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口罩經沒人關注了嗎?不值得關注嗎?錯!


最近在網上看到兩個聲音:


1、呼籲外貿人,不要賤賣我們的防疫物資。

2、口罩價格暴跌,退潮來臨,炒家血虧。


“不要賤賣”說的合情,“退潮來臨”講的合理。


但真實的口罩市場到底怎麼樣呢,就四個字:


水深,火熱!


從國內疫情爆發口罩奇缺,一罩難求,到製造企業、代加工企業、服裝紡織類企業、車企等急速轉型投產口罩支援疫情防控,再到後來的格力賠錢賣口罩,國內口罩的產量是千萬變成了上億,有人說到這個時候了,已經是買方市場了,事實上還真就未必。


刀哥認識一位朋友,就叫他小Y吧,疫情期間一直在家辦公,工作之餘,也動起了口罩的心思,距離百萬富豪只有一步之遙。以下根據他的真實經歷整理。


1.兩個月5次買口罩,4次花了高價


第一次因為疫情買口罩,小Y在藥店買了一個25塊錢的N95,限量一人只能買一個,之後就再也沒有貨了。


這個N95,他用了將近1個月,網上賣的口罩根本搶不到,能下單的要等一個月。


之後,小Y另外又買過4次口罩(確定可以馬上發貨的),達成交易3次,有1次夭折,總花費近600元。


小Y先是在朋友圈裡發現一位南方老闆在賣口罩,五花八門來自不同國家的,他花了160塊錢,買了5只韓國的KF94,順豐到付,合計花費180元


同時他從那位南方老闆處瞭解到,口罩機火了,原來20萬元左右的口罩機,期貨價格達到大幾十萬元,且交期要一個月左右,現貨幾乎沒有,二手口罩機被炒到120萬元。


“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圖文無關)


只是這5只KF94他捨不得戴,太貴,數量又少,家裡人日常用的口罩也得解決。


這一次,是通過同小區的業主,他有親戚從國外給單位採購了一批,捎帶著自己買了一批,1000個起訂,一次性醫用,4.5元/只,一盒50只,從外地的倉庫到達小區的運費大家均攤,一包227元,先付款。


最後14個人成團,共計20盒,小Y訂了一盒。兩週之後,口罩通過海關抵達倉庫。


知道什麼是坐地起價嗎?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口罩馬上就到的時候,口罩被坐地起價,

從4.5變成了6.5,不補交不發貨,團長也忍不住和親戚鬧翻了。


最後錢退了,團購失敗。


接下來,也是啟蒙小Y倒賣口罩之路的開始。Y從同學手裡買了80只口罩,現貨,4.8元一隻。重點是,小Y知道同學手裡有不少貨源。


最後一次,純屬運氣好,在某電商平臺上預約搶購的,19塊錢一包,10只。但小Y覺得太坑,先預約再搶購,每次都是幾十萬人甚至幾百萬人同時在線,開搶後1秒光。


小Y搶到的那次,是搶購開始前十幾秒就開始用手指抽搐式高頻點擊屏幕上“搶購”按鈕會出現的位置。


有些平臺的玩法更復雜,

先用手機號預約,然後平臺抽籤,中籤者才有資格參與當次的搶購。


“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搶到的瞬間比較興奮,但小Y覺得太套路了,他在很多平臺參加了不知道多少次預約搶購,只成功了這一次。


他認為,電商平臺就是在利用搶口罩活動,吸引新流量新用戶。每天的搶購給平臺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戶活躍度,搶不到口罩,也肯定有不少人會買些其它東西,一舉多得。


小Y不缺口罩了,但很快口罩荒也過去了,第二波口罩大潮下,口罩廠數量暴增,產量暴增,他買的口罩連一包都還沒有用完。


2.嘗試轉換身份,“我想賺錢!”


小Y其實很想試試賣口罩,畢竟同學手裡有貨源,關鍵是找買家。


他沒在朋友圈打廣告,只是每天常關注朋友圈、微信群裡的購買需求。


第一次非正式牽線搭橋,是看到朋友圈有人在求購口罩的原材料,熔噴布。


小Y給同學發了信息,也得到回覆。


“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買家是一家剛剛轉產口罩的企業,因為嫌貴,沒有後文。


前後幾次試圖牽線,都沒有進入實質性談判就宣告結束。


不過小Y覺得自己的身份在變化,第一波口罩大潮中,小Y是個弱勢的買家。


第二波,小Y是個懵逼的看客,有一絲絲察覺到這個行業的水深了起來,假貨次貨多了。


3月,第三波口罩大潮伴隨國外疫情的爆發到來,小Y說,他想賺錢。


第三波是出口潮,只要做成一個國外採購的單子,賺的差價可能就比他苦幹一年還要多得多。


雖然有人說,現在已經是買方市場,廠家都在降價,但小Y還是決定行動起來。


3.試水倒賣!100萬近在咫尺,兩次擦肩


小Y的表妹發了一條信息,幫人找口罩。


他由此開始了第一次正式的“牽線搭橋”。


出口國外,要歐盟的CE認證,或美國的FDA認證,一次性醫用口罩500萬隻,N95口罩數百萬只。


“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圖文無關)


