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抗疫醫療隊長,兼任暖心“大白”

3月24日,吉林省援鄂醫療隊第二批隊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長春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梁博眾也在其中。在武漢,他既是醫療隊隊長,還是 “兼職心理醫生”。

2月21日,吉林省第12批援鄂醫療隊共171人出發。該隊伍一共有兩個分隊,梁博眾是第一醫療分隊隊長。這一天,他在朋友圈寫下了如下字句:“出征過於匆忙,不能和大家一一道別了!國有難,我們當義無反顧!逆行而上!救我們的同胞於苦難中!願早日國泰民安!”

第一醫療分隊共有86人,梁博眾除了跟隊員一樣正常上班,還需要做很多其他的工作:每天上報體溫監測表,負責整個團隊的排班,管好大家的吃穿用度……工作8小時,來回路上兩小時,回到賓館消殺收拾1小時,加上這些工作,他坦誠:“有時候忙得喘不過來氣”。

同時,梁博眾還是臨時黨支部書記。“中共吉林省第四批支援武漢重症救治醫療隊第二臨時支部委員會”,這個名稱很長,他卻能一口氣一字不差地說下來。雖然是個老黨員,可是在醫院他卻從來沒有做過黨務工作。沒辦法,不會就學,自己醫院的支部書記成了梁博眾的“臨時老師”,“不分黑天白天,有時間摸起電話就打”,就這樣,開黨務會,開支委會……摸著石頭過河,抗疫期間,這個支部委員會發展了4名預備黨員。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C12西區救治重症患者期間,梁博眾發現不少患者有心理方面的問題,這是他的一種“職業敏感”:神經內科患者,也會有這方面的合併症。

“其實我們神經內科也不是很專業,專業的叫精神心理衛生科。但是這個科室不可能為了這一個事兒調到病房從事工作,我們就客串了。”梁博眾說。

雖然是個“兼職”,卻也解決了不少問題。

有一天,梁博眾去查房,患者得知自己的CT片子跟前10天的相比並無特別大的改善,很激動,一直懷疑醫生是不是給治錯了。梁博眾仔細給她解釋,第一張片子顯示病情本來就沒有特別嚴重,因此第二張片子呈現的差異並不大。解釋一遍不行就再來一遍,這一解釋就是二十多分鐘。“要在平時,這確實不是什麼難事,可是穿著層層的防護服,每大聲說一句話,真的很耗費體力。” 這次聊天以後,患者的心理情況好了很多。

除了給患者疏解情緒,梁博眾還要關注隊員的心理情況。在他看來,在抗疫一線的醫生面臨的心理壓力並不小。每天兩點一線,回到了賓館也不能串門聊天。這樣的生活,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為此,他特意在網上下載了八段錦視頻,工作群,鼓勵大家練一練,舒緩壓力,提高抵抗力。

安慰了別人,梁博眾說自己也會落淚。工作有很大的風險,但他覺得這不是壓力的主要來源,“因為我們就是幹這行的,就像當兵一樣,要打仗了,你不上嗎?”主要的來源在家庭,梁博眾的母親已經快80歲了,這次到武漢,他壓根沒告訴她,他覺得母親猜的到,疫情期間,很多親戚都去看她了,“哪有我一個月都不去看她的?”。但母親很聰明,一個電話也沒有打。梁博眾說,等到隔離期結束,他想第一時間回家看看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