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古鄄撷珍(三)舜耕历山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历山古遗址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

闫什镇历山庙村西

西北距鄄城县城区22公里

南距雷泽湖1.5公里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一行考察雷泽湖

1980年

文物普查

发现并确定该遗址

当时遗址地表可采集遗物的范围

东西45米,南北77米

总面积3465平方米

地表采集遗物

主要有陶片、人骨、木炭

蚌片、烧土块和金属冶炼渣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关于历山,历代史籍中均有记载。

《墨子•尚贤》说:“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史记·五帝本纪》谓“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周显王年间,孟子往卫至历山,见旧迹而欲田之。这是古代名人亲到历山寻古的最早记载。

《史记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又有姚墟,云舜生处也。”郑玄《注》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虞舜像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西晋皇甫谧曰:“今济阴历山是也,于雷泽相比。”

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对历山的表述更加细致形象。“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

南宋罗泌有《历山考》曰:“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之历山,三冀州,四濮之雷泽。耕渔必不相远,即此为是。”

《元史·和尚传》:“子千家奴。延祐五年致仕,退居濮上,筑先圣宴居祠堂于历山之下。聚书万卷,延名师教其乡里子弟,出私田百亩以给养之。有司以闻,赐额历山书院。”

至清孙星衍《岱南阁集·历山虞帝庙碑铭》载:“山高平地止二丈许,或言石为土掩,上有虞帝庙。”

《大清一统志》“曹州府历山篇”载:“在濮州东南七十里,接菏泽县界。”

清末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山考》将濮州历山列入“古有今无之山”,称“是元时兹山尚在。今其地名历山庙,莽平无拳石,而雷泽即涸无勺水。陵谷变迁,于兹为信。”

明《濮州志》载:“历山在州东南七十里,即虞舜躬耕之处,有舜庙。”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自汉以后,历代官吏为其修庙朝拜。南朝宋颜延之有《祭虞帝文》,北魏温子升有《虞帝庙碑铭》。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元张须著《舜祠记》并刻碑立于舜庙,该碑现仍立在历山古遗址之上,碑文曰:“须来游于鄄,知帝庙在雷泽之北,瓠河所经是为姚墟,亟往拜焉。”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历山庙天启六年《重修历山舜祠记》碑记载:曹之艮方五十里所有历山,实舜侧微时耕稼处也,上有舜祠,二妃与焉。

《帝王世纪》、《竹书纪年》等史籍均记载舜生于姚墟,故姓姚。综合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考证,以今历山古遗址为坐标,姚墟在雷泽西南,历山以北,瓠子河畔。

今舜耕历山遗址位置与历代史籍的记载完全相符,鄄城不仅有舜耕历山古遗址,更是帝舜之故里。

历代所修舜庙,因黄河河患或人为破坏,庙堂建筑损失殆尽。如今历山舜庙得以重修。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当代大儒、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亲题“历山虞帝庙”匾额悬于山门。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大师任继愈题“舜耕历山古遗址”已刻巨石于庙中。

历山古遗址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历山古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2019年3月

为加大历山古遗址的保护力度

构建完整的保护框架和体系

使历山古遗址

得到可持续性的

保护、利用、管理和研究

报经山东省文物局批准

鄄城县人民政府

组织实施了

历山古遗址考古勘探工程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本次勘探采用人工勘探和机械勘探相结合的方式。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在历山庙所在的中心区域,文化堆积埋藏浅,主要使用人工铲探

而周围区域,以历山庙所在为中心向外

文化堆积逐渐变深,地下水位也高

人工铲探难以奏效,则主要采用地质岩芯机钻探

,勘探深度可达5-18米不等,保证探孔的有效性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蓝色圆点围成的圆形区域就是遗址范围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历山古遗址中心区域

经勘探得知

通过这次系统的考古勘探

我们对历山古遗址的地层堆积

和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保存状况

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首先对该遗址的规模范围有了突破性认识,形制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南北最长560米、东西最宽360米,面积170000平方米。