要求一次性醫用含稅價不能超過2元,N95不能超過7元。


中間過程省略五千字,總之最後確定了買家的需求,小Y拿到了同學的報價表。


報價有兩種,一種是“零售價格”,小量銷售用的,另外一種是所謂的“出廠價”,當然兩種價格都是加價之後的,加價幅度可大可小,“出廠價”的N95報價普遍在每隻10元以上,一次性醫用都在每隻2.3元以上(“零售”則要貴不少)。


最便宜的是一次性防護口罩(非醫用),小Y沒有仔細過問查看,同學也沒有說那是非醫用,“出廠價”1.4,小Y一咬牙,加到1.6。


如果能成,那就是100萬!!!


採購很動心,價格太便宜了,當即詢問詳細情況。結果小Y的同學說出了那不是醫用口罩的真相。


礙於其它口罩的價格都超出預算,這次牽線失敗。


不過小Y也更積極了,他又找了很多口罩廠家資源,逐個詢問各類口罩的報價,含稅不含稅,是否有認證,產能如何,學會了掌握信息,雖然不是正式做廠商的代理,但也要形成自己的貨源。


第二次機會,還是第一次那個採購,是新訂單,單量在350萬隻。


小Y通過另外一位朋友,找到了一個口罩廠家,號稱一直在向抗疫前線支援物資,良心商家,價格做得很低,低到小Y不敢相信。


但有一點,CE認證還沒有寄到,拿到證就會立刻漲價。其實所有廠商都是這樣,FDA認證的口罩價格還要比CE的更貴。


第二天,該廠的CE認證收到了,價格一下提高了4角錢,但根據採購的價格上限,加價空間依然不低於3角,350萬隻口罩,又是100多萬。


小Y信心滿滿,採購也很心動,但在看到產品圖片和包裝時提出質疑:這是醫用口罩嗎?


小Y一行行查看認證內容,雖然都是英文,但對於英語專業的他不是難事,“disposable medical mask”,一次性醫用口罩確定無疑。


“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為了首先徹底打消疑慮,他又在網上查詢認證中的代碼具體指代哪些標準,以根據標準確定口罩是否屬於醫用,是否符合相關標準,也查詢了一下歐洲標準下對於醫療器械的分類標準。如93/42/EEC就是指代歐盟醫療器械法規中的相關技術標準.


小Y開始有點興奮,這次應該不會跑單了。


但沒想到還有最後一關要過。採購還要廠家的生產資質,備案信息,他們要進行採購備案。只要資質和備案信息沒問題,馬上就可以籤合同,確定交期,支付定金,甚至於合同已經開始擬定,定金也已經準備好,只等最後確認。


結果,廠家提出,想要看生產資質和備案信息,先交誠意金,對公打款,大概4000元。


僵持了一個下午,廠家不讓步,採購方也堅持不願意付這些錢。


第二個100萬,就像溼了的香皂,從手裡滑了出去。


這兩次牽線發生在一週之內,小Y在賣方和買方之間的對接經過了一個從生疏到較為熟練的過程,對口罩市場也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但還遠遠談不上入門,水確實很深,自己也太弱。


4.最後的狂歡!有人嚴守底線,有人終會被秋後算賬


這是買方市場嗎?買方現在的選擇確實很多,但是在應急的需求之下,賣方依然掌握著主動。


小Y的同學對他講了不少,不管是否也是作為中間商的一己之詞,但至少能夠看到一些應該堅持的東西。


很多采購商都在找便宜的口罩,也確實有廠家能夠以很低的價格出貨。但質量才是關鍵。小Y的同學一直堅持的觀點就是,價格貴有價格貴的道理,他敢保證質量,而那些質量不過關,甚至造假、偽劣的最終必然會被查處。


對比自己遇到的低價口罩,和大部分2元以上的價格,小Y其實也存在質量的擔心和疑慮。


比如,他就見過有人買到幾乎透明的口罩。


“臥底”買賣口罩一週,我兩次與100萬擦肩而過!

(兩邊與中間的口罩對比)


還有一點就是,最後一波市場行情或許也不會持續很久了。


大批口罩廠家在疫情中誕生,有些是得到了特批,支援一線,有些則是在和時間賭。隨著國外防護物資需求暴增,出口需求變成了國內閒置產能的發洩口,又引發了一波認證高潮,歐盟的CE認證,美國的FDA認證,無論是口罩廠商,還是防護服廠商,都不惜高價給每一種產品做認證,爭取更多的出口機會。


但不管是賣方市場,還是買方市場,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市場確實是在退燒,無論是口罩、體溫槍還是防護服,都是如此。


中間商以快速賺取利潤為主,但更要把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底線還是要守住,既是為使用者的安全考慮,更是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考慮,否則一不小心就成犯罪。


因為,今年的“315”雖然推遲了,但是懲罰從來不會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