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當面和主席唱反調的凱豐,後來去了哪裡?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留學生特殊群體,叫做“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後來,這個團體的許多成員成為革命時期我們黨的高級幹部和高級將領。王明、博古、洛甫先後擔任我們黨的“一把手”,王稼祥在紅軍長征中擔任“新軍三人組”的成員,陳昌浩、張琴秋任紅軍時期第四方面軍總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楊尚昆任紅軍長征時期第三紅軍政委。

還有一位委員,雖然不出名,但在遵義會議上支持博古,與主席爭論,甚至當面說:“你知道馬列主義,充其量就是看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來打仗”。這是凱豐。

遵義會議,當面和主席唱反調的凱豐,後來去了哪裡?


那麼凱豐是誰?遵義會議後他在哪裡任職?


我們要從凱豐的真名開始叨。
凱豐,原名何克全,1906年生於江西萍鄉和張國燾是老鄉。他21歲加入共青團。後來他到蘇聯莫斯科的中山大學學習。在蘇聯中山大學期間,他勤奮學習馬列主義,結識了王明、博古、洛甫、王稼祥等學生,成為“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之一。

1930年,根據上級組織的安排,凱豐回國工作。歷任共青團中央巡視員、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東方青年主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等職務,在負責共青團宣傳工作期間,發表了許多文章,宣傳革命思想,揭露國民黨的反對派,做自己的突出貢獻。

遵義會議,當面和主席唱反調的凱豐,後來去了哪裡?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凱豐作為政治局候補委員,奉命擔任紅軍第九團中央代表,參加長征。


紅軍長征後,受博古、李德錯誤軍事路線的影響,湘江8萬紅軍血戰只剩下3萬紅軍。面對嚴峻的形勢,紅軍幹部和指揮員開始反思錯誤的軍事路線,要求主席指揮軍隊。但以博古、李德為首的一些幹部沒有及時反思。這導致兩派圍繞軍事路線展開辯論。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黨於1935年1月15日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會上,洛甫、周恩來、毛主席、王稼祥明確指出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中的一系列錯誤,要求取消其軍事指揮權。出席會議的大多數代表都同意。

然而,凱豐並沒有意識到博古錯誤軍事路線的危害。他站在博古一邊,甚至在會上和他前面的主席爭論。所以他在文章開頭就有這樣的場景:“你知道馬列主義是什麼,就是看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來打仗!”

遵義會議,當面和主席唱反調的凱豐,後來去了哪裡?

在會議的最後階段,面對各種質疑和事實,凱豐承認博古等人在軍事路線上犯了錯誤,但他非常不服氣。即使在會議結束後,他也說:“誰對誰錯,我們拭目以待!”

主席再次參加軍事指揮後,紅軍憑藉靈活的戰術,通過四渡赤水、強渡烏江、金沙江等戰役,巧妙地逃出了數十萬敵軍的包圍圈。面對紅軍的偉大勝利,凱豐逐漸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由衷地欽佩主席的軍事指揮能力,成為主席的“鐵桿粉絲”

在紅軍後續長征的路上,張國燾的野心,開始擴張想以“南下”,分裂紅軍,奪取更多的政權。此時,凱豐堅定地站在主席一邊,支持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在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俄界會議上等重大會議上,凱豐堅持真理,公開反對張國燾的錯誤路線,為避免紅軍分裂作出了突出貢獻。

遵義會議,當面和主席唱反調的凱豐,後來去了哪裡?


解放戰爭爆發後,為了加快奪取東北的步伐,黨迅速作出決定,向東北派出了大批幹部。


凱豐奉命主持東北宣傳工作,任東北局委員兼宣傳部長等職務。在凱豐的指導下,東北根據地的宣傳工作幹起來了。後來,主席回信給凱豐創辦的《東北日報》寫了個報頭,並給予鼓勵。信的內容如下:

凱豐同志:書四本及來信收到。報頭寫了一個如左,請斟酌採用。你身體好些嗎?我病了大半年,現在好多了,大約再有半年,當更好些。各同志均此問候。

從主席回信的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看出主席和開封之間深厚的革命友誼。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工作崗位在變化,但他始終為黨和人民努力工作。然而不幸的是,由於長期工作,開封於1955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葬在八寶山,享年49歲。

遵義會議,當面和主席唱反調的凱豐,後來去了哪裡?

值得一提的是,凱豐在生活中一向清正廉潔,始終保持著人民公僕的本色,對子女的要求幾乎“苛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女兒何淑英從農村來看望父親。凱豐沒有利用自己的關係為女兒找工作。相反,開封讓她回家安心種田。離開時,開封只給了女兒兩件裝滿布丁的舊衣服:一件中國山裝和一件毛衣。後來何淑英經過自學,在湖南當地一家加油站找到了一份會計工作。1955年,凱豐病得很重,他看到女兒就留下這樣一句話:搞經濟工作,必須廉潔自律,管好公家的錢,一分錢都不許動!這是老一輩革命家的作風。太感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