碑,離我們也有近2000年的時間,金文甚至離我們有3000多年。千年的磨礪,抹平了人工製作的痕跡,去了“火氣”,這些文字要麼圓潤平和,靜穆渾厚,要麼斑駁漫漶,蒼茫奇拙,看一眼便讓人心動不已。

其四,視覺反差。臨習金文與碑文的人常有這樣的體驗:我們去看青銅器和石碑上的字,往往沒有拓片來得更直接。作為金石文字的呈現載體,拓片所營造的黑與白的極致反差,有著強大的衝擊力,甚至撼人心魄。大面積的墨將白色的線條擠壓得更厚重堅實,充滿陽剛之氣,冷峻而威嚴。


〖書論〗十分鐘 千字文 讓你讀懂金石氣

張猛龍碑拓片與原刻對比圖


可見,金石文字的形成,既有必然性,亦有偶然性。正因如此,金石氣之風格氣質,更是多姿多采,遠不止潘天壽先生所說的雄渾古拙。

縱觀中國書法源流,以二王為首的妍美、婉麗之風影響深遠,尤其在文人士大夫之間,這種書卷氣之風盛行。

金石之學,源於宋。到了明清,金石學之風達到了頂峰。尤其是清中後期,出現了一批研究金石的大家,金石之氣可入字,亦可由字入畫。

清代書壇,金石氣漫溢。金農詩曰:恥向書家作奴婢,華山片石是吾師。他對金石氣的追捧,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當然,金石氣的風行,並非是對二王書風的否定,而是增加了中國書法的多樣性。它拓寬了世人書法審美的視野,標誌著中國書法走向成熟。


〖書論〗十分鐘 千字文 讓你讀懂金石氣

談藝論道 道 不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