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有精物, 至寶無文章”,中國人民的審美愛好起源悠久

乾坤有精物,至寶無文章。雕琢為世器,真性一朝傷。

“乾坤有精物, 至寶無文章”,中國人民的審美愛好起源悠久

中國人民的審美愛好,起源是悠久的。對於美麗的寶石,從石器時代就能夠欣賞辨別。用各種顏色的石髓瑪瑙,做成細石器,用燧石製成小的剖割器、箭鏃以及裝飾品等。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有把小型色石磨成的項鍊。那時期還有用貝殼製成的飾品。龍山文化時期,玉製的人面飾,鳳鳥裝飾,技術上已達到較高的程度。

到商周時代,在青銅製品上,即出現了鑲嵌藝術,常用的材料是黃金和綠松石。治玉當時更是奴隸藝術家的絕技。在安陽商代司(司是後的反寫)母親的墓中,發現了一組小玉人,極其精巧。殷墓所出玉飾,也都各有特色。鳥獸的形狀,在圖案化的形式中,表現出可愛的形態。戰國時銅製的帶鉤,用金錯鑲嵌綠松石,在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館都有保藏。

“乾坤有精物, 至寶無文章”,中國人民的審美愛好起源悠久

我們在長沙楚墓中,曾得到各種珍貴材料的飾物,有紅瑪瑙、黃琥珀、白水晶、紫水晶、孔雀石、白瑪瑙、有紋瑪瑙,製成的長形、圓形、細腰形的珠子,燦爛奪目。人工燒造的帶花紫色琉璃珠,已出現在壽春楚墓中,說明燒製料器的技術當時業已掌握。

漢承秦楚的技藝,玉璧、玉佩、玉玦、玉勒之類,又有種種發展,璧琉璃是楚漢前後的新產品。這時由於和西南海外各國有貿易交通往來也輸入了新技藝。漢代從鬱林、合浦得到珍珠、翠羽、犀角、珊瑚、玳瑁等動物的寶貴原料,也為珍飾增添了新的品種。

越南、鬱林各地常貢翠鳥的羽毛,剪貼在金銀首飾上。這種製作方法,一直延續到我的童年時代,也就是清代末年。這是真正的翡翠。其後發明了點翠法,用翠藍色的化學制品,點在金銀器上,貼翠羽的方法漸廢。近代從雲南西部和緬甸開採了綠玉,也叫翡翠玉,翡翠鳥羽就不使用於首飾了。

“乾坤有精物, 至寶無文章”,中國人民的審美愛好起源悠久

漢代的張騫打開了陸上絲綢之路後,北方從中亞陸路,南方從西南海路,輸入了殊方異物。珠寶與香料,佔了很重要的部分。到南北朝時期,各不同民族,也有廣泛的接觸,溝通了不同的愛好與風俗,於是在裝飾藝術上互相借鑑,也出現了新的風采。從西域南海帶來的寶石種類之多,更為過去所無。如金剛鑽石,已出現在《大唐六典》中,與瑟瑟、赤珪、琥珀、白玉、碧玉等同列,雲出波斯及涼州。

當時西域波斯商人來長安者頗多,胡歌、胡舞,盛行朝野,胡姬壓酒,設肆長安,更有許多“別寶回子”認寶物的傳說。西南海上的商船,來往不絕。廣州、泉州、揚州等港口,都有從西南海上遠來的商船停泊,貨物充斥。珠寶香料,作為商品也佔重要位置。由於近年從長安故址,發現了東羅馬的金幣、波斯銀幣與日本的“和同開珎”銀幣,可知貿易往來,西迄大秦、東至日本,已是毫無可疑的了。

“乾坤有精物, 至寶無文章”,中國人民的審美愛好起源悠久

唐代的長安,不僅是大唐帝國的首都,它是政治中心也是商業中心,四方人文薈萃,商貨雲集。至今唐代都市遺址,出土了不少古代遺珍。如瑪瑙獸頭角形杯、八稜金盃、雕玉舞人等,製作精美,在藝術上達到很高的水平。此外如傳到日本奈良時代的文物,今保存於日本奈良正倉院中的日本國寶,有不少是唐物。這些中西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至今仍放著燦爛的光輝。

