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得牢的茶室老闆:有事體嗆一聲 我24小時都在的

靠得牢的茶室老闆:有事體嗆一聲 我24小時都在的

發小跟著自己做志願者吃了“冤枉官司”,這事委不委屈 小區裡的“麻友”熬不牢,都是老相識,要不要勸勸 ? ?

靠得牢的茶室老板:有事体呛一声 我24小时都在的
靠得牢的茶室老板:有事体呛一声 我24小时都在的

吳忠明

杭州日報訊 一向熱鬧的慶春路邊有一條叫作六克巷的支小路,巷子西面便是青春坊小區。進小區一直走,便能看到左手邊有一個紅色的門面,門頭上寫著“喜樂茶室”4個字。名為茶室,實際上這是一家棋牌房,已經開了十來年。在小區居民眼裡,這是不少“麻友”平時常去的遊樂場。

誰都沒有想到,上個月,因為有居民連著打了3次報警電話,喜樂茶室被弄得雞飛狗跳。可民警幾次上門發現,這哪裡是違反疫情防控要求的“重災區”,明明是協助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志願者大本營嘛。這裡的故事,其實是這樣的……

推理題

兒媳舉報公公聚眾打牌

烏龍警情牽出一個熱心人

2月7日上午,長慶派出所接到青春坊小區居民黃女士的報警電話,電話裡,黃女士的話裡話外都是肝火。“這段時間疫情防控形勢這麼嚴峻,大家都不敢出門,偏偏我公公不聽勸,每天一早就跑出去了。”黃女士又氣又急,“他去棋牌室聚眾搓麻將,每天都搞到晚上才回家,你說氣不氣人?”

黃女士的公公姓馬,今年58歲,從小就生活在六克巷裡,算是地地道道的“原住民”。黃女士說,馬師傅每天去的棋牌房就是喜樂茶室,但民警沈宏聽完卻有點納悶:“不對啊,茶室的吳老闆明明已經跟社區通過氣了,說是已經關門了,難道他說一套做一套?”

沈宏立即帶人趕到喜樂茶室,發現茶室大門緊鎖,敲門也沒人應。過了沒多久,茶室老闆吳忠明聽說民警找上門,匆匆忙忙趕過來。“啊?哪個在搓麻將?”吳忠明大喊冤枉,“不相信的話,你們到店裡調監控好了。”

沈宏進店查看了監控,確實沒人在店內打牌,連進出的人都沒有,馬師傅沒有來過,吳忠明也沒有說謊。沒法子,這起警情被暫時擱著了。

過了沒幾天,黃女士的報警電話又打來了。“我公公可能還在搓麻將……”黃女士說,“我們問他在哪裡搓,他說去人家家裡了,叫我們不要管,連我們的電話都不接。我們全家都受不了了……”

沈宏覺得,馬師傅的行蹤的確有蹊蹺。他給馬師傅打電話,沒人接,於是,他發動社工和志願者一起找,終於把馬師傅找到了。

“我沒幹嗎,真沒什麼事……”馬師傅支支吾吾。

“馬師傅,現在疫情防控形勢這麼嚴峻,你要是偷偷搓麻將,後果蠻嚴重的。”沈宏勸道。

這下,馬師傅終於說實話了。他其實根本沒搓麻將,這些天,他一直在社區當志願者。每天一早出門後,他就披上志願者的工作服開始工作,多數時間是在卡口上為進出居民測體溫,偶爾也會跟著社區上門查看隔離戶的情況。小區人多事雜,馬師傅一忙起來就沒空接電話,加上他性格內向,不願告訴家人自己在外做志願者,怕家人擔心,就隨口編了一個搓麻將的理由。“我以為家裡人會覺得搓麻將比做志願者安全點,就這麼說了。”馬師傅說,他沒想到家裡人竟當了真,還報了警。

沈宏當著馬師傅的面,向黃女士說明了情況。黃女士這才知道,家裡人都錯怪了公公。隔了幾天,黃女士第三次打電話到派出所,表達感謝的同時,兩次報警也就此撤銷。

關聯題 關掉茶室,帶著發小當志願者,這才是真兄弟

烏龍警情過去後幾天,沈宏在路上偶遇了馬師傅。“真當難為情。”馬師傅有點不好意思,“前兩天讓你們跑了兩趟。”

“這倒沒什麼關係。”沈宏說,“我就是奇怪,為什麼你兒媳婦總覺得你會跑到喜樂茶室去?”

