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婚戀騙局

《摩登家庭》劇照

跨國婚戀騙局


跨國婚姻不全然是浪漫愛情,也關涉階級、種族、性別和全球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由此催生出各式各樣的騙局。


跨國婚姻既存在浪漫愛情,也存在盤算和陷阱——有人為了移民,有人為了滿足結婚生子的需求。


兩者的社會屬性差別巨大,但背後的慾望機制是相似的。這其中又關涉階級、種族、性別和全球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問題。而有慾望的地方,就有騙局,這是人類不變的定律。


跨國婚戀騙局

“黃熱病”和綠卡婚姻


紀錄片《娶個亞洲新娘》裡,美國華裔導演林立仁記錄了一個美國男人與一箇中國女人如何走向幸福。


美國男人史蒂芬是個狂熱的“黃熱病”患者,中國女孩珊蒂來自安徽鄉下,兩人年齡差距20歲。他們通過網絡聊天,相遇並相戀了。


在這個“愛情奇蹟”裡,一開始卻充滿了種種非愛情因素的動機。史蒂芬所患的“黃熱病”,是指一種對黃皮膚亞裔女性的種族性痴迷。史蒂芬愛著珊蒂身上的“中國味”、她身上的種族特徵,而不是眼前這個女孩。


跨國婚戀騙局


電影《娶個亞洲新娘》劇照


在他眼裡,珊蒂只是一個文化和生理的象徵。當然,打工女孩珊蒂也只是為了一張綠卡,這是更實際的物質需求。她常常唸叨著,等穩定下來,馬上就離開他。


史蒂芬和珊蒂跨過了自身的重重屏障,最終走進了彼此的內心。


但也有一些跨國婚姻,中間的巨大鴻溝,埋下了數不清的衝突、扭曲、陰謀、詐騙,構成了社會新聞的基本敘事元素。


一些“黃熱病”患者將亞裔女性看作獵物和戰利品,他們試圖掌控“乖順東方女性”的命運,以滿足近乎扭曲的種族偏好。


類似“中國女子被騙婚到美國,慘遭毒打強暴性虐”這樣的新聞,看似極端個案,卻也代表著一種廣泛的潛在共性。這是刻板的種族想象和蠢蠢欲動的物質需求所造成的。


婚姻的圈套裡,淪陷是相互的,中招者必是有所企圖——比起一樁美好婚姻更值得想象的,是綠卡。


跨國婚戀騙局


《娶個亞洲新娘》中的女主角,儘管並未直接對著鏡頭坦露心聲,但種種行為難掩她的潛在動機。根據美國移民局的數據,每年有幾十萬人通過結婚申請綠卡,其中有30%涉及欺詐。


2015年,美國一個名叫凱文的程序員在交友網站上認識了“打黑工”的中國女孩茉莉。


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得到凱文要為她解決簽證的承諾後,兩人便結婚了,並很快育有一個漂亮的混血小孩。


幸福的生活看似一往直前。但沒多久,茉莉報警稱,凱文有家暴行為,且非法持槍。


茉莉這一出舉報電話,讓凱文差點身陷囹圄。茉莉帶著孩子消失了,凱文在社交網站上控訴她,併成了綠卡改革的支持者。


跨國婚戀騙局


無論是“黃熱病”還是綠卡婚姻,在“財”和“色”的驅動下,普通人和上流階層均未能免俗。


最近,中國富豪饒陸華,一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便身陷跨國重婚的醜聞。在國內有妻兒的饒陸華,與加拿大籍華裔李佩佩於2016年4月在美國舉辦婚禮,但2019年,雙方對簿公堂,鉅額財產成了爭議焦點。


饒陸華髮公告稱,這是李佩佩團伙設計的騙局。但真相為何,只有當事人才心知肚明。


跨國婚戀騙局

跨國婚戀騙局


信息的極度不對等,是導致跨國婚姻騙局的最大原因。儘管網絡變得發達,專業化的犯罪集團還是迅猛生長。


其中,最具辨識度的一種跨國婚戀騙局,便是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尼日利亞騙局”。不過,尼日利亞騙徒並不為婚騙而生,這種起源於尼日利亞的詐騙形式,早先以轉移資產為名。


最典型的是假美金,騙徒們聲稱要從尼日利亞非法轉移一批塗上特製黑油的美金,以避過海關的檢查。貪小便宜的人,難免上當受騙,買下他們手裡的假美金。


這些年,亞洲經濟起飛,騙徒們將注意力從歐美轉移到了東亞。而隨著網絡交友日益發達,跨國婚戀騙局也花樣百出。


據2019年《紅星新聞》報道,一名中國女性跟“美國四星上將”談戀愛,對彼此許諾要共度餘生,最後被騙走40萬元。


跨國婚戀騙局


1996年,26歲越南女子Dang Minh Thuy

嫁給了一個她不認識的中國香港男子


這種利用崇洋媚外心理和移民夢所設的騙局,背後大多是尼日利亞騙徒,騙術拙劣,但中招者不在少數。


當然,身在尼日利亞的騙徒,並不能直接獲取中國受害女性的資料,他們還需要一個身在中國、幫他們入侵交友網站的黑客。也就是說,每一樁婚騙後面,往往有一個成規模的詐騙團伙。


事實上,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針對移民夢的專業化騙局,早就無孔不入。比起騙徒們親自下場苦心營造自己的身份,以專業跨國婚姻中介的身份出場,看上去要更“靠譜”一些。


