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2018年公映的《狗十三》是一部青春題材電影作品,反映了一位13歲青春少女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成長淚痕與心靈陣痛,展現了長輩對於“聽話”、“懂事”、“長大”的迫切呼求與孩子真誠、友善、單純的心性之間的矛盾衝突。

影片中的故事在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中都會上演,一代代青春少年被社會習俗、主流價值、家庭倫理所規訓、所壓制、所雕琢,整個過程我們既滿懷無奈又感同身受,或許親子衝突從本質上就是青春的必然和成長的本然。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親子衝突在家庭關係中普遍存在,是一個極其現實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影片女主李玩與父親、爺爺、後媽等在關於學習、養狗、社交、志趣等方面都產生了嚴重的分歧與對立。李玩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乃至獲得物理競賽全省第一名,但是她的內心深處始終是陰鬱的、糾結的、憤然的,她在沉默與妥協中包裹自己,她努力壓抑情緒以收穫長輩們“懂事”的讚許,她掩飾悲憤以成全眾人們“長大”的期許,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美國心理學家尚茨( Shantz)說:親子衝突是一個雙向的人際互動事件,包括親子間的對抗、爭執和不一致。以此為基礎,我們認為親子衝突是子女與長輩(父母、爺奶等)之間因為某些原因而導致的觀點與行為上的對立、矛盾以及不一致、不協調、不和諧的現象。

親子衝突在家庭關係中普遍存在,是一個極其現實又難以解決的問題。親子衝突有突發性、長期性兩種情況。突發性親子衝突以發洩情緒、彼此馴服為主,是一種最常見的衝突;長期性的親子衝突以精神暴力、心靈折磨為主,是一種具有嚴重傷害性質的衝突。突發性衝突經常發生的話,可能演變為長期性衝突。

不管哪一種親子衝突,通常是弊大於利的,衝突如果沒有及時處理與化解,極可能給雙方尤其是子女帶來不可磨滅的心靈傷痛,而且這種傷痛很可能伴隨孩子們的終生。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親子衝突給當事雙方都會造成身體和心理不同程度的創傷。

《狗十三》中演繹了親子衝突的幾種表現形式:

①行為衝突

李玩為排解心中的鬱悶,與高放在外喝酒,深夜未歸。多年未出家門的奶奶放心不下,毅然獨自外出尋找。父親趕來正好撞見剛進家門的李玩。李玩神色疲倦,目光訝異,手裡還提著個酒瓶。父親一見便怒火中燒,暴跳如雷,他憤怒地把李玩的胳臂撞擊到門上,猛烈推著她的身體,然後把她一把拖下樓,塞進車裡。李玩驚愕、惶恐,無助而又無語。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回到家中父親拽住李玩的頭,奮力將她拎到爺爺奶奶面前,嚴厲呵斥並強行要求她道歉。李玩幾次欲逃走,都被父親狠狠地摁住。父親不停地暴躁,指責聲中扇了李玩一個響亮的耳光。

之後李玩逃進衛生間,縱情流淚,委屈、心碎、憤懣的水蒸汽將她整個身心淹沒。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影片為觀眾展現的一次典型的親子間的行為衝突,伴隨著痛斥、謾罵、侮辱、體罰,衝突的雙方都承受了巨大的肢體傷痛與心靈蹂躪。我想即使事後父親道歉反省,但也無法彌補衝突給孩子留下的心理陰影。那種殘酷窒息的畫面,有多少孩子會銘記一生啊。

脾氣暴躁、人格欠缺、經驗不足的長輩最容易與處於青春期的子女發生行為上的激烈衝突,行為衝突對於當事人雙方都會造成身體和心理的創傷。

②語言衝突

愛因斯坦(狗名)被爺爺弄丟後,李玩回到家中發現狗沒了,立即詢問,但是父親繞來繞去,並拋出了老套的話術。他說:“李玩,你大了,要懂事了。……”

李玩仍舊大聲質問:“我問,我的愛因斯坦呢?!”