“喜樂茶室的老闆吳忠明是我小兄弟呀,我們從小在這裡一起長大的,關係特別好。我平時在外頭做生意,回來就去他那裡搓幾把麻將,喝喝茶,聊聊天。”馬師傅說,“年前我就在他那裡了,有時候幫忙燒燒開水、泡泡茶。後來,茶室關門了,我就去做志願者。說起來,我還是受老吳的影響,他做志願者比我還早。”

對於吳忠明,小區裡的人其實都不陌生。他比馬師傅小6歲,中等偏瘦的身材,留著赭紅色短劉海髮型。他原先是吳牙社區的保安,後來才和妻子經營起了喜樂茶室。雖說是發小,吳忠明和馬師傅的性格截然相反,他是外向熱情的那款,愛交朋友,因此,茶室的生意一直都蠻不錯的。

令人意外的是,疫情發生之初,吳忠明就主動關停了茶室的生意。不僅如此,他還跑去遊說小區裡其他幾家小棋牌室的老闆,讓“麻友”別再聚集打牌,儘量待在家裡。“那段時間,我聽茶室裡兩個做旅遊的朋友說,他們本來要去湖北黃岡,但到了江西就過不去了,只能回來。”吳忠明說,這件事讓他覺得不對勁,“所以我決定早點關門歇業。”

更令人意外的是,春節剛過,吳忠明居然跑去做志願者了。當時,吳牙社區的居家隔離人員較多,社工人手不足,難以兼顧,吳忠明聽說後,主動接手了服務隔離戶的工作。從此,吳牙社區就多了一個穿著志願者馬甲的身影。

“我這個人啊,閒不住的,叫我整天守在卡口上,估計是受不了的,還不如到處走走來得舒服。”吳忠明說。然而,為隔離戶服務並不是輕鬆的工作。隔離戶要採購數天的肉菜,一買就是四五袋,吳忠明吭哧吭哧地拎到人家門口;隔離戶家的孩子要上網課,他就代跑腿,四處找還開著的文印店,幫人家把作業打印好送過去;最辛苦的一次是他代人家收快遞,跑到卡口外的快遞點才知道,這件快遞居然是一臺滾筒洗衣機——當天,他和保安輪著背,才把這件大傢伙背上了七樓,結果,脖子上連貼了幾天的膏藥。

“你說怪不怪,我們小區居家隔離的人不是住在六樓,就是住在七樓。”吳忠明似乎很喜歡把別人會抱怨的事情當成段子來自娛自樂,“有一天晚上,我上上下下跑了十多趟,這麼小的小區,我一天居然走了近20000步。”

擴寫題 有很多人和他一樣“變身”,也一樣靠得牢

實話實說,喜樂茶室之前因麻將聲擾民被人投訴過,居民對吳忠明也是評價不一。但是從2月初到3月23日喜樂茶室重新開張,吳忠明默默做了一個多月的志願者,還帶動馬師傅這樣的發小一起為社區防疫工作做貢獻,大家都看在眼裡。很多人對吳忠明的印象有了改觀,他們發現,這個看上去“不正經”的茶室老闆,原來是一個能在要緊關頭站出來的熱心腸,而這個熱心腸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事體,嗆一聲,我24小時都在的”。

對吳忠明來說,這一個多月中,唯一讓他感到“委屈”的,應該就是黃女士打電話報警的事情了。不過,沈宏送他的一句話,讓他感覺“落胃”:“吳師傅,你真當靠得牢的。”

還有一件事,讓吳忠明覺得蠻感動的。元宵節那天,有居民想給他送一碗湯圓,可找來找去都找不到他,只好把湯圓放在了喜樂茶室的門口。“其實我做的事都不算什麼,社區還有比我做得更多的鄰居,有的人年紀比我還大。”吳忠明說,“像老馬,快60歲的人了,也一直在做志願者。前段時間復工了,他馬上跑回臨安,繼續去做修復老舊道路的工程,我也要向他學習。”

吳忠明的話還真不是過分謙虛,和他一樣為防控疫情而“變身”為志願者的人的確不少:有物業主任“變身”為消殺輔導員,有保安隊長“變身”為政策諮詢師,有飯店老闆夫婦“變身”為炊事班班長,還有70歲大媽“變身”為流動廣播員……每一個“變身”的人,都為社區居民生活和商家經營的早日恢復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喜樂茶室重新開張那天,馬師傅等老朋友都趕來給吳忠明捧場。吳忠明特地去買了一桶紅漆,仔仔細細地把門面刷了一遍,茶室顯得更喜慶了。“經歷了這次疫情,我覺得我和喜樂茶室都要煥然一新才對。”吳忠明說。

閱卷人評語

網友“仙凡”:人不可貌相,有時候就是那些看上去不靠譜的人,在關鍵時刻成了頂樑柱。所以說,突如其來的事情往往能擊碎人們的刻板印象,讓美好的人和事顯露出來。

網友“Zippo不限量”:這就是杭州獨有的市井味道,充滿了煙火氣。一個小區、一條小巷,都有自己的江湖,那些江湖人平時身份不同、性格各異,但在關鍵時刻,他們都知道何為大義。

網友“樓外樓2002”:這些社區志願者真的很可愛,馬師傅做好事就是悶著不說,吳老闆再辛苦也能苦中作樂,這樣的發小才互補,在一起能幹成大事。

網友“calendar”:都是平平凡凡的人,做著力所能及的事,當所有人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疫情在我們面前真的不算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