晚唐五代兩宋時代,國內各民族紛爭,又達到一個高潮。北宋首都開封,從《東京夢華錄》《夢粱錄》《都城紀勝》等書中,可見市肆的繁盛。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曾作了實地的臨寫。南唐流傳下來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也活畫出衣冠人物的生活小景。宋代對北方有榷場貿易,對海外則泉州等口岸設有市舶司,與日本也有商船來往。到遼、金、元三朝,其政治、商業重點,已遷移於大都,即今之北京。尤其在元代,成為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當時西域色目人珠寶商來大都者尤眾。專有售珠市。

“乾坤有精物, 至寶無文章”,中國人民的審美愛好起源悠久

陶宗儀在《輟耕錄》卷七《回回石頭》條,記有紅石頭四種,同出一坑,綠石頭三種,同出一坑。這裡所說的“紅石頭”和“綠石頭”,大概指的是“碧璽”和綠玉。“碧璽”以雙桃紅色澤的為佳。綠玉以“助木剌”為貴,到17世紀時,“助木剌”寫作“祖母綠”,是波斯語zumurrud的譯音。英語叫作Emerald,亦譯綠柱石,是一種濃綠色的寶石,中有絲條紋理。與白中透綠的翡翠玉不同。也不是現在最貴重的星彩紅寶石(StarRuby)和星彩藍寶石(StarSapphires)(這兩種產於緬甸)。“碧璽”和“祖母綠”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中都有藏品。

《輟耕錄》中還提到“黃亞姑”“白亞姑”“貓睛”“甸子”等,“亞姑”即瑪瑙,為Agate的譯音。“貓睛”即貓眼石,英語名cat’s-eye,產於斯裡蘭卡。中有一縷光線,迎光轉動。甸子即綠松石,西人稱土耳其玉(turquoise),產於內沙布爾和起兒曼。產於雲南的孔雀石,也叫甸子。《大明一統志》說:雲南安寧州有綠松石礦,稱之為“碧甸子”。(按:綠松石與孔雀石略有區別,雲南出產的是孔雀石。)《輟耕錄》所說的襄陽甸子,即湖北省產的綠松石,較雲南產的孔雀石的綠色稍淡些。這種綠松石為藏族、蒙古族所喜愛,作為裝飾品極普遍。維吾爾族的少女則極愛紅寶石。

“乾坤有精物, 至寶無文章”,中國人民的審美愛好起源悠久

我國自古就重視貝類,名之為寶貝,並且用做貨幣。凡從貝之字,如資財貴賤之類,皆是以貝來代表的。因此貝類在遠古時代,就被視為珍品。到漢代,廣西合浦的珍珠,被用以鑲嵌裝飾品,歷代以來,常以為寶。到明清時,復崇尚東珠。東珠月孕生輝,寶光圓潤,製成的首飾,如項鍊,華燈之下,閃爍耀目。在乾隆時的外國貢品懷錶上,也有裝飾珍珠的,至今已成珍品。在斯里蘭卡所產的貝珠中,偶有綠珠與金珠,色澤異常,不可多得,這在珍珠中是非常名貴的。

我國是產玉的國家,自古以來,貴重玉器。在統治者的上層,玉成了必要的裝飾品。我國雕玉技術工巧,有著長期的歷史。古詩所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這些寶貴的治玉技巧,不斷髮展,才有今日的精工名作。而且選材造型,也是很高的藝術,雖有荊山之璞、和氏之璧,倘不得名工,也不能充分發揮它的美質。在我們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內,藏有不少巧作名作,如白玉的把杯、翠玉的大碗,價值連城。據說玉工和鑲治寶石工,以亞洲人最精此道。尤以阿拉伯人、中國人、印度人、日本人在世界上最為著名。故宮藏品,正是聚亞洲雕玉藝術之精華,表現了極高的文化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