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為什麼是“十三”?


狗,為什麼是“十三”?


《狗十三》,聽名字,或許有人會以為這是一部以狗為題材的電影,但是呢,並不是!

電影裡確實是有狗,也是由狗發展的大部分情節,可歸根結底卻又與狗沒有什麼關聯。

要說為什麼要以這個名字來命名?

可能是人還沒有狗活的明白吧!

不過讓我感到難過的卻是,影片中的展現的女性形象,是悲哀的。

女主李玩是一個連名字都是隨意取的十三歲學生。李玩的奶奶,多年整日做家務,自己也甘願被在家中,十幾年都不出去,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她是最愛李玩的,雖然不知道李玩不能喝牛奶,還強端給她一碗,結果李玩吐出來。

但是當李玩離家出走的時候,不識路的奶奶也出去找她。

可是,奶奶在家裡並沒有話語權,兒子甚至孫子也不尊重她。


狗,為什麼是“十三”?


李玩的後媽,在家中也沒什麼地位,連生了孩子也礙於婆婆的阻礙不能聲張,免得讓李玩知道一時接受不了,她只能忍。

李玩後媽後來的囂張氣焰很大原因,也是因為她生了個兒子這樣的“功勳”,也仍然跟她本人無關,她只是個生育機器。

李玩的堂姐,成績優異的乖乖女,早戀大膽又迷茫無措的不羈少女,兩個身份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自由切換,像變色龍一樣自如。

她早早地便懂了討好成年人世界的通行證:無條件站在他們的一邊,哪怕他們是錯的,錯的也要說成對的。

她能很快地領悟大人的用意,也能在感情中猜到對方心意轉移後迅速抽離,似乎不會受傷。


狗,為什麼是“十三”?


是的,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至少付出少一點,傷害就少一點。

她向生活低頭,向這個社會低頭。

她是早早便對成年人失去信任的人。

李玩很痛苦。

和她作伴的是兩隻名為“愛因斯坦”的狗。

父母離婚,父親再婚,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李玩和狗為伴。

小狗意外走失,父親新買了條一樣的狗騙她,而這條狗的最終宿命卻因為咬傷了父親的新兒子被送去了狗肉店。

李玩剛開始是尚在自由天性未被“馴服”的,還處於仍然對爸爸對學校懷有信任、期許的年紀,卻被暴力對待、剝奪興趣、蠻橫指責、偽善勸服、刻意欺騙、無視感受等手段打壓,直到知道自己無力反抗。


狗,為什麼是“十三”?


從假裝不難受、附和地跟著眾人笑,再到心如死灰,認真扮演一個笑著吃狗肉的女孩。

李玩在大人的定義里長大了,可她內心的一部分自我被無聲地葬送、掩埋了。

而李玩的爸爸,在強硬改了李玩的補習班後,想用錢去哄她開心,答應陪李玩去天文展覽。卻因為應酬推脫。

李玩想找到愛因斯坦而耍小脾氣的時候,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順目,面目猙獰的摁碎李玩手裡的酒瓶,嘴上的訓斥怒罵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沒有一絲一毫留情。

接著又因為自己的暴躁和魯莽傷害了女兒,硬要女兒接受自己的歉意,將她抱在腿上和顏悅色的安慰著。

像極了一頭野獸在發怒過後,舔著自己身上被誤傷的傷口,滿是抱歉和遺憾。

影片後面有一幕李玩父親在開車時候哭泣的場景,他用手遮住了李玩的雙眼不想讓女兒看到自己哭泣,但卻還是忍不住淚流滿面。


狗,為什麼是“十三”?


看到這一幕讓我很是動容,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間難免產生隔閡和問題,但是如何去盡力避免這種問題的產生呢?

影片最後,李玩弟弟明明不能喝牛奶,但是看著老師的眼神,還是選擇了喝下牛奶;他在溜冰場明明還不太會滑,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但是卻沒有人去扶。

看著他伸出的雙手,我在想,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這種過程是不是可以慢一些,可以更包容些。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交流能不能再多一些?

當和父母意見有分歧的時候,你是選擇妥協還是反抗?

我想大多數的孩子都會選擇妥協吧!

在影片中,蝙蝠在教室裡亂飛,結果是被老師打死;

狗敢對弟弟狂吠,結果是被打斷一條腿。


狗,為什麼是“十三”?


爸爸妥協了,李玩妥協了,而只有狗不會妥協,影片中也只有狗敢反抗、敢絕食。

雖然說,你可以笑它不懂保命。

但是,它似乎在嘲笑你連反抗都不敢。

可是反抗,你就會被別人說成不懂事,說成不孝子。

《狗十三》這部影片被禁了長達5年。

當我看完這部影片我才知道為什麼會被禁!

但是,我也好奇,這個片子,是因為什麼被禁?

是電影的內容有多色情多露骨?還是因為直戳人心?

是把人性最醜陋的一面暴露在陽光下,還是我們畏懼。

影片中的女性沒有地位全家人卻對弟弟百般嬌縱。

他拿洗衣架打了全家人卻沒有一個人指責他。

狗咬了弟弟她爸爸毫不留情的把狗送走,一點都沒有考慮李玩的心情。

它會讓每一個看過這部影片的人,產生深深地共鳴,就好像在影片中找到了自己。

我們都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被磨平稜角,被迫去迎合一套適應社會的生存法則。

沒有人關心我們是否迷失了自我。

不順著父母的意願,你就是“逆子” 。


狗,為什麼是“十三”?


父母把他們的思想全都強加的灌輸給你,甚至當弟弟在哭的時候,他媽媽說一句“曲項向天歌”,弟弟就要說出來“白毛浮綠水”。

父親為了自己的臉面,讓弟弟背一段《三字經》,就要毫不猶豫的說出“人之初、性本善”。

就算背出來《三字經》,弟弟真的本善了麼?

父親真的聽進去“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了麼?

對於生活而言,我們沒有一個是局外人。

小時候有很多偉大的夢想。

當一名老師當警察,當宇航員,可我現在只有一個小小的夢想,是不被世界吞噬湮滅。

有著對自我救贖的渴求,在生活的壓迫下不丟失自我。


狗,為什麼是“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