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古鄄擷珍(三)舜耕歷山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歷山古遺址

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

閆什鎮歷山廟村西

西北距鄄城縣城區22公里

南距雷澤湖1.5公里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一行考察雷澤湖

1980年

文物普查

發現並確定該遺址

當時遺址地表可採集遺物的範圍

東西45米,南北77米

總面積3465平方米

地表採集遺物

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

蚌片、燒土塊和金屬冶煉渣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關於歷山,歷代史籍中均有記載。

《墨子•尚賢》說:“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

《史記·五帝本紀》謂“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

周顯王年間,孟子往衛至歷山,見舊跡而欲田之。這是古代名人親到歷山尋古的最早記載。

《史記正義》曰:“濮州雷澤縣有歷山、舜井,又有姚墟,雲舜生處也。”鄭玄《注》曰:“歷山在河東,今有舜井。”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虞舜像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西晉皇甫謐曰:“今濟陰曆山是也,於雷澤相比。”

北魏酈道元著《水經注》,對歷山的表述更加細緻形象。“雷澤西南十里許,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傑峙,謂之歷山。”

南宋羅泌有《歷山考》曰:“歷山有四,一河中,二齊之歷山,三冀州,四濮之雷澤。耕漁必不相遠,即此為是。”

《元史·和尚傳》:“子千家奴。延祐五年致仕,退居濮上,築先聖宴居祠堂於歷山之下。聚書萬卷,延名師教其鄉里子弟,出私田百畝以給養之。有司以聞,賜額歷山書院。”

至清孫星衍《岱南閣集·歷山虞帝廟碑銘》載:“山高平地止二丈許,或言石為土掩,上有虞帝廟。”

《大清一統志》“曹州府歷山篇”載:“在濮州東南七十里,接菏澤縣界。”

清末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山考》將濮州歷山列入“古有今無之山”,稱“是元時茲山尚在。今其地名歷山廟,莽平無拳石,而雷澤即涸無勺水。陵谷變遷,於茲為信。”

明《濮州志》載:“歷山在州東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處,有舜廟。”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自漢以後,歷代官吏為其修廟朝拜。南朝宋顏延之有《祭虞帝文》,北魏溫子升有《虞帝廟碑銘》。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元張須著《舜祠記》並刻碑立於舜廟,該碑現仍立在歷山古遺址之上,碑文曰:“須來遊於鄄,知帝廟在雷澤之北,瓠河所經是為姚墟,亟往拜焉。”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歷山廟天啟六年《重修歷山舜祠記》碑記載:曹之艮方五十里所有歷山,實舜側微時耕稼處也,上有舜祠,二妃與焉。

《帝王世紀》、《竹書紀年》等史籍均記載舜生於姚墟,故姓姚。綜合文獻記載和文物資料考證,以今歷山古遺址為座標,姚墟在雷澤西南,歷山以北,瓠子河畔。

今舜耕歷山遺址位置與歷代史籍的記載完全相符,鄄城不僅有舜耕歷山古遺址,更是帝舜之故里。

歷代所修舜廟,因黃河河患或人為破壞,廟堂建築損失殆盡。如今歷山舜廟得以重修。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當代大儒、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親題“歷山虞帝廟”匾額懸于山門。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國家圖書館館長、哲學大師任繼愈題“舜耕歷山古遺址”已刻巨石於廟中。

歷山古遺址1982年被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曆山古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2019年3月

為加大曆山古遺址的保護力度

構建完整的保護框架和體系

使歷山古遺址

得到可持續性的

保護、利用、管理和研究

報經山東省文物局批准

鄄城縣人民政府

組織實施了

歷山古遺址考古勘探工程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本次勘探採用人工勘探和機械勘探相結合的方式。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在歷山廟所在的中心區域,文化堆積埋藏淺,主要使用人工鏟探

而周圍區域,以歷山廟所在為中心向外

文化堆積逐漸變深,地下水位也高

人工鏟探難以奏效,則主要採用地質巖芯機鑽探

,勘探深度可達5-18米不等,保證探孔的有效性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藍色圓點圍成的圓形區域就是遺址範圍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歷山古遺址中心區域

經勘探得知

通過這次系統的考古勘探

我們對歷山古遺址的地層堆積

和文化遺存的分佈情況、保存狀況

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首先對該遺址的規模範圍有了突破性認識,形制為不規則的橢圓形,南北最長560米、東西最寬360米,面積170000平方米。

