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帝王愛玉者繁多,可論起“玉痴”,鮮少有人能與乾隆相提並論。他十分熱衷於收藏玉石,半個清宮的玉器都是由乾隆收藏得來,因此得名“玉痴皇帝”。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這位“玉痴皇帝”有一玉中魁首,從運輸玉料,到設計,再至雕琢,前後共耗時11年。

是如今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讓我們先來一睹芳顏……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這件玉山子的全稱是《清大禹治水圖玉山》,高224釐米,寬96釐米,座高60釐米,重5350千克,說它是“國之瑰寶”一點也不為過!

據說當年為了將這塊重達6噸的玉料運入京城,乾隆下令用了100多匹壯馬拉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了3年時間。之後在乾隆的授意下,清朝造辦處以《大禹治水圖》為稿本,設計雕鑿玉山的紋樣。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乾隆帝制此器的目的,就是通過頌揚大禹治水的功績,表白自己師法古代聖王之心,博取明君的聲名,並以此顯示國力的強盛。

如此巨大的玉料不僅難以運輸,更難以雕刻,加之古代沒有電鑽、電刻刀為輔助工具,玉匠們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小心翼翼的一點點打磨。春來秋往、酷暑嚴冬,整整7年的晝夜趕工,玉匠們終將《大禹治水圖玉山》雕琢完成。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那時,距離這塊玉料剛被發現,已經過去了11年。

玉山上,雕琢人物眾多,活動圍繞治水展開,人們多是穿著粗布麻衣,有的甚至乾脆光著上身,掄起橛子,劈山移土,脊背、腿上的肌肉隨著動作的展開爆發出力量。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玉山子的山頂是動物的世界,猴子、梅花鹿、野豬、蛇,數組十數頭動物因放火燒山慌張地向四處逃去。

整座玉山子線條流暢分明,刀法一脈貫穿有力,人物、鳥獸皆惟妙惟肖,雕件弧面圓潤光滑,一層層順著玉石肌理向內刻,層次分明。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一草一木、一花一人,似在玉山上“永存”。一座玉山,將我泱泱中華數千年來不斷傳承、發揚的玉雕技法運用的淋漓盡致。

此時,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更是玉匠們代代相傳的技法與執著,始終閃耀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才情與精神。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就像瀕臨消失的剪紙、彩陶、紫砂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我們所需要傳承的既是這份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更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題後話

苦等11年,耗資上百萬,乾隆終能一睹芳顏......

傳承的載體可能是一件價值連城的物件,可能是在困境中激勵我們鼓起勇氣的一種精神力量,可能是勉勵我們在成功之時變得更加謙虛謹慎的一種告誡,也可能是給我們做人做事的一種規範等等,傳承從不拘泥於形式,卻無時無刻不縈繞在中華兒女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