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德字最初的含義的前提是什麼?

本篇文章是對上一篇汪致正老師對德字訓釋的一個通俗版本的解讀的一部分~各自解釋的前提。

老子的一句名言,就是無言甚易知,甚易行。也就是說,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行。

現在很多人都在讀道德經的時候,首先會論道,但是汪老師認為,在論道之前首先要論一下德。而在錄音得之前就要先明確得的最初含義。只有弄清楚了最初的含義,道德經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與失者,道亦失之。

找回德字最初的含義的前提是什麼?

這裡的

德的意思是理性認識方法或理性認識。

道的意思是規律和本原。

你看弄明白了,德的含義與道的含義這句話是不是就很好解釋了?

比較通俗的解釋就是:

認同德的人就能得德道,同樣迷失德的人也就同樣會迷失道。

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認同理性認識方法的人就能理性認識道德和本原。同樣迷失理性認識方法的人也就會迷失規律和本原。

所以汪致正老師在宋鎮豪先生主編的《甲骨文和殷商史》新九輯的《德字訓釋》中,提到了“字義若不清,句義則不明,這是常理,也是常識”。也就是字的含義都沒有弄清楚,就不能弄清楚一句話的意思。這個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就像中英文翻譯一樣,單子的意思你都沒明白,你還怎麼翻譯這句話,總不能靠猜吧。boy 我猜是 老頭?這不是搞笑嗎。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 “德”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字,我們知道《道德經》,日常中也經常提及德字,如你這德性,這人道德怎麼地怎麼地。你有沒有一點道德。那究竟道德經中或很多古典經史中的出現的 德字 應該怎麼解釋?

這個在我們歷史上也是一直爭論不斷。 典型實例如老子講“報怨以德”,孔子卻因對“德”有不同解釋,不同意老子的說法。

《論語》有言,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

”孔子回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那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其實,此處老子“德”的字義是哲學概念的“理性”,而不是社會學概念的“恩德”,老子“報怨以德”的原意是“用理性回應理性”。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種情況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商朝周朝時期最開始賦予德字的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新的含義。我們不清楚字的含義,那就沒辦法解讀諸子的經典。而後世過於依賴於《說文解字》這種工具書或者後漢之後的文本註釋,引經據典,以經解經。也就難免會有各種偏見,也就不能真正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字意。

古人的經一定要是正確的嗎?也不一定,特別是對經做批註,釋義上,很多人都會將自己理解的意思,寫入到了經書之中,不見得是一句話最初的含義。,而且如果這個人的影響力越大,那麼它的解讀對後世的影響就可能會越大。

好,我們開始切入正題來說一下真正弄清楚德字解釋的前提。

訓釋“德”字的前提

訓釋“德”字的前提如下:

第一、就是我們要明確商周時期“德”字其實就是一種意思。

因為只有這樣當時才能正常的溝通和交流。而德字義不清楚或產生歧義是後來才發生的事情。

第二、我們要明確德字的最開始的意思,應該是適用於基礎層的通用概念,而不應該僅僅適用於社會域的局部概念。特別是在《道德經》裡面,老子所研究的是一個哲學性問題,那我們不應該把他的範圍縮小為一個社會域的範圍。

而就基礎層而言,世界各地的通用概念大體是相通的,不存在系統性差異。通用的含義在漢代之後就被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給帶偏了,產生了對一個字的理解有了偏差。這對後世對中國的古典的解讀可謂是一種遺憾。

這裡涉及到了哲學領域的一些概念,為了更清楚的展示不同層次的關係,這裡給出了一個基本的圖。一看便知:

找回德字最初的含義的前提是什麼?

哲學的層和域

第三,我們要明確的是從周公提出來“德治”到現在,凡是具有實際治理或者管理經驗的人,要想正確評價社會活動的人和事,都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衡量當事人:

  1. 是否“具有較高的認識水平;
  2. 較強的執行能力;
  3. 良好的認識和品行規範”。

而不會僅是片面提倡“良好的認識和品行規範”。

這就是在說,就是我們在用人的時候,如果這個人只是道德品質非常好,但是沒有什麼能力,對所要做的事物沒有最基本的認知的話,我們根本上是不會可考慮用他的。

第四,近年不少學者從社會理性、歷史理性、政治理性、經濟理性、軍事理性、科技理性、文化理性、文學理性、藝術理性、宗教理性等多方面論述古代理性,多方論述可佐證,從西周開始,應該已經有了表示“理性”的字,“理性的認識和實踐”的含義也已經通過“德行”一詞表達出來,並指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五、就是我們要認識到只有運用德【理性認識的方法】,才能真正認識並掌握老子提出的道【規律和本原】和順其自然、自然而然、自然無為等遵循道的普遍原理和通用方法。也只有德【運用理性認識方法】。才能真正的認識並掌握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這裡其實就是說只有我們運用正確的方法才能夠掌握規律或本原。

第六、要刨根問底、追根溯源。訓釋“德”字,必須先考釋甲骨文“德”的部件 (詳見《德字訓釋》) 。對“德字構件”的釋義要符合造字“時代語境”,這是常理,也是常識。

我們通過研究甲骨文中德字的構成,來了解當時該紫的含義。進而在放在當時的語境中來理解這個字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