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東西方文化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價值觀、思維方式、工作習慣、個性表達等等。如果說西方哲學講究的是張揚、奔放,即“露文化”,東方哲學則講究的是內斂和含蓄,即“藏文化”。

戰國時期“謀聖”鬼谷子曰:“聖人之道,在隱與匿。”人活於世,當懂得光華內斂、含蓄精神。唯有藏而不露,方可長長久久。

“藏“在中國文化裡無所不在,比如傳統書畫技法中的“留白”,音樂裡的“弦凝聲歇”,戲曲中的“猶抱琵琶半遮面”,建築裡的“禪房花木深”。延伸到為人處世法則,則是藏器於身、藏巧於拙。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一個“藏”字,山包海匯;一個“藏”字,地負海涵。

懂得“藏”之精妙的人,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此次新冠疫情,從另一角度講,其實也給了我們一個懂得“藏”的時機。真誠面對自我,如草木一般,靜然潛居,神志內藏,養己心,明初志,靜待疫盡春歸。


一、藏,待時而動

《周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懂得藏器者,必能審時度勢,順勢立業。

善藏者智。韜光養晦,藏的是鋒芒;藏龍臥虎,藏的是才俊。看人世間,多少豪傑藏於草莽,多少名仕藏於山林。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勾踐善藏,完成光復大業。當年會稽之敗,自甘赴吳,屈膝為奴,十年臥薪嚐膽,十年休養生息,最後,抓住時機一舉滅吳。

孔明善藏,功成三分國。他滿腹經綸,才華卓異。當初也隱居山林藏起自己的才華,直到劉備三顧茅廬,他才感遇明主毅然出山,用深藏的韜略輔助劉備成就一番功業。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司馬懿善藏,奠基155年王朝。在三國之戰的爭鋒中,他蟄伏多年。面對曹操多次徵召,仍拒不出仕。後到曹丕時期,終出仕做官。審時度勢,利用吳蜀連年來犯的契機,長期將兵權握在手中,架空曹魏政權,為後世子孫奠定了開創晉王朝的基礎。

如今,我們常常不懂得藏之精妙,喜歡急於求成。

古人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藏,不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天道運行的法則。等待時機,該藏的時機蓄力。順應天勢,該出的時機當出,無為而為,方可大成。


二、藏,大巧若拙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史記》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做人的智慧。老子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古人善藏拙,常常謙遜地稱自己的作品為拙作或拙筆;稱自己的見解為拙見;戲稱自己的妻子為拙荊。在中國人的思維體系中,藏拙是很必要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在國人身上,也總能看到一種特質。越是內在卓越優秀的人,外在看起來卻顯愚拙。

《莊子·達生篇》中有一則寓言。紀消子為齊王養鬥雞。過了十天,齊王迫不及待地問:“我的雞可以上戰場了嗎?”紀消子回:“不可!此雞性情驕矜,相鬥必敗。”

再過十天,齊王又催問,紀消子說:“它聽到外面聲響,就咯咯回應;看到外面影子晃動,就心浮氣躁,易受外境牽動,不宜打仗。”

數十天過去了,齊王早已按捺不住。紀消子終於說:“據我近日觀察,不管其他的鬥雞如何鳴叫挑釁,它都氣定神閒,望之儼然呆若木雞,群雞一見則會潰敗逃竄,天下無敵矣!”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呆若木雞”,便是莊子所喻的藏拙境界。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的鬥雞,才能所向披靡。老子在《道德經》曰:“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菜根譚》曰:“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意思是聰明機靈本是我們可貴的財富,但若用之不當,只會為自己徒增隱患。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曰:“士君子,須內精明,而外渾厚。”可見內藏聰明,外顯渾厚,才是真正的藏拙之術、處世之道。


三、藏,中式美學

藏,從哲學延伸至文化,早已滲透進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書法有藏鋒。藏鋒逆勢是書法技術上的一項基本功,不掌握藏鋒,用筆就談不上氣韻生動。唐代書法家徐浩《論書》曰:“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王羲之重藏鋒,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用的便是藏鋒。顏真卿的書法用筆也擅於藏鋒,無論是楷書《勤禮碑》、《多寶塔》,還是行草《爭坐位》,都是逆勢藏鋒的楷模之作。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詩詞有藏境。中國的詩詞也講究“藏”。越是含蓄,越是含意豐富,蘊藉張力。如《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具有深刻的啟發性與暗示性的意境,言此及彼,讓人展開聯想,詩句的內蘊也由此擴散出去。

園林有藏志。中國傳統園林佈局,也講求“藏”,藏而不露。如蘇州園林,不崇莊嚴偉大,而求幽靜精巧,佈局不重對稱,規劃因地制宜,隨宜曲折,引人入勝,藏而不露,是古時文人志士審美情趣的外在物化。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武術有藏仁。電影《一代宗師》中有一段對話:“你知道為什麼刀得有鞘?""因為刀的真意不在殺,在藏。"中國武術的精髓便體現著“藏仁”的儒家哲學。如詠春拳,武術越是靜水,越藏深流;看上去綿柔平和,沒有強烈的氣勢,可內裡卻斤兩一點不少;一旦威脅到生命安全時,便以拳厲快疾,迅速將對手製服,被譽為最厲害的拳派之一。

意不直敘,情不表露,不露鋒芒,韜光養晦。


結語

中國哲學大智慧:善藏

一個藏字,蘊含了中國人的含蓄與智慧,有著不可預測的奇妙與驚奇。

所謂“藏”,其實也是為了更好地“露”。藏與露,兩者就像太極陰陽魚,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相互轉化的關係。古人云:過猶不及,藏露各有道。十年磨一劍的藏,是為了一朝劍出鞘的露。

掌握好藏與露之間的分寸與時機,方能舒展有度,為自己打造一個收放自如的生命空間,洞悉中國哲學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