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中華傳統節日作文,同學寫的《端午節》怎麼改成這樣子的

三年級三單元習作,中華傳統節日,今天的專欄課就來改寫完成這篇作文。

一、課本要求

同學們記住,每次寫作之前一定要仔細看寫作要求,弄明白到底要寫什麼,而不是隻看看標題就以為知道了,然後就開始動手寫。

《中華傳統節日》,如果只看題目,可能更多以為是寫傳統節日的風俗,但實際不是,課本是要我們寫寫自己過節的過程,也可以寫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三年級中華傳統節日作文,同學寫的《端午節》怎麼改成這樣子的


再進一步看一下課本的事例,就明白了。課本上舉了請大家品嚐月餅,一起寫春聯,朗誦古詩,還要包粽子四個例子。這都是和自己有關的一些活動或者事情。這就是審題,如你自以為是地寫,很可能就跑題了,這是老師提醒同學們要注意的。

二、開始改寫

老師還是從網上找了一篇,不過,這篇看樣子的確就是小學生寫得,因為文字不多,內容簡單,語言也很稚嫩,那麼這樣改起來更難。正因為如此,通過老師的修改,也許同學們更能從其中學到很多。

改變方法還是看一段,在瞭解了大意後,用自己的語言寫一段。

三年級中華傳統節日作文,同學寫的《端午節》怎麼改成這樣子的


  • 1.開頭

看第一段,有個字是錯的,應該是“清早”才對。瞭解一下意思,很簡單,端午節來了,我們去採了艾草,掛門上,然後就去奶奶家了。

按這個意思,自己寫一下。

可能同學們覺得,再寫也不過就是那幾句話,還能怎麼寫呢?好,看看老師怎麼寫的,你就能明白,哦,原來還可以這樣寫,那麼你的思路就拓展了,這就是學習,如果你學到了,自然就進步了。下面的粗體就是正式的作文內容,旁邊是老師的一樣解說詞。

三年級中華傳統節日作文,同學寫的《端午節》怎麼改成這樣子的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這一天,也是假日,我們全家都休息。(這樣寫,不僅和習作的主題,中華傳統節日聯繫起來,而且內容也豐富了。再告訴大家一點,寫的時候,學習用短句子寫,這樣的妙處很多。容易寫,思路寬,語言美,同學們可以試試。)

我們家鄉的風俗,端午這天要掛一些艾草在門上,據說可以辟邪。一早兒,我和爸爸就去公園採了幾株,束成一束,掛起來,門上吊棵草,真奇怪。完了,我們就去了奶奶家。(大家寫作文的困難往往是覺得沒什麼可寫的內容,實際上,每個意思都可以聯想到許多的東西。比如寫艾草,想起了辟邪,當然你也可以把你們那兒的風俗寫一下。還可以把採艾的經過寫一寫,反正,多想想,就會感覺原來什麼也可以寫呀!)

  • 2. 包粽子

這段主要包括這幾層意思,奶奶拿出包粽子的材料;說了句話,這點要寫,有話才生動,我們可以寫得多一些;我怎麼包的,一些情節;包好的成果。

三年級中華傳統節日作文,同學寫的《端午節》怎麼改成這樣子的


按這個思路,同學們想像著寫吧,不一定就要看原文,看了也未必有老師提示的清楚。重要的還是自己來動腦筋。

奶奶早就備好了包粽子材料,等著我們呢。糯米已經泡了三天,有一股酸味,它是主料。還有紅棗、紅豆、葡萄乾,可以包出不同的口味。我迷惑不解地問奶奶,米為什麼要放

酸才包?(這句老師原來寫得是“為什麼要把米放酸才包”,後來覺得這種“把”字句太普通了,因此就調整了一下。老師是想告訴同學們,一句話,能有很多種表達的方法,也許只是個別字的位置調一下,但感覺上就有了一些差別。)奶奶說:“這樣米就發粘了,好吃唄。”(同學們寫人物說話的時候,要儘可能寫得貼近人們真實的話語,不要每個人說出來的都一個口氣,一個味。)

三年級中華傳統節日作文,同學寫的《端午節》怎麼改成這樣子的


我也抽了兩片粽葉,學著包起來。先在粽葉的中間,舀上一些米,再用手把它們掬成一個包,然後用粽葉纏繞著包起來。但是這個活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總有一些米會淘氣地跑漏出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都鼓搗進去了,再看看形狀,那有什麼形狀,四圓八扁的,整個一四不像。(說實話,老師也不會包,而且都沒見過怎麼包,雖然如此,因為吃過,腦海中有一些粽子的印象,這個包的程序就只能憑想像。也許對,也許不對,不過看起來,好像還是比較生動。這也是要告訴同學們,寫作文有時就是需要想像,許多小說,童話不都是想象著寫出來的嗎。因此,只要放開去想,作文就寫得熱鬧了。再說一點,寫著寫著,我們實際上已經把原文的意思改變的面目全非了,這樣的改寫真得很成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更好了。)

下面將寫到怎麼蒸粽子,吃粽子,還是一句一句地寫,共同和同學完成好這篇習作。


三年級中華傳統節日作文,同學寫的《端午節》怎麼改成這樣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