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橫一豎”構成王

《通志~氏族略四》記載;“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媯姓之王,有子性之王,有虜姓之王。”

“三橫一豎”構成王


王由三橫一豎構成,三橫代表天、地、人,一豎貫通天、地、人,這就構成了“王”,字解意思是說天、地、人都要歸“王”的統管。上古時期夏、商、週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早在周化,東周靈王的太子名晉,聰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揚朝野。15歲時,晉平公見到晉,兩人相見後從天地萬物、聖賢君臣反覆論辯,一直談到立國之道、安民之策,結果晉平公心服口服,並對太子晉說;“暝臣無見為人辯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聞而易窮。王子,汝將為天下宗乎?”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京即洛邑附近遭遇大水氾濫成災,太子晉勸諫認為因勢利導,順其自然。靈王不聽,還因此廢掉了晉的太子名位。太子晉被廢后,他的家人便由王室成員貶為黎民百姓。但為了紀念曾經的王族身份,遂以“王”為姓。因此,天下絕大多數王姓的人都尊太子晉為祖先。

“三橫一豎”構成王


王姓在先秦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的活動地區,發展十分迅猛。黃帝、虞舜以及商周諸王的後裔也紛紛以王為姓。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兩大望族。其後,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

從唐宋時期開始,隨著王姓的遷移,落地開居,繁衍生息,人們根據王姓的不同來源,把他們分成了六大脈系三大分支。六大脈系是:姬姓之王、媯姓之王、子姓之王、夷姓之王、北海之王、陳留之王。三大分支是:

1。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受封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後被封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改其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

2。春秋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姬林篡奪了哥哥姬赤的王位。姬赤逃難到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史稱河東猗氏王姓。

3。周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受封於王城(今洛陽),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移河南伊川和昭汝,後來稱為王城王氏。

“三橫一豎”構成王


“三橫一豎”構成王


“三橫一豎”構成王


隋唐時期,王姓各支派向各地遷徏,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開山之祖,史稱開閩王氏。宋朝時期,王姓就已排為第一大姓,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五省,其次分佈於江西、陝西、浙江。

“三橫一豎”構成王


明朝時期,王姓仍然排為第一,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發展迅速,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宋朝。全國形成了贛、浙、蘇、皖、魯、豫、晉、冀、陝兩大王姓聚集地區。明朝永樂年間,福建王姓開始進入臺灣地區。

“三橫一豎”構成王


“三橫一豎”構成王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數民族的血液,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人、鮮卑族,隋唐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族、金朝時女真人,北家時西夏党項人,元代蒙古人,清朝滿族人等,這些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至使王姓大家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波瀾壯闊,王氣鼎盛的大革局。

“三橫一豎”構成王


“三橫一豎”構成王


王姓的總堂號;太原堂。全國各地有分堂號90多個。宗祠排序遍佈大江南北。太原總堂門楣鐫刻著;“太原垂徽 三槐世第 清節流芳 四傑傳芳"。在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分別收藏有明弘治十四年王友瑄等纂寫的《太原王氏會通世譜十三卷首一卷》刻本,清道光年間王梁修纂寫的《郎琊三槐王氏宗譜》刻本,清光緒二十年王庸敬編輯的《王氏通譜》槐政堂活字本。

王姓歷史淵源流長,英才輩出,輝光芒。根據國家公安部公佈的官方數據顯示,王姓為全國第一大姓,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收入了王姓歷代名人2360名,排在名人姓氏第一位。王姓著名文學家佔歷代文學家總數的6.86%,歷代醫學家、著名美術家都佔居第一。歷史上王姓皇后多達36位,實屬各大姓氏中絕無僅有的現象。

“三橫一豎”構成王

(山西太原王姓總堂)

以一幅對聯來表達對王姓大家族的輝煌就是;

珠樹家珍,流傳聖主賢臣之頌;

槐堂也相,記載忠臣孝子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