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寫作已經變成了一件很日常的事情:從發朋友圈、寫日記到做工作彙報,寫作已經與生活息息相關。

同時,我們寫出來的內容,只要是發到公共平臺上的,大多都希望能受人關注。

這就讓很多人有了疑惑:為什麼自己辛苦碼出來的文章沒幾個人看,有的人隨便發發資訊都能收穫極高的關注度呢?

對於怎樣用文字獲得關注、贊同,以及如何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我想跟大家分享最近對一本書的閱讀收穫。

這本書名叫《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寫作》,是在我的3月書單中的必看書籍。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麥肯錫是世界上知名的全球管理諮詢公司,作者高杉尚孝曾經任職於麥肯錫,練就一身本領後出來單幹,一邊創業一邊出了一系列與麥肯錫相關的書:寫作、思考、談判、情緒管理、公眾表達等等,是個很高產的作者。

這本《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書如其名,就是教你怎麼寫作的。


正確使用信息


相信大家在寫文章時都遇到過類似這樣的問題:腦子裡有很多零散的詞句,當你想將它們寫下來時,它們就擠在一起湧向指尖,然後堵住,不管你憋多好久,就是不知道如何下筆。

這就要從文章的基礎——信息說起了。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在書中,高杉尚孝將文章的基礎定義為信息,只要是主語與謂語關係明確,能表達一項完整意思的句子,都能算信息。比如“我來了”這句話,“我”是主語,“來”是謂語,它們就構成了一條信息。

信息像組裝機器的零件一般,將信息按特定的順序組織排列好,就變成了一篇文章。

有很多話想說,但是不知從何下筆,就是不知道怎麼排列好這些“零件”。

故而,在開始寫作時,先要做的事,是將信息分門別類地整理好。

信息可以分為兩大類:描述信息和規範信息。

描述信息是指描述事物狀態的信息,分為不包含判斷好壞的記述信息和包含判斷好壞的評價信息。

舉個栗子:“小明身高1米8”是客觀的表達,屬於記述信息;

“小明好高啊”屬於一個人的主觀意識表達,屬於評價信息。

規範信息就是指要求事物應有的狀態或人應採取的行動的信息,如“小明應該買L碼的衣服”就是規範信息的一種。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三種類型的信息不分等級,各有各的作用:

記述信息適用於描述人或事物的客觀狀態,呈現的是客觀中立的立場;

評價信息適用於表達對人或事物的主觀看法,表達自身的立場;

規範信息則適用於向人或事物提出要求,規範人的行為或事物的狀態。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說起來好像很高大上很難掌握的樣子,但其實我們在日常的交流經常會用到,而且是交雜著一起用。

如“小明1米8,又高又帥”就是將記述信息和評價信息用到了一起。

這也說明了生活處處是道理,能將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提純成概念,再用到寫作、表達中去,真的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能力。

同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產生不同的信息,在寫作中注意使用信息的方式,正確使用信息,是另一種了不起的能力。


確定寫作主題


主題部分應該是每本寫作書中都會提及的內容了。

作為文章的核心,主題決定著一篇文章的生死。

文筆再好、邏輯再強,主題不對照樣白搭。而只要主題切中讀者內心,哪怕在技巧上稍有瑕疵,也能獲得部分人的青睞。

如何確定一個眾人關心的主題,書中提出了一個很啟發我的觀點——順著對方認知進行說服。

在人際交往中,一個經常自說自話,不聽他人說話的人,通常不會招人喜歡。這是因為人們天生都有表達自己的慾望,自然也就希望別人能傾聽自己。故而在人際交往中,善於傾聽的人往往有著好人緣。

寫作也是如此,雖說“我手寫我心”,但如果要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贊同的話,寫作者需要在表達自我和傾聽讀者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個點就是主題存在的意義。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如何確定主題?我總結出了2大方法。

一個是約定俗成法。

我們都知道在社會上有一些約定俗成的道理,比如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賣假貨是不對的等等,它們已經深深印在腦海中,變成人們在無意識中就會踐行的行動原理。

在確定主題時,可以將這些道理直接使用,確保與讀者有一條共同的精神紐帶;

也可以反其道而行,將主題設定成違背認知常理的形式。如《這家店賣的假貨,真的不能再真!》這個標題,就違背了人們的認知,假貨怎麼可能會比真貨還真?讀者就會因此受到吸引來關注這篇文章,當然前提是這篇文章的確言之有物,不然就變成人人唾棄的標題黨了。

另一個方法是實利性說服法。

都說“無利不起早”。當問題關係自己的切身利益時,人們很難控制自己不去關注。

放到文章主題身上,就變成要思考這幾個問題:

“這個主題跟讀者有很大關係嗎?”

