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去年冬天,朴树曾演绎华语经典歌曲《送别》,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表演,因为歌未毕,曲未尽,他已泣不成声。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朴树提起这首歌时说:

这样一首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写的,他死了也甘愿。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送别》是弘一法师出家前所作送别歌,也是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也曾作为经典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送别》,送的是人间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

在清丽的词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

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

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而这也正是林海音所著小说《城南旧事》最为感动读者的故事内核。

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诗人痖弦这样形容林海音:“勤于美的追求,让她一生雍容美丽。”

的确,林海音的美丽,不止于作家身份,更体现在多个方面。

林海音于1918年4月28日出生在日本大阪。1923年,她随家人迁往北京南城居住,此后在北京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光。

而《城南旧事》这部短篇小说,就是林海音依据这一时期的童年经历创作出来的,再现了“小英子”眼中的老北京。

事实上,创作并出版此书已是60年代的事了,那时的林海音早已离开北京返台,远离了自己的童年,但她仍以孩子的视角写下了一篇篇充满童真的故事。

时至今日,这本书依旧影响广泛,始终位列中小学生必读书目,陪伴过许多人的童年。

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虽然在很多人心中,《城南旧事》只是在讲小孩子的故事,属于儿童文学——无论在故事情节还是叙事风格上。

可是,当告别童年岁月的人翻开这本书,也会发现它不仅仅是能满足孩子遐想的趣味作品,更是一部记述下人生况味、随着岁月沉淀的经典。

真正的作家,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在历经沧桑之后,林海音依旧可以在写作中重回童年,以那时质朴而真诚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孩童般稚嫩的笔触,创作出成熟的作品。没有因为年龄跨度而显得不自然,只会因为这中间许多年的人生经历而让作品更具关怀。

一部《城南旧事》,让几代人走进了“小英子”的童年。这是作家林海音留给世人最美好的礼物。

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70年代,《城南旧事》被上海电影厂改编成同名电影。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年代里,林海音的文字却穿透了钢铁一样的隔阂,打动了两地观众的心。

这样一部似乎适合儿童观看的作品,却成为许多成年人最爱读的故事。

或许就像豆瓣上一位读者所说:

“儿时读这本书并未被感动,反而快三十的年纪再读起来,竟然很多地方都会让我哽咽。

或许在这个纷乱和浮躁的社会中,越来越难以找到那份童真和纯粹了。”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我们也曾经像英子那样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们一直都在离别,和朋友,家人,旧时光里的自己。

身体的童年会过去,但心灵的童年可以永存。

这样一本每个成年人必读的文学经典,可以帮你在人生中年,唤起被尘封的纯真。

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这本小说的代序里提到,她最初萌生写这部小说的念头,是因为写文章《忆儿时》。

她回忆起童年往事,希望写点东西能让孩提时的故事永恒。

她说:“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

读这本书,伴随着“英子式”稚嫩的童言童语,我们跟随着英子的眼睛去看属于她的童年世界。

在纯洁的英子看来,她的世界是美丽的。

那里有亲爱的妈妈,她带着浓浓的口音,会把“猪肉”说成“租漏”,把“惠安馆”说成“灰娃馆”,会给英子用家乡话唱“天乌乌,落雨了”的歌谣;

那里有旧日京华风情,骡马市的佛照楼有英子喜爱吃的八珍梅,椿树胡同有井窝子,冬天的车在碎碎的薄冰上行走会发出吱吱扭扭的声响;

那里有孩子眼中的南北差异,秀贞娘会轻轻点着英子的额头,善意的冲着英子叫“小南蛮子儿”,英子的爸爸则会对妈妈说:“他们这些北仔鬼”...

英子觉得这一切很有趣。

而我们,也在故事中找到失落的童年和童年里的那些故事,找到生命中的“小确幸”和自己的成长印记。

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有人说: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寓言。


成长的第一个标志,是逐渐理解我们不懂的事。


在这本书里,小小的英子,怎么也不理解她身边发生的那些事儿,但她在理解,在思考。


书中提到一个细节,英子听了小偷叔叔的故事,知道了他之所以偷东西,是为了养活失明的母亲、成绩很好的弟弟。


某次去草地没看到小偷叔叔,她担心的蹲在草地上哭了,她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伤心?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人家说她是疯子,我却很喜欢她。现在这个人,人家又会管他叫什么?”


这些问题,虽然切入点很小,但讨论的是是非对错、人性等命题,又带着儿童悲天悯人的关怀,不正是成长的标志吗?


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成长的第二个标志是离别。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长大一样,尽管英子说“我不喜欢离别”,可她还是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离别。

她告别了秀贞和妞儿,眼瞅着小偷叔叔被抓,送走了德先叔叔和兰姨娘,不得不挥别了宋妈。

最后,夹竹桃落了,爸爸去世,童年美梦,顿然破碎。

读这本书,我真心希望英子停留在她的童年,永远都不要懂那些问题,不要懂得什么叫别离。

因为,她一旦懂得,碎了的就不仅仅是童年,而是一颗洞察世事和充满悲悯的“玲珑心”。

她一旦懂得,就不得不挺起腰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生活会推着她往前走。

那些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也许会让她偏安于自己的生活的小小一隅,再没有时间去关注他人的喜怒哀乐。

她一旦懂得,也许就不得不走向秀贞、兰姨娘、宋妈的命运,走向人生中的无奈和挑战。

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林海音真的非常擅长讲故事。你总会在那么一个瞬间,发现她的故事打动了你,直击你内心深处的柔软。

她书里的故事,带着人间烟火气,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的人读出了孩子的纯真,有的人读出了世事的多变,有的人明白了成长的伤痛,有的人感受了亲情的可贵。

而最美好的,莫过于这本书给你的感觉。

孩子的视角冲淡了故事中悲伤的元素,让这本书有一种安静的力量,它似乎一直静静的在那里等,等你翻开它,等着慰藉你的心灵。

让朴树失控大哭的《送别》,是《城南旧事》的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