父親說,“你距離中考只剩下一年了,學習緊張得很。為了不影響你學習,我本想把狗送走。……你爺爺天天替你遛狗,今天狗不聽話,跑了。你要體諒老人,你爺爺多大年紀了,狗跑的快,你爺爺追不上。……”

李玩追問:“那你們去找了沒有?”家人低下頭,“你們根本沒有找過,對不對?”李玩氣憤極了,她穿上鞋就朝外面奔去。

李玩在各個巷道、樓層艱難的尋找愛因斯坦,但是仍然沒有找到。爺爺出來找到她勸她回家。

爺爺說:“你把衣服穿上,感冒了咋辦?”李玩憎怒地回答:“愛因斯坦感冒了,咋辦?!”

我們看到一組語言衝突的情景,李玩對父親、爺爺嗔怒無比,為什麼大人們都不瞭解自己的感受?為什麼大家對我的心愛之物如此不上心?李玩此時此刻也許心中充滿了疑惑、不解、怨尤、委屈。就在這一言一語的互動中,她與家人間的心理隔閡從此成功建立了。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③隱性衝突

隱性衝突的表現通常是相互的冷暴力,彼此漠不關心,親子關係疏離,子女逐漸感到孤寂、無助、無趣,生活中沒有那種親密無間的親情、溫暖融洽的氛圍。雖然沒有語言和行為上的呈現,但有些時候,孩子們會以迴避、逃避、自閉、緘默等方式對待家庭成員或者衝突的另一方。

李玩放學回家,一進門看到第二個愛因斯坦,一股怨氣湧上心頭,她淡然地放下書包,然後走進衛生間,有意將門使勁一關,發出“砰”地巨響。爺爺立馬拍著桌子說:“咋了,你摔給誰看呢?!”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昭昭的生日宴會上,李玩和聚擁的親朋好友一起為弟弟歡唱生日歌,可是片刻之後她卻抽離出來,一個人靜坐沙發上,“那只是他們的喧鬧,與我無關”。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通過這些細節的刻畫,我們可以體察到李玩與家人的衝突依然存在,但這種衝突已經表現為內在的反駁、抵抗和鬥爭,顯然它更隱秘、更持久、更恐怖。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親子衝突主要來源於學業壓力、自我認知、家庭結構、個人偏好等。其中個人偏好佔據衝突起因的大部分。

學業壓力產生的衝突包括態度、稟賦、志向、專業等方面,這些因素極易引起突發衝突。

自我認知指的是子女對自我情感、身心發育、自我管理、意志品質、綜合評價等方面與家長的願望與要求不一致或不匹配。青春期孩子尤其表現在早戀的問題上,孩子們的情感世界與成人的情感世界截然不同,衝突自然在所難免。

家庭結構也會造成親子衝突。比如李玩父母離異,她對後媽有一種天然抵制情緒,所以她在言行傾向上更容易選擇疏遠母親。如果後媽在各個方面與自己的性情很不搭,那麼親子衝突又容易升級。

個人偏好是引發親子衝突的重要方面。個人偏好包含價值取向、對待人、事、物的態度及理念,個人的興趣愛好、個人喜好的衣食住行等等。

李玩喜歡愛因斯坦,狗與她有著極其深厚的情誼,狗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在狗丟失之後,家人們沒有積極尋找,更沒有同理到孩子的心境,所以李玩才悲傷欲絕。

影片伊始,因為報名興趣小組的事情,她與父親就起了衝突。李玩喜歡天文,父親逼迫她報英語,她非常不快。

面對各式各樣的親子衝突,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或化解呢?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平等、尊重、同理、協助,能夠化解絕大多數親子衝突

①力求民主協商

親子間建立平等寬鬆的溝通氛圍,遵循民主開放、互尊互敬、換位思考的原則,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挑戰、問題,親子衝突就很難形成。

愛因斯坦丟失後,如果爺爺及父母能夠這樣做,則親子衝突便會扼制在萌芽階段。

第一,主動告知實情並積極想方設法尋找。這樣的操作是表明家庭對孩子個人愛好的尊重,大人們是能夠同理孩子的關切的。第二,家人向李玩表達歉意。第三,與李玩共同協商,提出解決辦法。第四,協助李玩尋找。事實上李玩一個人印製了許多“失物啟示”默默張貼,收效甚微。如果她的父母能夠站出來幫忙,比如聯繫親朋好友一起尋找,與警方聯繫查看街道監控等。有很多的方式供家長選擇的,狗或許是可以找回的。但是家長們恰恰沒有這樣做。只有李玩一個人在極力尋找。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從根本講,很多親子衝突的發生,都是因為子女們反對強權造成的。如果家長們能夠放下所謂的長輩尊嚴,放下高高在上的權威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子女坦誠溝通、友好協商,而不是採取粗暴、無理、簡單、體罰的方式處理矛盾,那親子衝突就會減少不少。

