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廁紙的迷惑行為,為什麼歪果仁都在做?


2 月份香港發生「600 卷廁紙搶劫案」時,還被當作笑話遭到群嘲,然而隨著疫情在外圍蔓延,廁紙竟然真的站上這波搶購潮的 C 位,給緊張的局勢平增了一絲喜感。

日本人在藥妝店排起長龍搶廁紙,澳大利亞人因搶廁紙發生鬥毆,買不到廁紙的美國人甚至報警求助……

搶廁紙的迷惑行為,為什麼歪果仁都在做?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一超市空空如也的貨架. 圖片來自:CNN

各地的應對措施也讓人不由感慨「這都可以?」限購只是基本操作,澳大利亞創造力最豐富,不僅派保安巡邏,當地的報紙乾脆出了八版空白頁以備讀者不時之需,「買房送廁紙」的營銷都來了;英國則有遊戲廳老闆把娃娃機改成了抓廁紙機;日本給公廁的廁紙上鎖……

搶廁紙的迷惑行為,為什麼歪果仁都在做?

▲ 圖片來自:《每日郵報》

災難來臨,囤積糧食是人之常情,口罩和消毒用品供不應求也情有可原,但搶廁紙又是什麼操作?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為何各國人民不約而同搶起了對病毒毫無抵抗作用的廁紙?

恐慌下的過度反應

搶購往往和物資短缺有關,如日本一開始傳出「由於原材料用於生產口罩,廁紙產量將減少」的謠言,引發人們爭相搶購,但後來官方闢謠後,人們囤紙的熱情不減,這股風氣還蔓延到了歐美各國,已不單是供需問題,專家們更多從心理學上解釋這一群體現象。

搶廁紙的迷惑行為,為什麼歪果仁都在做?

▲ 圖片來自:Unsplash

和以往的流行病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種前所未見的病毒,疫情爆發至今,人們依然未能完全掌握其全貌,這種未知性無疑加劇了人們的恐懼心理,災難當前,人們總是容易喪失判斷力。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史蒂文·泰勒(Steven Taylor)指出,當人們聽到新冠病毒的風險和如何應對的信息相互矛盾時,往往傾向於訴諸極端。「人們被告知危險即將來臨,但要做的卻是洗洗手,這種行動似乎與面臨的危機不相稱,特殊的危機需要特殊的預防措施。」

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的心理學教授蘭迪·弗羅斯特(Randy O. Frost)將囤積者的動機分為三類:情感依戀、美學鑑賞和效用,而囤廁紙屬於第三類。「效用的潛在特徵之一是不能容忍不確定性,人們需要絕對且完全確定不會發生某種負面效果。」他對 《紐約客》說道。

有專家試圖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這一迷惑行為。

倫敦大學學院消費者與行為科學專家 Dimitrios Tsivrikos 表示廁紙的保持期限比很多食物要長得多,且較大的體積讓它在貨架上更顯眼,也讓人更有安全感,所以人們在危機時刻會傾向於購買廁紙。

「他們越大,我們就認為他們越重要。」他調侃道,「如果要設置國際性的恐慌標誌,那應該是一箇中間畫有衛生捲紙的交通警告標誌。」

實際上,廁紙不是唯一被搶購一空的物品,罐頭、口罩、洗手液都逃不過售罄的命運,廁紙脫銷之所以引人注意,只怪它體積過於醒目有關,一旦消失帶來的衝擊力太大。

搶廁紙的迷惑行為,為什麼歪果仁都在做?

▲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看到貨架上的小件物品售罄並沒有那麼奇怪,畢竟只會留下一個小空缺,通常會被附近的商品臨時擠佔,但如果廁紙售罄,貨架上巨大的空間無法迅速被周圍的商品取代。」昆士蘭中央大學的亞歷克斯·羅素分析道。

社交媒體的渲染以及越來越多城市採取封城措施,也加劇了人們的恐慌心理。一方面有從眾的因素,空蕩蕩的貨架和購物車上堆滿了用品的畫面在新聞報道和社交網絡上鋪天蓋地,泰勒說,人們看到手忙腳亂的消費者,自然也覺得有必要恐慌併購買用品,又因擔心庫存將耗盡而購買了遠超需求的量。

另一方面,也有出於隔離期間物資供應不足的擔憂。

「除非官方承認會照顧好每個人,否則人們只能盲猜需要多少額外的廁紙。」卡內基梅隆大學心理學教授巴魯克·費施霍夫(Baruch Fischhoff)對 CNN 表示。

廁紙其實是剛需

儘管在災難面前,廁紙確實不如食物和水來得重要,在這次疫情中也遠不及口罩有用,但不可否認它依然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加上不會腐爛、保質期長的特點,實乃囤貨必備。

別說老外,雙 11 期間,清潔紙品也是國人的囤貨熱門,2017 年京東在雙 11 售出了 2.9 億捲紙品,「去年囤的紙用完了嗎?」也是每年雙 11 必定出現的扎心問題,可即使家裡的衛生紙還能用到明年,看到優惠還是忍不住剁手。

搶廁紙的迷惑行為,為什麼歪果仁都在做?

避難期間囤廁紙也不是這次疫情才出現的行為,至少在常年面臨地震、海嘯的日本,囤廁紙已成為習慣。這和 2011 年 3 月 11 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不無關係,當時災難造成水供應不足的同時,廁紙也嚴重短缺,所以從那以後,日本政府在每年防災日都會呼籲民眾在家中儲存至少一個月分量的廁紙。

儘管廁紙不能阻擋新冠病毒,但至少它和清潔、衛生相關,「很像想象如果沒有廁紙,我們可以用什麼來清洗自己。」專門研究人和團體行為的心理學家凱瑟琳娜·維特根斯(Katharina Wittgens)說道,「排洩物可能會帶來疾病,也可能觸發我們對安全感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弗蘭克·法利(Frank Farley)也認為廁紙是比較實用的物資,既然要長時間待在家中,那麼有必要儲備必需品,自然也包括廁紙,「畢竟如果用完了,能用什麼取代它?」

囤廁紙只是出於恐慌嗎?

對於習慣了舒適生活的人類,廁紙大概算得上生存底線,但畢竟不是不像食物一樣絕對不可或缺,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人們還一心惦記著廁紙,在心理學家艾瑪·肯尼(Emma Kenny)看來,這說明眼下的危機並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很明顯人們並不是真的擔心病毒,而是更多地堅持第一世界的舒適習慣,也就是能夠使用廁所。」

肯尼的觀點可以從近日網絡上另一迷惑行為中得到佐證。

搶廁紙的迷惑行為,為什麼歪果仁都在做?

在疫情導致賽事停擺的情況下,足壇興起了「顛廁紙挑戰」熱潮,腳法美如畫的球員們在網絡上隔空 PK,不管是為了打發時間還是傳遞信心,至少說明囤積廁紙的人本身並沒有那麼焦慮,當然,也可能人們冷靜下來後,發現家裡的廁紙確實買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