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後,可能面臨的獨居生活你能接受嗎?

獨居生活是當下流行在全世界的生活方式,歐洲某些國家的獨居率甚至達到50%。能不能接受獨居生活,是對心理的極大考驗。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獨居生活也不失為一種個性化的生活方式。

不管你願不願意,獨居生活有可能成為未來很多人的生存方式。

在我國,年輕人因畏於生活的壓力,獨居生活已日趨流行。而事實是,年長者因各種原因,獨居人數可能更多,比如喪偶者,比如失獨者,再比如遠離兒女者。

五十歲是一個年齡節點,也是人生的一個拐點,天有不測風雲,到這時還要選擇獨居生活,也許是萬般無奈。但無論如何,都需要坦然面對並自然接受,因為接受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開始。

你只有主動應對、積極行動,你才不會輸於心情;你只有以攻為守、勇敢進攻,你才不會敗於生活,一切才能按照心願的路線圖前行。

50歲以後,可能面臨的獨居生活你能接受嗎?


01.獨居生活也能給你歲月靜好,未必就是寂寞淒涼

群居守口、獨居守心,一個人的生活裡少了份嘈雜、多了份安靜,你也能靜下心來打掃打掃心理上的衛生了,然後安安靜靜、乾乾淨淨地照照鏡子,問自己:你到底需要什麼?人這輩子到底為了什麼?

實際上,人一旦離開市井凡俗,也就發現自己所需不多,所需不多則貪心全無,沒有計較也不再爭鬥,煩惱消去且擔憂不再,可不是歲月靜好嗎?

50歲以後,可能面臨的獨居生活你能接受嗎?


獨居並非孤獨寂寞,自然也要遠離淒涼。獨居正因為人少耳靜,才能為心騰出空間。東晉詩人陶淵明可是看得透、想得開的“老前輩”了,他雖然算不得真正的獨居,但歸園田居的日子帶給他的卻不是孤獨寂寞和淒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恬適真讓他過得美美噠!因為他能給自己找事做,能把原本空落的心給填滿,所以哪還有空蹉跎感嘆呢!

50歲以後,可能面臨的獨居生活你能接受嗎?


02.前半生對家庭付出一切的那份能力,足以安頓好一個你自己

獨居生活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唱得好不好,也需要一些條件的支撐。而對50歲的人來說,這些條件是能夠具備的。

身體尚健康。正常情況下,50歲的人還能稱得上生龍活虎,甚至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陶淵明歸隱山林時不到50歲,在山上開荒種地養花釀酒綽綽有餘。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你看,他老人家不僅種豆養活自己,還早出晚歸勞作,可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身板也是槓槓的。用現在的標準衡量,50歲還是年輕人呢,加上現代生活和醫療條件遠勝古代,獨居生活完全能調理得隨心所欲。

50歲以後,可能面臨的獨居生活你能接受嗎?


物質有保障。人生存的基本需求無非衣食住行,而獨居生活因簡單會更為淡化消費,廳堂不過幾方,臥床不過三尺,三餐不過一瓢,布衣不過四季。正如有人所說:走過,經過,嘗過,還是平淡最美;聽過,看過,想過,還是簡單最好。粗茶淡飯清心寡慾,布衣草鞋輕簡隨意,廳堂不大花香氤氳,徒步田園寧靜淡泊,還愁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豈怕風吹雨淋野路迷茫?再說了,50歲勞動能力猶在,加上多年的資本積攢,維持一分簡單生活應該不會有問題。

50歲以後,可能面臨的獨居生活你能接受嗎?


心情可療養。獨居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應該不是一個人最初的心願,不得已過上了這樣的生活,不是心有不甘,就是難以適應。比如兒女遠離,比如喪偶落單,都會讓一個人極度孤獨倍感淒涼,甚至趨於絕望。

但是,也有人一旦走上這條路,反而著了它的“道”。比如很多年過半百的單身男性或女性都渴望從新覓到另一半,但也有不少卻發誓賭咒不去找,還好像一個人過得挺有滋有味!

不過,我相信這些人是真的過得很愜意啊。

在我們這小縣城就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都是單身獨居,他們通過微信群聯繫交流,以共同開展一些活動,交換獨居生活經驗和感想,必要時彼此之間還可以進行互助。我的一個退休男性同事也在這個群裡。他們都是怎麼過的呢?你只要看看我這個老同事的日常也就一清二楚了:每早鍛鍊,每晚散步,有時垂釣,隔三差五還有演出。平時除了吊吊嗓子,他還會吹葫蘆絲,繪畫書法也沒落下。當然還有組團旅遊等等,這獨居生活直讓他過得風生水起,也的確沒誰了。

50歲以後,可能面臨的獨居生活你能接受嗎?


獨居而不孤獨,孤單而不寂寞,清淨而不淒涼,善獨居者之所以能夠做到,就在於他們在把家的空間縮小的同時,卻把心境進行了拓展,把精神進行深挖,然後融入另一些內容,而那些內容,正是能夠療養心情,讓精神恢復康健的靈丹妙藥。

不錯,獨居生活往往讓人想起另一半的缺失,有人因耐不住寂寞受不了孤獨忍不了悽清,而再次尋尋覓覓,總想找到剩餘時光的另一半。那麼,一個人的另一半一定就是一個人嗎?未必。

實際上,如果你的時間有了軸線,你的空間有了風景,那麼你的生活也就有了樂趣,你的心靈也就有了皈依,你餘生的另一半,也就已經找到併為你所有了。

50歲以後,可能面臨的獨居生活你能接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