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可與蘇軾《海棠》媲美


陳與義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可與蘇軾《海棠》媲美

文|丁十二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元代方回將其與黃庭堅、陳師道並列為江西詩派“三宗”。陳與義也工於填詞,但尤以詩文著稱,他詩尊杜甫,號為“詩俊”,與“詞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

《宋史·陳與義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餘,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

今天就來讀一首他的經典詩作——《春寒》,這首詩名字雖曰“春寒”,實則為詠海棠,而說到詠海棠,自然就不能不想到蘇軾的《海棠》: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陳與義此詩堪與蘇東坡詩媲美。且讀:

《春寒》

【宋】陳與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

陳與義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可與蘇軾《海棠》媲美

這首詩作於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當時詩人南渡避難於巴陵(即今天的岳陽)時,詩人借住於嶽州郡守王接家的後園,自號“園公”。二月的一天,詩人看到園中的海棠獨立於春天的濛濛細雨中,不由得聯想起自身境遇,於是即興感懷,寫下了這首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圍繞題目《春寒》交待時令、環境、氣候等,二月的巴陵郡,幾乎每天都颳風,春寒料峭一直沒有結束,讓詩人心裡感到害怕。而且結合後面兩句詩可以知道除了日日風,還有濛濛細雨,可謂風雨交加,其淒寒陰冷可想而知,這樣的環境對於園中的花木來說無疑是場災難,所以詩人為這些即將抽綠髮芽、即將綻放的花木感到擔心。

同時當時南宋朝廷初建未穩,尚在風雨飄搖之勢,金兵大有席捲江北之勢。這樣的環境不正是風雨交加,讓人害怕嗎?而此刻詩人流離失所、漂泊無依,與那雨中的花木又有何異。

陳與義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可與蘇軾《海棠》媲美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儘管環境如此惡劣,但詩人還是在花園裡看到嬌嫩的海棠花,毫不吝惜將自己鮮紅的花朵,獨自綻放在寒風冷雨之中。在詩人眼裡,海棠不懼天氣惡劣,獨立風雨之中,詩那樣雅緻高潔、傲然不屈。但花木哪有什麼情感,不過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罷了。蘇軾筆下的梨花“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實際感到悲涼的只是詩人自己。同樣這裡的海棠也不過是詩人的化身,即便流亡在外,依然保持孤高雅緻的品格。

另外這最後一句其實還另有深意,雖然海棠不懼風雨,獨立濛濛細雨之中,讓人感嘆其高潔之姿。但就如同周嘯天教授所言:若是一位淡施脂粉的美女站在細雨之中,全然不顧、根本不覺風雨的存在,容易給人心事重重的印象。在“靖康之難”後,北方的宋人大多流離失所,被迫漂泊他鄉。所以這裡還表現出詩人內心的漂泊之愁和故土難回的複雜、紛亂的思緒。

同為託物言志之作,蘇軾《海棠》詩中的海棠聖潔、幽寂,而陳與義眼中的海棠孤高、雅緻,但均是他們當時情形的真實寫照。

不同於其他詩明媚的春景和令人嚮往的春光,這首詩讀來既給人風雨飄搖、身世浮沉的悲涼感受,又給人以傲立風雨、不懼淒寒的積極情懷。讓我們既能正視現實的苦難,亦能有微笑面對生活的勇氣。

陳與義水平很高的一首詩,可與蘇軾《海棠》媲美

之前十二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正逢成都處在二月日日風雨之中,於是也即興做了一首《春寒》,實則詠梨花。

二月蓉城日日風,春寒料峭雨濛濛。

可憐桃李無顏色,唯有梨花笑雨中。


你覺得蘇軾《海棠》和陳與義的《春寒》,誰更好? (單選)
0人
0%
蘇軾《海棠》
0人
0%
陳與義《春寒》
<button>投票/<button>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