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罵曹操,罵孫權,兩篇檄文奠定“三國第一罵將”地位?


陳琳:罵曹操,罵孫權,兩篇檄文奠定“三國第一罵將”地位?


陳琳是文學家,但世人記住的,是他的兩篇檄文,一篇為袁紹罵曹操,一篇為曹操討伐孫權。


檄文,講究一個快準狠,陳琳算是徹底掌握了訣竅,下筆毫不留情,又狠又準,攻擊性和煽動性爆表。不僅把曹操罵痛了,還徹底罵服了,曹操在官渡之戰打贏後俘虜了陳琳,惜才未殺,留在身邊專門負責寫檄文,後來發兵征討孫權時,果然派上用場,陳琳罵得孫權臉都綠了。


憑藉著這兩篇傳世檄文,陳琳徹底成為了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第一大噴子。作為職業噴子,首先要具備的便是職業素養,才華是必須的,看待問題得透徹,讀書要多,獲取素材要全面,這樣下筆才能從容不迫。


陳琳具備這些素養,身為建安七子之一的他,文學素養高,雖然傳世作品並不多,但他的詩歌帶有明顯的漢樂府風格,語言樸實,使後世詩人爭相模仿,魏晉時期多有繼承者。


這位進階三國第一噴子的仁兄,究竟是如何煉成的呢?


初次登場


陳琳的生年不可考,只知道他是廣陵射陽人,今天屬於江蘇淮安。他的前半生完全空白,在史書中初次登場,是以大將軍何進主簿的身份。


何進是東漢時期外戚大臣,在漢靈帝手下擔任大將軍,彼時黃巾軍起義遍佈全國,何進鎮守京師。東漢終其一朝,在外戚和宦官的鬥爭中走向衰亡。


當時,宦官擅權,何進想要除掉那些宦官,因為太后反對,何進就想召集各地軍閥進入京城,挾持太后,誅殺宦官。這時候,我們的主人公陳琳出場了,《後漢書·何進傳》中記載了他勸諫何進的原話:


"《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之大事,其可以詐立乎?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以此行事,無異於鼓洪爐以燎毛髮。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違經合道,天人順之;而反釋其利器,更徵於他。大兵合聚,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必不成功,只為亂階。"


即鹿無虞,原意是指進山打鹿,如果沒有熟悉地形和鹿習性的虞官幫助,將白費力氣。後多比喻做事草率,勞而無功。陳琳先是直接告訴何進,時機不成熟,難以達到目的,緊接著就曉之以理分析,何進掌握著京師兵權,應當機立斷自行派兵誅殺宦官,而不是求助於四方將領,到時候這些軍閥進到京城來,容易發生衝突,以至於亂了朝政,想控制就難了。


陳琳:罵曹操,罵孫權,兩篇檄文奠定“三國第一罵將”地位?


勸諫起承轉合,道理分析得十分透徹,無奈何進不聽,後軍閥入京,果然朝廷大亂,自己也在亂軍中被殺。


陳琳初次登場,展現了自己敏銳的政治嗅覺和強大的邏輯分析能力,但是時運不濟,跟的人不對,《三國演義》多次出現的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對於陳琳來說,亂世中想要有所作為,這樣的選擇是必須的。《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了陳琳在何進被殺後的走向,他跑到冀州避難,被袁紹召入,專門負責處理公文,軍中文書大多出自其筆下。正是在袁紹的麾下,陳琳寫出了人生的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


那時的陳琳儘管具體年齡不詳,但據考大約四十多歲。人到中年,終於要發跡了。


達到巔峰


陳琳在檄文中,列數了曹操各項罪責,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大加貶斥,還大罵曹操祖宗三代,揭曹操是宦官之後的短,"歷觀載籍,無道之臣,貪殘酷烈,於操為甚!"說曹操的殘暴無德,歷史上找不到能超過他的了,夠狠。


據說曹操讀到這篇檄文時,氣得渾身打顫,華佗沒治好的頭痛疾病都被氣好了。


袁紹算是陳琳走上人生巔峰的第二塊跳板,檄文一出,罵是罵痛快了,但戰場上要用實力說話,儘管當時袁紹的實力勝於曹操,但在官渡之戰後,優劣調轉過來了,眼看著大勢已去,袁紹鬱鬱而終。


袁紹一死,他的兒子袁尚繼承了他的位置,但此時他們的勢力已經是強弩之末,袁尚很快乞降,曹操不允,繼續攻打,直至最後袁氏大本營鄴城,陳琳被俘虜了,時間是公元204年。


二人相見的場景必然十分有趣,高高在上的曹操和唯唯諾諾的陳琳,史料記載了曹操抓到陳琳後,不無怨恨地說,"你罵我就算了,為何連我祖宗都不放過?"《三國志》記載,"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


陳琳:罵曹操,罵孫權,兩篇檄文奠定“三國第一罵將”地位?


陳琳跪地不起,愛惜人才又善於籠絡人心的曹操,對陳琳既往不咎,招他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乾的是老本行。從史料中可以看到,陳琳還是比較感激曹操的,既有感激不殺之恩,也有感激知遇之恩。


陳琳在曹操麾下盡心盡職,充分發揮他的才華,曹操自己也是文學家,才華不低,每每底下人寫文章,都能提出點修改意見,但陳琳的作品,讓他難以下筆,無法增刪一字,側面印證了陳琳的才華。


年過半百的陳琳在曹操這塊良木之下,達到了人生巔峰。建安二十一年(即公元216年),曹操最後一次帶兵征討孫權,他命令陳琳寫一篇檄文,即《檄吳將校部曲文》,檄文開篇寫道,"孫權小子,未辯菽麥",罵孫權無能,勸勉東吳的將校部曲們棄暗投明。


然而,正值人生巔峰的陳琳,卻遭遇了瘟疫,史書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丁酉大疫,陳琳病故,"建安七子"中除了陳琳,尚有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四人死在這場瘟疫中。


建安文學由此凋零。


從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賢


到了這裡,陳琳的故事已經講完了,但筆記君想拓展一下,談談個人對歷史的看法。


從建安七子到正始之音,再到竹林七賢,風氣上一脈相承,在時代變化中不斷躍進。建安七子所在年代,乃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割據,文人士子大多依附各股勢力,以此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


以何晏、王弼為代表正始之音,則是出於曹魏的正始年間,魏晉玄學之風出現苗頭,這也與天下大勢已定有關,經過連年征戰,百姓流離失所,文人見了太多的生離死別,政權相對穩定,他們也得以更加註重內心世界的建設。


最終到了竹林七賢,天下歸一,外憂已定,內患卻不斷,門閥士族之間的爭鬥成為主要的矛盾,政治黑暗,與亂世中需要倚仗大量文人參謀不同,此時的文人士子難有出路,文人們便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形而上學上,開始大力推行老莊之道,魏晉玄學達到頂峰。


陳琳:罵曹操,罵孫權,兩篇檄文奠定“三國第一罵將”地位?


文人的內心世界,在他們的筆下得到了展現,建安七子,多從漢樂府汲取養分,作品多反映社會現實,具有現實主義精神,越往後,越形而上,到了竹林七賢,作品已多是關注個人內心,尋求個性解放了。


如今翻看歷史,探尋歷史中的人物,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歷和作品中找到屬於他們的歷史座標,看到他們的內心世界的掙扎與追求,體會他們的悲情與榮耀,這應當是讀史所應獲得的東西。


歷史不會給我們展現所有細節,需要我們自己尋找蛛絲馬跡,猜測他們的真相,或者,歷史真相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其中得到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