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易中天、于丹,誰的文學造詣更勝一籌?

易中天和于丹老師同為百家講壇講師,前者有學術超男之稱,後者有學術超女之譽。一男一女,陽陰各一,真可謂各領風騷。當大氣蓬勃的“三國之風”遇到溫文爾雅的“論語心經”誰能更勝一籌呢?

易中天、于丹,誰的文學造詣更勝一籌?

易中天老師因《易中天品三國》聞名遐邇,他白話式的幽默講解三國,讓三國不枯燥,不遙遠,裡面的英雄人物栩栩如生。他用今人的妙口、當下接地氣的語言,全新評論歷史,讓千年的歷史風流重新走回人間,面向你我他。他妙語連珠,秀口吐出人人聽得懂,卻又不是人人都能說得出來的人生悟語。

于丹老師是中國文化領域裡不可多得的才女。“丹詞丹韻”,通俗優雅,倍感喜歡,真可謂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于丹老師飽讀詩書,身上透露出知識女性迷人、優雅的氣質,是女人之典範、文化界之楷模。她和梁宏達老師、塗磊老師都是文化界令人敬佩、有影響力的人物。

易中天、于丹,誰的文學造詣更勝一籌?

早在八九十年代,遠在《百家講壇》之前,易中天就是名重一時的學者、作家了。他後來走出學院,在民間也聲譽鵲起如日中天,但凡知道他的人,應該都不會感到突兀,反倒會覺得是水到渠成。他還在武漢大學執教時,就是那裡的“四大名嘴”之一,是最受歡迎的中文系教師,是校長劉道玉特別看重的青年才俊,是校園的一道風景。

易中天、于丹,誰的文學造詣更勝一籌?

從積極方面來說,于丹老師講解的《論語》甚至她出版的很多與古典傳統文化有關的書,都推動了國學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況且,她以大眾喜歡並且時下流行的“心靈雞湯”的方式去傳播傳統文化,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並且喜歡傳統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于丹老師的做法值得稱讚。

易中天、于丹,誰的文學造詣更勝一籌?

自明代羅貫中著《三國演義》在民間流傳開來,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大眾對書中人物的忠、奸、善、惡有傳統習慣的承接,一時半會兒不會改變,因此《品三國》是個啃硬骨頭的工作,易中天硬是接下了這份工作。品三國的貢獻主要在社會領域,使得大量把小說當歷史的讀者醒悟過來,原來三國不是像小說、遊戲和影視劇裡那樣的,懂得了歷史與文學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來說,易中天先生功不可沒。

易中天、于丹,誰的文學造詣更勝一籌?

看了許多專家學者對於丹的評價,大多所指都是對某些觀點和“理解程度”的批評。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讀《于丹〈論語〉心得》,即她應用何種策略重新闡釋孔子和《論語》,以及這種策略為何會取得如此成功。很明顯,于丹口中與筆下的孔子與《論語》是被平面化的,所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其實是“于丹告訴大家的《論語》,永遠是最簡單的”,簡單到一句話,“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易中天、于丹,誰的文學造詣更勝一籌?

易中天永遠也說不出于丹那樣含有大量形容詞的話;于丹也永遠說不出易中天那種語出驚人的話。二人高低,您覺得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