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槍”測體溫到底準不準?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大家紛紛響應防控號召在家進行隔離。目前,復產復工正在各個行業有序開展,防控工作依然不敢放鬆警惕。各醫院、小區、超市等人員相對密集的公共場所的門口都需要用體溫槍測量額頭或者手腕體溫,既方便又快捷。為什麼在一天中要多次測量體溫?測量體溫的常用方式有哪些?體溫槍測的體溫到底準不準?

一天內為何要多次測量體溫?

發熱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狀和體徵,發熱的臨床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一、體溫上升期,常有疲乏無力、肌肉痠痛、皮膚蒼白、畏寒寒戰等現象;二、高熱期,指體溫上升到高峰值後保持一定的時間,持續時間的長短可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差異,皮膚髮紅可有灼燒感,呼吸加快變深,寒戰消失;三、體溫下降期,出汗多,皮膚潮溼。

由於每個人對體溫的耐受性不同,不能簡單地通過主觀感覺來確定是否發熱。測量體溫就是一個比較客觀的指徵,有利於早期發現由於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並使其得到有效的治療。

靠譜的體溫測量方式有哪些?

在醫院和絕大多數家庭中,我們一般選用測量準確且價格低廉的水銀溫度計來測量腋窩體溫。但由於水銀溫度計需要接觸人體且測量時間較長,意外打碎後產生的玻璃碴和水銀還會對人體有害,因此在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一般會選用體溫槍來篩查體溫。

體溫槍又稱為紅外線測溫儀,通過吸收人體發射的紅外線輻射來測定體溫。它測量速度快,不接觸人體,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用體溫槍測量的手腕體溫一般要比用水銀溫度計測量的腋窩體溫低,溫差為0.1~0.8℃。同一個體溫槍測量的頭部體溫一般要比手腕體溫低0.1~0.5℃,二者相對比可知,用體溫槍測量手腕體溫受室外環境溫度等影響小,方便衛生,雖然比正常體溫低,但更接近人體正常體溫。

正常人的體溫波動於36~37℃左右,不同部位的測量值會略有差異:腋溫36~37℃,口溫36.3~37.2℃,肛溫36.5~37.7℃。

每個人在一天中的體溫會因為外部環境和自身生理因素等影響而發生波動。在24小時內下午體溫較早晨稍高;劇烈運動,勞動或者進餐後體溫也可略升高,但波動範圍不超過1℃;婦女月經前及妊娠期體溫略高於正常;青壯年因基礎代謝率高,體溫會高於老年人;另外,在高溫環境下體溫也可略升高。所以在測定體溫發現體溫升高時不要將受到環境因素、生理因素影響而體溫略高的人群誤認為是發熱人群。

一旦發熱就是新冠疑似嗎?

如何區分冠狀病毒肺炎發熱和普通感冒及腫瘤患者的發熱呢?發現發熱後,先不要盲目恐慌,應及時將普通感冒發熱和冠狀病毒發熱進行區分。

臨床上以口腔溫度為標準,可將發熱分為4度: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

★ 冠狀病毒肺炎就體溫來說可以不發熱,也可以是低熱、中等度熱或高熱;可以早期不發熱,中後期再出現體溫升高;多數病例會持續高熱72小時以上,普通抗炎藥物治療無效。

★ 普通感冒的發熱一般48~72小時以後可以自行恢復正常,用退燒藥後病情明顯好轉。

★ 腫瘤患者在化療過程中,或者化療間期出現的發熱,要警惕因骨髓抑制即白細胞總數減少而引起的發熱。骨髓抑制常常出現在化療結束的7~14天,如果化療間期出現了發熱,建議去查一下血常規並諮詢主管醫生看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發熱:癌性發熱,可能出現在腫瘤患者的身上。特徵為每日低熱,體溫一般為37.5~38℃,並不會出現周身發冷的情況,癌性發熱通常是持續性的,一般要持續兩週以上的時間。

為了杜絕新冠肺炎的漏診,防止疫情擴散,自覺身體不適但體溫槍測量正常時也不要掉以輕心,應自行用水銀溫度計再次測量體溫。如有異常,及時到醫院就診,由專業醫生根據發熱病人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判斷。同時,注意做好自我隔離,減少和他人接觸交叉感染的機會。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