其次該遺址文化堆積深厚,內涵豐富,其年代包含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代、東周、宋元、明清等多個時期的遺存,是目前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堌堆遺址,當為先秦時期的區域性中心。歷山古遺址大面積龍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為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載的:“舜耕歷山,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說,找到了考古學上的實物證據。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舜帝的後裔姓氏眾多,其中人數最多的陳、姚、虞、胡、田、袁、孫、車、陸、王等姓氏。遍佈世界各地,總人口不下兩億人。現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在國內外有廣泛的影響。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福建泉州舜裔宗親聯誼會 在鄄城進行踩街活動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福建泉州舜裔宗親聯誼會 在鄄城進行踩街活動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福建泉州市舜裔宗親聯誼會的代表在歷山祭祀帝舜

泉州市舜裔宗親聯誼會祭祖團由陳、虞、姚、甄、胡、田、孫、車、陸、王、袁、孔、夏、杜、張、石、吳、林、劉等姓代表200餘人組成,按照當地傳統習俗,他們首先在鄄城縣溫泉路至人民路、人民廣場路段進行踩街活動。(踩街: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即是盛裝的遊行活動。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多種形式的踩街風俗。其中以福建省最為有名,福建又以泉州為冠。)踩街活動後來到歷山虞帝廟前舉行祭祀舜帝活動。

此後,海內外來鄄城尋根問祖、謁祖訪親的帝舜後裔,絡繹不絕。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去世很早。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弟傲”的家庭環境裡,他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這是舜在個人品德和家庭美德方面的突出表現。由此而引出的虞舜耕田,“孝感動天”,象耕鳥耘的故事,歷代傳誦,更被先秦著作《孝經》列為二十四孝之首。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歷山公園西門的雕塑表現的就是象耕鳥耘的故事

相傳上古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歷山之下。舜生母去世的早,舜父瞽叟娶繼母后,舜沒少挨繼母的打罵,但是舜對父母依然很孝順。但他的繼母多次陷害虐待舜,然後挑動瞽叟發怒,終於將舜趕出了家門。有家不能歸的舜就到了歷山的另一邊搭個茅棚住下,開始燒荒墾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辛苦。舜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一日在田間墾荒,疲倦了就在地頭睡著了。等他醒來的時候,看到他剛剛燒荒的地裡好不熱鬧,一群大象在替他耕田,一群鳥兒在幫他啄出田裡的雜草害蟲。不一會就將一大塊地整理的平整乾淨。舜歷山墾荒,象幫耕、鳥幫耘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美談。

舜不僅以孝行而聞名天下,更以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引起了堯帝的注意,這才有了堯王訪舜的故事。

古鄄擷珍之三:舜耕歷山--上古以德治國的文明實踐中心

民間木板年畫《堯王訪舜》

堯即位天子後,求賢若渴,曾遍訪天下名士。一天,他走到歷山腳下前,看見一個青年人駕著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在耕地。那人手裡拿鞭,犁子上掛了個斗笠,不時用鞭敲打幾下斗笠。堯問他,小夥子,你駕的這兩頭牛,那個幹活好呢?小夥子說:“黑牛活好黃牛快,都是我的好幫手。”又問:“你為什麼趕牛不用鞭子打牛而是敲用斗笠呢?”小夥子說:“牛給人幹活很辛苦,再用鞭子趕牛就太殘忍了,所以我只是用敲斗笠嚇唬一下就好了。黑牛聽見我敲斗笠以為是我打黃牛,黃牛聽見了以為是我打黑牛,都會爭先用力的!“堯王知道這個小夥子就是大臣給他推薦的舜後,非常高興,堯覺得舜既仁德又有智慧,處事謹慎穩妥,將來必定能成大事,遂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繼續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僅使自己的兩位妻子與家庭的成員和睦相處,而且也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製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製濫造的現象。舜的道德修養產生了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凝聚力,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帝堯認準了舜的品德和才幹,開始讓他參與處理國家政務。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舜啟用早有賢名的八元八愷,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流放“四凶族”到邊遠荒蠻之地。正所謂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正式禪位於舜。

舜重新修訂曆法;重視祭祀;定期巡視天下;考核諸侯的政績;明確百官的責任;減輕刑罰,以德治國;建立了完整有效的政治體制,天下人民安居樂業,四海皆頌舜功。舜在晚年又將帝位禪讓於禹。因而《史記·五帝本紀》稱“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反映,也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華文明的獨特政治文化基因。《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佈,體現了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高度自覺自信。實施綱要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

鄄城縣境內的舜耕歷山古遺址,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活動基地。要加強對歷山古遺址的保護利用,使其在鄄城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發揮力量。來源鄄城縣文化和旅遊局 文/ 路維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