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58)當牛市來臨時貪婪代替了恐懼

當牛市來臨時貪婪代替了恐懼


第九章 華爾街的狂野年代

1965年夏天,美聯儲主席威廉·麥克切斯尼·馬丁在他發表的演講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當前的繁榮,與美妙的二十年代之間有些令人不安的相似”。馬丁是這樣闡述的:“那時像現在一樣,很多政府官員、學者和商業人士都認為,一個新的經濟時代開始了。在這樣一個新時代中,經濟波動成為過去,貧困已經被消除,長久的經濟成長和擴張是註定的。”

馬丁的擔憂很快就被人們拋諸腦後,因為道瓊斯指數正試圖奮力攀登1000點的魔力高點。即便最消化不良的算命先生也沒有預測到接下來的未來會是一個如此平淡無奇的結果,“道瓊斯指數突破1000點”這個願望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也就是整整十五年之後)才得以實現。

1966年,美國對越南河內進行了大規模轟炸,股市發生了劇烈但短暫的下跌,但這僅僅是大麻煩開始之前的熱身而已。美聯儲連續兩次上調利率,信用的緊縮使得房屋建築業步履蹣跚。道瓊斯指數氣喘吁吁,顯得步履蹣跚。林登·約翰遜總統要求紐交所總裁G·K·芬斯頓和證監會(SEC)主席曼紐爾·F·科恩採取措施,以解決物價不斷下降的問題 —— 似乎認定政策法規可以扭轉經濟趨勢。

很多非道瓊斯指數成分股的價格衝得比指數更高,一些可以稱得上“狂野”的投資者抓住熱門股以圖迅速暴發。同樣“狂野”的共同基金在1965年的回報是40%或更高,這應該感謝那些所謂“新時代”的公司,例如應用邏輯公司、受益於醫保政策的護理連鎖公司(例如四季看護中心、聯合療養院)、積極進取的快餐型公司例如肯德基。如果你在1965年初買了美國仙童相機公司的股票(並且一直持有),那麼你會在四年的時間將投資變為原來的三倍。如果你在1967年初買了博伊西·喀斯喀特公司的股票,你會在兩年時間將本金變為原來的四倍。但是,如果你持有的是藍籌股,你的投資會趴在原地,幾乎沒動


(連載58)當牛市來臨時貪婪代替了恐懼


在大眾投資的狂潮中,藍籌股的步履蹣跚意味著老股東們在瘋狂拋售手中的舊股。資產從聰明人手中轉到幼稚投資者手中,這種大規模的轉移被稱為“資產分配”。在這個以毒品、自由戀愛、和搖滾樂為標誌的時代,再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為激烈、更為廣泛的分配了。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地板重新從懶散變得緊張活躍起來。在五十年代,一個典型的交易日會有200萬股的換手;到了六十年代,一個交易日會有1000萬股到1200萬股的換手。1968年6月13日這一天,股票交易達到2100萬股,導致紐交所繫統崩潰,暫停運營。

當華爾街處於陶醉於超級興奮狀態之時,美國多個城市卻陷於種族衝突的烈焰中。“簡直就是一個大垃圾場。”一位評論員這樣評價這次二十世紀第二大牛市黎明前的最後購買狂潮。1969年在五個月的時間裡,美林證券公司新開了20萬個投資賬戶。

此時,美國的共同基金業大受追捧,他們掌控的客戶資金達到350億美元,這是上一代人財富的整整35倍。所有股票交易的四分之一是經由基金經理完成的。

基金業吸引人的一個因素是它在市場調整時,表現出來的堅韌的抗跌能力,正如其1962年在市場拋售潮中的表現一樣。但同時,一次勝利並不能代表永遠的勝利此後的道路依然會跌宕起伏。

(連載58)當牛市來臨時貪婪代替了恐懼


保羅·薩繆爾森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的著作是流行的教科書,使他躋身於本傑明·斯伯克經濟學名人錄,他在參議院銀行委員會討論之前就關注到了基金業的瘋狂現象。他警惕地注意到業內匆忙招募營銷隊伍,達到5萬人之多,像雅芳產品的推銷團隊一樣四處遊走,到處推銷基金產品。律師、職員、秘書和教師都成了週末和傍晚的兼職推銷員。

整個美國,每70個人就會面對一個威利·洛曼式推銷員的狂轟濫炸。推銷工作最大誘惑力來自於8.5%的前端支付佣金。而客戶們樂於支付,為什麼不呢?他們所購買的是由一群專家挑選的股票,人們相信它們永遠只升不跌。貪婪代替了恐懼,成為市場的主流情緒。

“狂野”的基金經理們,也被稱作“持槍狂徒”,他們會以最快的速度迅速殺進小盤股,然後在其漲到不能漲之後,再迅速殺出。他們今天買入高科技股,很快會買入更高的高科技股取而代之。基金組合裡所謂的長期投資只不過為期數週而已。

(連載58)當牛市來臨時貪婪代替了恐懼


在這些被稱為“持槍狂徒”的基金經理中,著名的基金明星格里·蔡(即華人蔡志勇)離開老東家富達基金後,自己創立了美國第一隻由名人操作的基金—— 曼哈頓基金。據報道,在他的第五大道的辦公室裡,蔡將溫度常年保持在華氏55度,以“保持頭腦的清醒”。媒體稱蔡神秘莫測,並稱其具有的神秘東方背景給了他天賦異稟的投資才能。在一次投資中,蔡原本打算賺2500萬美元,結果最終賺了2.47億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