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要求精通"六藝",到了近代,教育怎麼就演變為科舉了呢


教育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有交匯培育的意思,是我們華夏文化傳承的基礎。幾乎一段時間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教育等同於科舉考試。然而其實中國古代給予學生的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學生需要學會禮儀、文化知識、音樂,射箭,駕車、算籌等六大素質板塊,按今天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教育方式算是很潮流的。那麼中國的教育怎麼一步步演變的呢?

1、 官學盛行——貴族子弟精通"六藝"

我國的教育可追溯始於夏商周。而在我國古代夏、商、周時期所盛行的是領主貴族政治,並壟斷文化教育事業,那時候僅有貴族子弟才有機會接觸到並學習,即"學在官府"。教育的內容涉及面較廣,有禮、樂、射、御、書、數共"六藝"。貴族子弟參與到社會統治的管理,難免需要交際應酬、文化管理的技能,這時候的教學內容與教育社會作用主要承擔著社會上層建築的職能。而非貴族子弟,他們的血緣直接決定了他們沒有機會參與到社會管理中,也沒有空閒時間去接受到教育。此時社會教育的階級性、等級性是非常鮮明的。

古代教育要求精通

二、 私學興起——為後世教育繁榮奠基礎

隨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環境逐漸動亂,周王的勢力式微,諸侯群雄逐鹿中原。單單就春秋時期近300年,就有春秋五霸輪流做了一遍莊,中原掌事的大佬自是換了一個又一個。戰國時期更是毋庸置疑,不僅搞火力拼殺,而且直接搞領土吞併,把對方整沒了。在大動亂的社會中,在上層貴族子弟中,維護周王統治的官學教育自是不受待見。這就好比,街上黑社會兩隊人馬擼起袖子,摩拳擦掌準備打架,你不解決根本矛盾,還叫人如何以禮待人,讓人注意打架打得優雅些。作為舊的禮樂作風自是不受貴族子弟待見,那麼倡導禮樂的老師待遇可想而知。然而社會中層始終仰望著高層,並向它靠攏。在高層子弟不受待見,而對於之前沒有機會接觸到六藝教育的中層子弟而言,終於有機會接觸到貴族教育,自是很有吸引力的。由此甚至社會引發了追隨貴族教育的熱潮。於是學校開始從官府移向民間,民間教育私營機構開始盛行。而孔子是這個時候眾多創辦私學中最為傑出的代表。私教有很多,畢竟教育之前所是服務上層貴族子弟的,眼界高了,難免低不下身段。看學生的身體狀況、出身環境等就選擇的教點東西。而孔子不同,進行無歧視教育,反正給足夠的學費,學生就能接受到全套的教育內容,不會有差別,也就是有教無類,並在這時候創立儒家學說。用今天的商業理念來理解,孔子算是個商業奇才,在眾多教育同質化的競爭中,推行有教無類,打造了符合社會主流願望的的賣點,很快就贏得了平民子弟的熱捧,迅速把儒家的衣缽傳承開了。直至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教育贏來了昌盛繁榮時期,百家爭鳴,儒家的荀子、孟子各自具有各自的學術特色。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各自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上,各抒己見,相互批判,又相互吸收、補充,使得中國教育思想迎來發展,也使得這一時期的教育思想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廣度以及深度,構成了中國教育史上非富多彩的篇章。

古代教育要求精通

三、 儒術獨尊——罷黜百家,儒術成為官方意識形態

秦代推崇法家學說,將暴力與苛政結合,焚巫書禁雜學,以法為教育,以吏為師,結果導致社會矛盾叢生,最終使得王朝覆滅。漢初除弊舞新,去秦苛政,結合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雖有效恢復了民間經濟和學術文化,但很難建立穩固的封建專制統治。直到漢武帝時期,皇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並以此確立起官方統一的意識形態。

四、決定命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

後來經過幾個朝代的修正,結合社會穩定的需求,教育逐漸與科舉結合,成了選拔人才的標準。魏晉南北朝時期,豪強地主壟斷政權,形成了強大的門閥世族集團勢力。"九品中正"賢才選士制度在這一環境產生。但是自魏末乃至晉初,世家大族勢力膨脹,朝中中正官職幾乎全部被大世家所把持,以至於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皇帝是由世襲制定產生的,但是政治地位時常不穩固,架不住周圍更有能力親戚姐妹。而皇帝周圍能臣皆是世家大族,政策法令需要通過他們發佈實施,但是害怕某一家族權利過於集中,又不敢重用他們。這段時間,經常是皇帝的某個親戚起兵稱帝,某個世家取代了某個世家,政治局勢很不穩定。直到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終於有個人看出了制度的弊端,隋文帝時期,朝廷正式廢除"九品中正"選士制度,依察舉推薦選拔人才。

古代教育要求精通

直到公元606年隋煬帝時期才開始設置進士科,這標誌著科舉制的正式創立。唐傳承隋唐的人才選拔制度,分科制度逐漸成為歷朝選拔人才的標準配置,傳承至宋、元、眀、清。該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一方面對中國教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科舉制的創立實施,加強了官方統治基礎,也為封建社會選拔出了優秀的人才,提高了國家綜合治理水平;進一步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以及普及,促進了社會思想文化的統一。


古代教育要求精通

五、經世致用——教育更追求實用

明清500餘年的歷史,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新型的社會產物,資本主義萌芽,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極力推崇程朱理學,並採取八股取士制度,實行政治文化專制。

古代教育要求精通

後來以王陽明為首的"心學"學派,提倡"知行合一",提出"心即理"的教育理念,這體現了儒家的實行實學的精神。直到明中葉以後,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教育界才形成了頗具影響的實學實行精神。其中以王夫之、顏元為典型代表的教育家倡導實學教育,著重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並積極努力地付諸實踐。這種新型先進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實踐,對中國當時的政治變革和教育革新,起著重要的助推作用。

古代教育要求精通

由此,由官學到私學,由百家齊放到儒家獨尊,由追求形而上學再到追求經世濟用,古代傳統教育經歷了一系列很大的轉變。直至今天,古代教育所積澱下來的優良傳統,包括教育思想、教學原則,是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對於現代教育乃至弘揚中華華夏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論語》

《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