“跨國婚騙團伙”猖獗,專盯一些大齡單身“剩女”,或是急著通過結婚移民海外的女性。


早些年,有家“加州草地國際婚戀”的網站,宣稱只接收40歲左右的大齡“剩女”,幫她們釣國外的金龜婿。他們以收取高額會員費的方式吸納會員,並承諾介紹國外條件好的男性。


但交了錢的人發現,最終只等來3個“外國男性”的郵件。最後警方調查發現,他們原來是3個大學生,這個網站也是在西安註冊的。全國有200多名女性受騙,涉案金額高達60萬元。


跨國婚戀騙局


1996年2月23日,中國香港,婚禮結束後,

Dang Minh Thuy坐在囚車裡等待被帶回拘留營


儘管警方打擊力度加大,但類似的騙局從未銷聲匿跡。


去年,澳洲電視臺的中文頻道報道了一起復雜的跨國婚介案。7名中國女子通過一名澳洲華人婚介尋找澳洲男友,共涉及76萬元人民幣,卻無一成功。雙方打了官司,在電視臺的採訪中,雙方也各執一詞。


其中一位名叫蘭蘭的江蘇單親母親,做紅酒生意,因一個做“婚姻介紹”的網絡主播的吹噓,產生了移民海外、讓兒子接受西方教育的念頭。


主播承諾,只要給15萬元介紹費,保準讓她嫁個好老外,拿到綠卡。蘭蘭交了鉅額介紹費,去了澳洲才發現,所謂未來老公,其實是網上臨時找來、配合演戲的單身漢。


移民夢,一場空。


跨國婚戀騙局

異國娶親陷阱


除了移民“出去”,還有娶親“進來”。


中國過剩的單身男性,缺口高達3000多萬,而組建家庭、傳宗接代等社會文化方面的壓力,源源不斷地加碼,使中國男性(尤其是農村男性)急需另闢他徑,娶妻生子。由此,越南新娘、朝鮮新娘,這種邊境婚姻從20世紀90年代就流行開來。


高額的婚姻成本,迫使中國男人們另謀出路。這背後是一筆經濟賬,與其說是“娶回來”,更通俗直白的叫法是“買回來”。


幾年前,有“中介”舉辦過越南新娘“團購”活動,只需20萬元,來回6天,3個月包娶到家。


這並非一場虛假鬧劇。事實上,某些越南新娘的“團購”通道,還有1萬~4萬的“超低價”。


跨國婚戀騙局


1996年1月12日,越南河內,一名越南新娘

走進婚車,貼著中國紅喜字的小巴在後面等著


當然,越南的經濟相較於中國落後,當地女性選擇“去中國”,也是一個擺脫命運的出路。她們被“養媽”(越南人對婚介的稱呼)集中管理,學習中文、瞭解中國風土人情。吃住行等所有行動,都要聽從婚介安排,以接受命運的挑選和安排。


早在1994年,中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加強涉外婚姻介紹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嚴禁成立涉外婚姻介紹機構。也就是說,任何跨國婚姻的中介機構,都是違法的。


越是灰色地帶,騙局越容易滋生。一些中國人利用“邊民”身份,在越南物色女性,哄騙她們來中國打工,並以低價將其拐賣。


2015年6月,昆明鐵路公安局昆明公安處成功破獲了一起公安部全國打拐專項行動督辦案件:一個18人的團伙先後將11名越南女性拐賣到湖南新化。被拐賣的同時,這些女性也遭受著分銷團伙的非法拘禁、性侵等犯罪行為。


跨國婚戀騙局


嫁到中國的老撾新娘


隨著公安部對“購買越南新娘”的打擊,中國單身男性“買新娘”的勢頭,並沒有就此消減,反而擴大了版圖。近年來,去烏克蘭、巴基斯坦等地娶親,正逐漸成為趨勢。當然,騙局也始終相伴而生。


去年《新京報》報道,曾有14人通過河南的“金世緣婚介所”去巴基斯坦娶親,出發前先繳納2萬元費用,在巴基斯坦結婚後,再繳納剩下的14萬元。


到了巴基斯坦後,他們與新娘“結了婚”,但新娘卻以各種理由相繼離開——“隔段時間回來,就是要shopping、要money,然後再次離開”。


有“準丈夫”說:“在巴基斯坦,我們就像是一部提款機,在對方一次又一次的欺騙中,送出了家中借來的錢。”


跨國婚戀騙局


2010年1月24日,重慶一名22歲

的農民工辦理護照去越南娶外國新娘


20萬元、30萬元花出去,最後發現,他們的媳婦,根本不會被帶回來。


很多“媳婦”其實是已婚之婦,且育有兒女。不遠萬里前去娶親的人,不僅娶不了媳婦,還把自己推進了險途,有人被囚禁,有人喪命,有人倉皇逃命。


事實上,這樣的跨國婚姻早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一方是渴望娶親的中國男性,另一方是貧窮的異國女孩。婚介、代理、宗教神職人員,層層參與,一環騙一環。他們利用信息的鴻溝,竭盡所能地從男性對婚姻的渴望中榨取價值。


任何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跨國婚姻也一樣。跨國婚騙不過是婚戀市場的一個縮影,愛情A面的背後,也同時存在慾望的B面。

END
看完之後加個關注哦,每日推送精彩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