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家程乃珊吃飯的4種境界:飯局、聚餐、留飯、蹭飯

程乃珊,1946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桐鄉縣。1965年畢業於上海教育學院英語專業,做中學教師近20年。1983年6月加入上海作家協會,之後從事專業創作。1990年赴香港定居。


  第一篇小說《媽媽教唱的歌》發表於《上海文學》1979年第7期,從此開始了她的文學生涯。其主要作品有《天鵝之死》《藍屋》《女兒經》《金融家》《歡樂女神的故事》《呼喚》《父母心》《蚌》《當一個嬰兒誕生的時候》《窮街》《華太太的客廳》等。1991年開始穿梭於滬港兩地寫作,探究兩地文化、經濟、民生的差異和淵源,代表作有《雙城之戀》《老香港》等。


上海作家程乃珊吃飯的4種境界:飯局、聚餐、留飯、蹭飯


程乃珊的作品有很強烈的地域風格,她的小說取材於自己熟悉的生活領域,通過對日常瑣事和生活細節的描寫,展現歷史風雲中上海灘的人情風俗和社會風貌。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她對於吃飯的境界闡述。

民以食為天。人生許多美好時光,都與飯桌有關。吃飯,有飯局、聚餐、留飯和蹭飯,四種形式,四個境界。


上海作家程乃珊吃飯的4種境界:飯局、聚餐、留飯、蹭飯


飯局有如牌局棋局,反正是一種比較吃力的吃飯:

除強調正裝出席之外,一應言行舉止都要如下棋出牌樣,不可任意。

但人生充滿矛盾,天天有飯局,煩惱不已,如若從來沒有飯局,人前人後似有點失落,矮人一截,同一飯局請他不請你,免不了有點酸酸的……

聚餐,又可稱聚會,那要寬鬆多了,是三五知己好友自發的聚。

聚餐有各種形式,有“蜻蜓吃尾巴”,即各吃各,西方稱AA制;但更多為輪流做東,雖沒有硬性規定,但大家都會自覺輪流埋單,雖說老友不用計較,然為珍惜這個圈子,每個人都有心維護它:一旦發現有新開的好餐廳,就呼朋喚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眾人心領。老友聚餐是最開心。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經常聚餐的是一個固定圈子,外邊人若想進來,難上加難;道不同,志不合嘛,勉強擠進來,就成飯局而不叫聚餐了。由飯局修煉成聚餐叫有緣,由聚餐變形為飯局,那味道就大不一樣了。


上海作家程乃珊吃飯的4種境界:飯局、聚餐、留飯、蹭飯


留飯,是更隨意更親密的進餐形式。

上海人家特別習慣留飯,被留的一定是全家上下都篤熟的老友,突然來訪(舊時沒手機,熟客大都可隨意上門),談興正濃,不覺已是吃飯時光,意猶未盡,加副碗筷,臨時炒只蛋或蒸一碟臘腸,去弄口熟食店切一客醬鴨,家裡也趁此添點菜,就這樣熱熱鬧鬧吃了,所謂“小菜嘸交(沒有)、飯要吃飽”。

這是最愜意,最溫馨,不是家人勝似家人的飯桌。當然,留飯和被留的,都有相當交情,有的還是幾輩子的。

蹭飯是事先張揚的

一個電話打過來:“XX,我正好在你家附近辦事,等下到你家蹭飯。”“我老婆出門了,今天沒人煮飯,等一下去你家蹭飯。”“XX,過節我們來你這兒蹭飯”……留飯是即興的,蹭飯是預先告知的,某種程度講,蹭飯更有十分交情。人說十年修得同船渡,能隨時來蹭飯的,那份交情也是修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