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当面和主席唱反调的凯丰,后来去了哪里?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留学生特殊群体,叫做“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后来,这个团体的许多成员成为革命时期我们党的高级干部和高级将领。王明、博古、洛甫先后担任我们党的“一把手”,王稼祥在红军长征中担任“新军三人组”的成员,陈昌浩、张琴秋任红军时期第四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任红军长征时期第三红军政委。

还有一位委员,虽然不出名,但在遵义会议上支持博古,与主席争论,甚至当面说:“你知道马列主义,充其量就是看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来打仗”。这是凯丰。

遵义会议,当面和主席唱反调的凯丰,后来去了哪里?


那么凯丰是谁?遵义会议后他在哪里任职?


我们要从凯丰的真名开始叨。
凯丰,原名何克全,1906年生于江西萍乡和张国焘是老乡。他21岁加入共青团。后来他到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学习。在苏联中山大学期间,他勤奋学习马列主义,结识了王明、博古、洛甫、王稼祥等学生,成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1930年,根据上级组织的安排,凯丰回国工作。历任共青团中央巡视员、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东方青年主编、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等职务,在负责共青团宣传工作期间,发表了许多文章,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国民党的反对派,做自己的突出贡献。

遵义会议,当面和主席唱反调的凯丰,后来去了哪里?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凯丰作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奉命担任红军第九团中央代表,参加长征。


红军长征后,受博古、李德错误军事路线的影响,湘江8万红军血战只剩下3万红军。面对严峻的形势,红军干部和指挥员开始反思错误的军事路线,要求主席指挥军队。但以博古、李德为首的一些干部没有及时反思。这导致两派围绕军事路线展开辩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于1935年1月15日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洛甫、周恩来、毛主席、王稼祥明确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中的一系列错误,要求取消其军事指挥权。出席会议的大多数代表都同意。

然而,凯丰并没有意识到博古错误军事路线的危害。他站在博古一边,甚至在会上和他前面的主席争论。所以他在文章开头就有这样的场景:“你知道马列主义是什么,就是看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来打仗!”

遵义会议,当面和主席唱反调的凯丰,后来去了哪里?

在会议的最后阶段,面对各种质疑和事实,凯丰承认博古等人在军事路线上犯了错误,但他非常不服气。即使在会议结束后,他也说:“谁对谁错,我们拭目以待!”

主席再次参加军事指挥后,红军凭借灵活的战术,通过四渡赤水、强渡乌江、金沙江等战役,巧妙地逃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面对红军的伟大胜利,凯丰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由衷地钦佩主席的军事指挥能力,成为主席的“铁杆粉丝”

在红军后续长征的路上,张国焘的野心,开始扩张想以“南下”,分裂红军,夺取更多的政权。此时,凯丰坚定地站在主席一边,支持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在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俄界会议上等重大会议上,凯丰坚持真理,公开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为避免红军分裂作出了突出贡献。

遵义会议,当面和主席唱反调的凯丰,后来去了哪里?


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了加快夺取东北的步伐,党迅速作出决定,向东北派出了大批干部。


凯丰奉命主持东北宣传工作,任东北局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务。在凯丰的指导下,东北根据地的宣传工作干起来了。后来,主席回信给凯丰创办的《东北日报》写了个报头,并给予鼓励。信的内容如下:

凯丰同志:书四本及来信收到。报头写了一个如左,请斟酌采用。你身体好些吗?我病了大半年,现在好多了,大约再有半年,当更好些。各同志均此问候。

从主席回信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主席和开封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工作岗位在变化,但他始终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长期工作,开封于1955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葬在八宝山,享年49岁。

遵义会议,当面和主席唱反调的凯丰,后来去了哪里?

值得一提的是,凯丰在生活中一向清正廉洁,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色,对子女的要求几乎“苛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女儿何淑英从农村来看望父亲。凯丰没有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女儿找工作。相反,开封让她回家安心种田。离开时,开封只给了女儿两件装满布丁的旧衣服:一件中国山装和一件毛衣。后来何淑英经过自学,在湖南当地一家加油站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1955年,凯丰病得很重,他看到女儿就留下这样一句话:搞经济工作,必须廉洁自律,管好公家的钱,一分钱都不许动!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作风。太感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