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荒誕最有概括性的含義是:人與環境處於一種敵對狀態,被一種無可名狀的異己力量所左右,他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也無法與別人、與世界溝通,所存在的世界是毫無意義的。


那麼具體而言,人類存活於真實世界之中,是怎麼感受到荒誕的?是因為美好的家庭突然破碎的強烈痛苦,是在逃離家鄉後感受到的虛無,還是對一種已經麻木的生活狀態的猛然失望和驚醒等等。既然感知到的世界是荒誕的,那必然有一種面對這種世界的態度。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李在海邊的曼徹斯特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是因為幾年前自己的行為過失讓自己的三個孩子都葬身於火海。妻子難以原諒他,兩人離了婚。帶著無法排解的自責、悲傷情緒,李離開了小鎮,逃避和外界的接觸。後來哥哥在遺囑中將自己兒子的監護權給了李,無法推脫的他不得不重回故土。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本片將荒誕世界定義為主人公充滿著痛苦回憶的人生階段。整體基調非常低沉,劇情節奏緩慢且隱忍,真實還原疏離型人格的荒誕世界。


第一種荒誕態度:肉體自殺

審訊室裡李回憶起火災發生的那一晚——他罪不可赦,應該被法律判死刑,但警官告訴他忘記關掉火爐的防風屏不是犯罪,只是犯錯,誰都有犯錯的時候。離開的時候李奪過警察腰間的槍企圖自殺,他沒有死,但今後活著的日子只剩下悲傷和痛苦。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痛苦有兩種。一種是健康的悲痛:"悲而不傷",能感覺到因為悲帶來的的情緒,這種情緒是流動的,會隨著時間慢慢消散,迴歸平常。另一種是不健康的悲痛:"因悲而傷",這種悲痛情緒被時間凍結,不知道會持續多久,並且會嚴重傷害到自尊和身心健康。


失去家庭讓李承受了生命中無法承受之痛,每天過得悽慘而消沉,對外界的一切都漠不關心,世界對於他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李第一個方法是用自殺來結束痛苦,這樣的選擇也給了別人一個認知:他是沒有責任心的懦弱鬼。


自殺是對抗荒誕世界的最直接方法,也是現實世界中最愚蠢的解決辦法。


我們永遠擁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做出的選擇,並不只為自己而做,這種選擇具有一種示範意義,即你做出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別人的選擇。因此,一個人需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責任",為全世界"承擔責任"。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第二種荒誕態度:精神逃避

疏離型人格基本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 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采取回避的態度或無力應付。

2、 因為別人的批評和反對意見而深受傷害。

3、 除了自己的親人之外,沒有或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

4、 除非他們確定自己受到別人的歡迎,否則不願意介入到別人的事情中,輕易麻煩別人。


火災後的這些年來,李一直減少和人的接觸,減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他在波士頓只是一個底層工作者,沒有朋友沒有戀人,毫無牽掛。哥哥死後,李被迫領養侄子。他一心想逃避在曼徹斯特的痛苦回憶,決定帶侄子離開曼徹斯特一起去波士頓生活。


疏離型人格的特質會讓一個人過度關注自己,並且很大程度上忽略別人的感受和感情,在面對爭論、痛苦或其他壓力情況時,典型反應是變得疏遠和冷漠。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每一次逃避都有我們隱秘的偏好。或者不如說,我們逃避的是藏在"逃避"這兩個字之下,不願意真實面對的內心。長時間的逃避同一件事還會使我們對這件事的恐懼泛化——會開始害怕和躲避和那件事相關的其他事。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仍然是某種鐵律般的生存法則,但現在越來越有多的年輕人不按社會規則行事,拒絕參與社會生活,特別是上學或工作,也沒有任何親密的社會關係。他們頹廢、孤僻、社交恐懼,為了隱藏那個在社會關係始終劣勢的自己,選擇從擁擠的社會生活中悄然撤出,只有逃避的時候,他們才能感知到真實的自己。


很多人認為「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這其實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在發生作用,屬於消極式的防衛。與世隔絕的時間越長,他們的痛苦就越深,也就越害怕走出家門。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精神逃避的效果是臨時的、短暫的,它很少能真正解決問題,並且會讓人對同一逃避方式產生依賴心理,進入惡性循環:逃避——痛苦——持續逃避—更深層的痛苦。


第三種荒誕態度:反抗枷鎖

不想讓侄子也承受這種親人缺失的痛苦,李努力克服現階段對人際關係的排斥心理,打算把侄子好好撫養成人。他賣掉收藏已久的槍支,實現侄子的願望——給哥哥留下來的輪船換一個新馬達,看到侄子和女朋友開心的模樣,李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除了無用的肉體自殺和精神躲避,唯一有效方法的就是積極的反抗。人與其真實生活離異之後,命運就不再具有意義,只是一種荒誕性。悲痛會變成一種自動導航狀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干預,沒有簡單粗暴有效的工具,很難從這個荒誕世界裡自己走出來。


反抗負面自我意識的枷鎖,是逃離荒誕世界,存在於真實世界的前提條件。李從逃避者變成反抗者的身份轉換,這其實是一種逃避有用論——具有反抗意識的逃避。但是李並不是一個荒誕英雄,因為他並不能算為一個純粹、積極的的反抗者,只是一個具有反抗意識的逃避者。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哲學家加繆說過,"當荒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時,他就使一切偶像啞然失聲。在這突然重回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萬個美妙細小的聲音。"所以,除了自身的意識枷鎖,環境枷鎖也至關重要。


自從火災後,小鎮上的大多數人都對他避而遠之或是冷眼嘲諷。為了處理哥哥的後事,李再次回到曼徹斯特里小住上一段時間,但沒有一個人願意給他提供工作。與前妻重逢時,她給李道歉,說當時自己只是沉浸在痛苦中沒有顧慮他的感受,希望李能原諒自己。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人總是要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疏離型人格一定程度上都會對正常的人際交往關係表現出渴望。在李沒參與的世界中,所有人都有了新的生活,唯有他還陷在泥沼一樣的枷鎖中無法自拔。


李逃避的是痛苦的荒誕世界,並沒有拒絕真實的世界。在荒誕世界與真實世界重合的情況下,李對生存的環境產生了一種無法支配的感覺,而他唯一能支配的只是自己的存在,這種支配與無法支配之間的矛盾加劇了他的「荒誕感知」:所有的痛苦都來源於自己曾經的罪惡。


喬治夫婦和小鎮裡其他人不一樣,在李打架後為他清理傷口、情緒爆發大哭時抱住他、理解李無法排解的痛苦所以幫忙收養了侄子。他們讓李敞開心扉,承認自己懦弱,並且主動尋求幫助。所以,對於疏離型人格,我們能做的並不只是口頭上的支持與理解,要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來。


《海邊的曼徹斯特》:一部關於悲痛人生的哲學電影


在真正痛苦面前,能做的只有活下去,等待與反抗。儘管影片最後李說"我走不出來了",但這仍不是一個完全的悲劇,因為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絕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生而為人,難免會遇到挫折,有的甚至會讓人覺得整個世界都沒了意義。但是請不要放棄,像《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的主人公一樣,就算人生是一場悲劇,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