“讀者能從中得到什麼?”

“得到的東西多嗎?”……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就好像,我在動筆寫文章之前,會事先想好文章的幾個主題,然後擺到面前問自己:“如果這個主題別人寫成文章,我會想看嗎?”

得到“想看”的答案,我才會開始進行下一步。

總而言之,要麼吸引眼球,要麼與讀者利益掛鉤,得出的主題才會有更大概率獲得關注。


搭建文章框架


有了基礎、有了核心,一篇有說服力的文章還差骨骼部分——文章框架。

在去年之前的時間裡,我知道文章要搭框架,但對具體要怎麼搭卻不是很清楚。當時對文章框架的認識還停留在中學作文的『總分總』階段,也是最近一年看起這方面的書來,才慢慢有了一點心得體會。

一個好的文章框架,不僅讓讀者看起來更省時省力,自己寫起來也會更得心應手。


  • 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原理最初是由麥肯錫這家公司的成員芭芭拉·明託提出的,原理中說,文章要素的重要性是從主題到關鍵信息再到次要信息依次遞減的。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在表達一個主題時,至少需要想到“主題-關鍵信息-次要信息”三層信息,同時將最想表達的內容置於靠前的位置。

在用金字塔搭建結構時,有『從下往上』和『從上往下』兩種方法。

『從下往上』是一種將最具體化的信息集合起來,提煉出其中的抽象共性的方法,如從“小貓、小狗、小豬”這3個詞中提煉出“寵物”,再抽象化就是“動物”,進而找到信息背後的共通本質的這樣一個過程;

『從上往下』則是從主題開始發散,尋找一切可以證明或者展現主題的內容,一層一層地填進去,讓主題更有說服力的方法。

這2種方法也經常被用來準備同一篇文章,用了『從下往上』法寫出來的文章,可以用『從上往下』檢查一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檢查文章的邏輯有沒有什麼遺漏,可能普通的文章沒有什麼很特別的體驗,但對於商業文案來講絕對是個經濟適用的法子。

關於金字塔原理的其他內容,我之前寫過另一篇文章,具體可戳→


  • SCQOR原則

這是作者高杉尚孝自創的一種結構搭建法。

S代表設定狀況(situation),C代表發現問題(complication),Q代表設定課題(question),O代表克服障礙(obstacle),R代表解決收尾(resolution)。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SCQOR這5個環節連起來就架起了一個故事、一篇文章的結構。

拿寫故事來說,故事一開頭總是主人公過著平靜而溫馨的生活(設定狀況);

然而好景不長,突如其來的怪獸張牙舞爪地打破了平靜的生活(發現問題);

為了找回平靜的生活,主人公決定去殺掉怪獸(設定課題);

主人公一路跋山涉水,用了很長的篇幅,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殺掉怪獸,排除隱患(克服障礙);

最後主人公繼續幸福美好地生活下去(解決收尾)。

其中前面3個環節和最後1個環節佔故事的篇幅儘量縮短,只有第4個環節『克服障礙』是故事的看點,值得花大部分篇幅去描繪。

而這樣的結構放到一篇文章中,也基本適用。

用『設定狀況』引入,從讀者熟悉的事情引入到將要提出的問題;

再到『發現問題』,提出與熟悉事物相違背的問題,引導思考;

然後『設定課題』,指出解決問題的必要性,以及有什麼方法及可能;

接著進入重頭戲『克服障礙』,論證解決方法的可行性;

最後『解決收尾』,完美總結。

瞭解了金字塔原理偏理論的架構搭建,再將更易實操的SCQOR原則學上手,在文章搭建這一塊,雖還到不了信手拈來的地步,總歸是在幫寫作排除了一些障礙。

分類信息、定主題、搭框架,寫出有說服力的文章並沒那麼難


最後,小小總結一下:

堅持寫文章半年,我越來越覺得寫作是提升邏輯思考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學好寫作,也就是學著捋清表達邏輯。這不僅是文案寫作技巧,更是思考表達技巧。

如果你也有想在表達中突出重點,想用有邏輯的故事表達想法、說服他人,這本書值得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