②調整歸因方式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在他的著作《人際關係心理學》中,從通俗心理學(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該理論主要解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認為事件的原因無外乎有兩種:

一是內因,比如情緒、態度、人格、能力等;

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壓力、天氣、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性格歸因;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傾向於情景歸因。

李玩與父親的行為衝突發生時,父親不斷責難她:“你憑啥發脾氣?你給誰發呢?你有什麼資格發?……”

我們可以看到父親的牢騷全部指向了李玩的情緒、態度,完全不管外因——狗丟的事實、女兒的壓抑、孤寂以及深夜未歸的原因和過程。

影片中我們還發現成年人對子女的呵斥大都集中於“不懂事”、“不聽話”、“不應該”之類,忽視事件的前因後果,忽視家庭情境與外部環境的誘因。

而往往“懂事”、“聽話”、“我是為你好”等又是子女們非常不想聽到的陳詞濫調。因此家長們的歸因方式總是引起子女的反感、反對,以至於叛逆。這也為親子衝突升級和持續創造了條件。

因此,當親子衝突發生時,我們一定要謹慎選擇歸因方式,既不能偏執於內因,也不能全歸罪於外因,而是內因、外因一起兼顧,不能一味地粗暴的怪罪子女,須冷靜分析,綜合研判,並客觀公正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③耐心細緻溝通

只要我們堅持耐心、細緻的溝通,親子衝突很多時候都能避免。

溝通時首先必須瞭解子女的真實想法以及想法產生的背景。引導子女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看法,不利用輩分或強權反對孩子表達或隨意施以罪名。

其次,力戒強行灌輸自身價值觀。對待青春期子女更需要循循善誘、耐心細心地說服與指導。注重溝通技巧,有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對於子女在實現自我良好心願的進程中確實存在的困惑與困難,一定予以協助,不能以各種理由、藉口束之高閣或者久拖不決。

父親答應李玩十點前去看展覽,但是父親卻沉湎酒桌,不願提前離去,將女兒的需求拋之腦後。李玩隻身前往展覽館時,館已關閉,她傷心失望的心緒可想而知。

④改善家庭環境

青春期子女的教育問題,整體家庭環境非常重要,因為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會與孩子發生互動,大家的思想觀念、教育目標需要儘量達成共識,千萬不能意見相背,行動不一致。這樣的情況容易造成孩子人際關係的遠近疏離、個人行事風格的優柔寡斷等。

另外一些特殊家庭,也須儘量創設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處理好夫妻關係、婆媳關係、族親關係以及鄰里關係。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⑤第三方介入

當親子衝突不可調和時,我們還可以尋求第三方的介入,獲得相關支持。(第三方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其它物品、事件)

影片中,堂姐的身份相對於李玩的父女關係,就是第三方的力量。可惜的是堂姐並沒有給李玩適用的指導,也沒有給她足夠的心理慰藉。在對待第二隻狗的事情上,她左右搖擺,立場模糊。當親子衝突嚴重時,她也沒有發揮調和矛盾、緩解衝突的作用。影片末尾,她們發現真正的愛因斯坦時,僅僅是一道上去過問一下就算了,她也沒有洞察到李玩的真實心態。

在愛因斯坦走丟的事件上,如果尋求警方幫助,就屬於第三方的介入。當李玩演講比賽失利時,如果學校和老師能夠找她溝通,觸摸她的內心世界,協助她化解來自於家庭的壓力與抑鬱,那麼李玩的青春歲月一定會溫暖與精彩。

《狗十三》:面對家庭關係中的親子衝突,我們該怎麼辦

電影《狗十三》給觀眾們的針對家庭教育與親子關係建設的啟示很多,但願我們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能從中獲得親切的感動和至深的感悟,然後繼續感恩青春,笑對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