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易中天那個講三國的人!


餘秋雨:易中天那個講三國的人!

餘秋雨,易中天,目前中國文化領域最當紅和炙手可熱的兩位文化名嘴、學者明星,他們的一言一行經常被放大。關於他們倆的“交惡”真相一直以來也是撲朔迷離。易中天“暗諷”餘秋雨、易中天質疑餘秋雨,一直以來,餘秋雨的態度是不聞不問,不搭理。最後沒辦法選擇時機回應。

易中天對餘秋雨的“想法”由來已久,直接導火索是一篇關於質疑餘秋雨汶川“詐捐”的文章將兩人的關係白熱化。也通過此次事件揭開了兩位文化名流的恩怨情仇。

文人相輕


餘秋雨當年憑藉一本《文化苦旅》紅遍天下的時候,易中天正是最貧困潦倒的時候。當年江湖誰人不識餘秋雨?正所謂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當年餘秋雨一本《文化苦旅》洛陽紙貴,這個時候的易中天連三萬塊的房費都拿不出來。這個時候,作為學校的一名教師對餘秋雨在課堂上有想法純屬正常。易中天對餘秋雨的不屑一顧,可能跟很多高校教師不喜餘的原因差不多。

易中天揶揄餘秋雨


後來易中天在很多場合,都點名不點名地表達過對餘秋雨的嘲諷、揶揄。比如他在《帝國的惆悵》一書中,藉著誇獎別人,又不點名地貶了餘秋雨一次,“前兩天重讀了夏堅勇先生《湮沒的輝煌》一書。我一直認為,夏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響和銷量不可同日而語。這不公平。”

餘秋雨:易中天那個講三國的人!


易中天質疑餘秋雨


當年餘秋雨“詐捐門”爆發之時,易中天站出來發了多篇文章質疑餘秋雨的捐款,更指出餘秋雨的問題不在於捐沒有捐,在於撒沒撒謊...... 不過由於餘秋雨的不直接回應使得該事件不了了之。其後餘秋雨通過公司表態,由於災後重建客觀條件限制,用於修建希望小學的20萬元調整為為三所學校捐建秋雨圖書館。

易中天后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餘秋雨的捐款就如魔術一般,一會兒說捐建學校,一會兒又變成圖書;信誓旦旦說“錢已到賬,別人在花”,結果又變成“秋後算賬”;明明房子是人家蓋的,卻又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暗指餘秋雨將公眾當成傻子,其實就是“天下第一傻”。

餘秋雨:易中天那個講三國的人!

旗鼓相當


後來易中天登上《百家講壇》,因其白話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名氣大增。他成了大家口中的“學術超男”、“超級教授”,並已有了龐大的“易粉”群。這個時候,可以說兩人的知名度和人氣旗鼓相當:二人都是電視名人、都是暢銷書作家、都是富豪榜上的常客、都有著一流的口才和獨特的個性,這種性格要嗎惺惺相惜、互相借鑑,要嗎文人相輕,同行是冤家。在餘秋雨易中天這裡成了“互撕”的一對網絡話題。

餘秋雨回應易中天


有網友說,這麼多年從未見餘秋雨攻擊過別人,頂多是為自身辮護。確實,與“憤青”易中天相比,餘秋雨很少公開場合去評價別人,去攻擊詆譭別人。

關於“詐捐”風波,時過境遷,多年以後,餘秋雨對此作出了書面解答,“之所以沒有走中國紅十字會的捐款之路,倒不是不信任他們,而是覺得他們太忙,不可能抽時間來為圖書館選書。那書,要我自己一本本地去選購。”而讓餘秋雨感到奇怪的是,“一個在電視上講《三國》故事講得不錯的文人,漸漸成了這一事件的主角。”

餘秋雨:易中天那個講三國的人!


餘秋雨說,正是這位講《三國》故事的文人發起進攻,快速推高了全國性的誹謗大潮。

很多氣不過的年輕朋友想“教訓”一下那個講《三國》故事的人。比如通過網絡,把三個圖書館的明細賬目和購物發票發送給他,請他慢慢核對;又如,由接受捐建的幾所學校輪番隆重邀請他參觀新建的圖書館等。這些做法餘秋雨都沒有同意,並竭力阻止事態擴大。他倒不是不想恢復名譽,而是擔心對這位“文人”產生巨大壓力,“在我看來,為了自己的名譽去稍稍傷害一個曾經嚴重傷害自己的人,也不能。”

不僅如此,由於這位文人在講歷史故事時,過多地宣揚“術”,而忽視了“道”,書中“文筆遠不如口才”,餘秋雨曾託人建議這位文人通過訓練克服技術上的幾點障礙。

何以風波惡?


現在無從知曉兩個人之間是否見過面,但是二人最早的“合作”應該是鳳凰衛視。當時餘秋雨是鳳凰衛視的總策劃,而易中天是鳳凰衛視一檔欄目所請的嘉賓。這個時候二人不知道私下有沒有交惡。如果有的話應該是結下了樑子。

餘秋雨:易中天那個講三國的人!


有網友撰文說《易中天盯死餘秋雨是為于丹出頭》,文中說:香港文匯報曾以一整版的篇幅發表過一篇專訪文章,在這篇專訪中,餘秋雨對於丹有所微詞。記者問餘秋雨怎麼看待于丹在百家講壇作品。餘秋雨的回答是:“這個又有點不一樣,于丹的不是作品;如果不是作品,再討論又有點意義不大。”餘秋雨的這句答話讓于丹的好友易中天不爽,所以大打出手。

結語


寫得角度不同,餘秋雨主要從文化角度思考,易中天則從歷史角度闡釋。餘秋雨的歷史文化大散文體現了中華文字之美,文化之燦爛。而易中天是拿著醫學檢查設備去檢視中華歷史的是是非非,並往現代民主文明政治上引。沒有必要比個誰高誰低。兩人都是大枷。各寫各的,互不侵犯,讀者自有選擇,互撕只能自降身份。但長遠來說,餘的文字會長久些。

本文是“科夫”原創文章,在百家號首發。其他平臺署名“科夫”的均為本文作者授權發佈文章,特此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