其次该遗址文化堆积深厚,内涵丰富,其年代包含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东周、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的遗存,是目前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堌堆遗址,当为先秦时期的区域性中心。历山古遗址大面积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的:“舜耕历山,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说,找到了考古学上的实物证据。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舜帝的后裔姓氏众多,其中人数最多的陈、姚、虞、胡、田、袁、孙、车、陆、王等姓氏。遍布世界各地,总人口不下两亿人。现海外成立有“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福建泉州舜裔宗亲联谊会 在鄄城进行踩街活动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福建泉州舜裔宗亲联谊会 在鄄城进行踩街活动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福建泉州市舜裔宗亲联谊会的代表在历山祭祀帝舜

泉州市舜裔宗亲联谊会祭祖团由陈、虞、姚、甄、胡、田、孙、车、陆、王、袁、孔、夏、杜、张、石、吴、林、刘等姓代表200余人组成,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他们首先在鄄城县温泉路至人民路、人民广场路段进行踩街活动。(踩街: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即是盛装的游行活动。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多种形式的踩街风俗。其中以福建省最为有名,福建又以泉州为冠。)踩街活动后来到历山虞帝庙前举行祭祀舜帝活动。

此后,海内外来鄄城寻根问祖、谒祖访亲的帝舜后裔,络绎不绝。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去世很早。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弟傲”的家庭环境里,他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这是舜在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方面的突出表现。由此而引出的虞舜耕田,“孝感动天”,象耕鸟耘的故事,历代传诵,更被先秦著作《孝经》列为二十四孝之首。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历山公园西门的雕塑表现的就是象耕鸟耘的故事

相传上古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舜生母去世的早,舜父瞽叟娶继母后,舜没少挨继母的打骂,但是舜对父母依然很孝顺。但他的继母多次陷害虐待舜,然后挑动瞽叟发怒,终于将舜赶出了家门。有家不能归的舜就到了历山的另一边搭个茅棚住下,开始烧荒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辛苦。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一日在田间垦荒,疲倦了就在地头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看到他刚刚烧荒的地里好不热闹,一群大象在替他耕田,一群鸟儿在帮他啄出田里的杂草害虫。不一会就将一大块地整理的平整干净。舜历山垦荒,象帮耕、鸟帮耘的故事也就成了千古美谈。

舜不仅以孝行而闻名天下,更以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引起了尧帝的注意,这才有了尧王访舜的故事。

古鄄撷珍之三:舜耕历山--上古以德治国的文明实践中心

民间木板年画《尧王访舜》

尧即位天子后,求贤若渴,曾遍访天下名士。一天,他走到历山脚下前,看见一个青年人驾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耕地。那人手里拿鞭,犁子上挂了个斗笠,不时用鞭敲打几下斗笠。尧问他,小伙子,你驾的这两头牛,那个干活好呢?小伙子说:“黑牛活好黄牛快,都是我的好帮手。”又问:“你为什么赶牛不用鞭子打牛而是敲用斗笠呢?”小伙子说:“牛给人干活很辛苦,再用鞭子赶牛就太残忍了,所以我只是用敲斗笠吓唬一下就好了。黑牛听见我敲斗笠以为是我打黄牛,黄牛听见了以为是我打黑牛,都会争先用力的!“尧王知道这个小伙子就是大臣给他推荐的舜后,非常高兴,尧觉得舜既仁德又有智慧,处事谨慎稳妥,将来必定能成大事,遂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继续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仅使自己的两位妻子与家庭的成员和睦相处,而且也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舜的道德修养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帝尧认准了舜的品德和才干,开始让他参与处理国家政务。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舜启用早有贤名的八元八恺,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流放“四凶族”到边远荒蛮之地。正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正式禅位于舜。

舜重新修订历法;重视祭祀;定期巡视天下;考核诸侯的政绩;明确百官的责任;减轻刑罚,以德治国;建立了完整有效的政治体制,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四海皆颂舜功。舜在晚年又将帝位禅让于禹。因而《史记·五帝本纪》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政治文化基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体现了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高度自觉自信。实施纲要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鄄城县境内的舜耕历山古遗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活动基地。要加强对历山古遗址的保护利用,使其在鄄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力量。来源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文/ 路维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