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製出品

本期導讀

人們為何無法擺脫貧窮?我們很多人其實都會陷入“貧窮陷阱”而不自知。本期開始,對《貧窮的本質》一書作解讀,該書兩位作者通過研究“貧窮”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欄目主理人/ 邵聖懿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 適合每個人的脫貧指南

今天開始給大家講一本書——《貧窮的本質》,這書名一說可能有些朋友就自然產生牴觸情緒了,是吧?我又不是窮人,我幹嘛要聽《貧窮的本質》呢?而且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落入貧窮,所以對於這“貧窮”兩個字,一看書名,大家可能內心自然有些牴觸情緒。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窮人的行為模式和他們的思維定式。但是這本書讀完之後,我發現書裡面講的一些道理,其實對我們每個人都會多少有一些啟發。你還別不以為然,我給你舉一個例子:你有沒有過因為某個目標去制定一個財務積累計劃的經歷?這個目標可以大到是一套房子的首付,也可以是小到就想換臺電腦。這樣的一種積累,我相信大多數朋友應該都有過。

在這樣的一個計劃執行的過程中,你有沒有過某一次,因為自己眼前的小慾望管不住,而打破了自己的計劃?說到這兒,我覺得很多朋友可能和我一樣,正在特別慚愧的數自己幹過多少次類似的事兒。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男孩可能是因為月底就想買一雙鞋,女孩可能月底就想吃一頓好的,打破了自己的攢錢計劃。有沒有?而且當我們發生這樣的情況的時候,內心一定特別糾結,甚至有些愧疚,但是我們往往會用一句話來安慰自己,叫做:“下個月再攢。”對吧?

這種情況我想發生過的人不在少數。這種現象,在這本書《貧窮的本質》裡頭就專門寫到了。所以你看這本書不是隻給窮人看的,或者我們換一種方式更積極的來理解它,就是怎麼樣讓自己擺脫窮人犯的那些錯誤,我們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富有。這麼去解讀,相信有更多的朋友就願意去了解這本書了。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02 窮人的標準是什麼?

說“窮人”這兩個字好像大家會特別敏感,說你是不是歧視低收入人群?不存在的。這本書裡頭,對於窮人有一個非常科學的統計學上的定義。作者是走遍了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做出的這樣的一本報告式的書。

他們總結窮人是全世界50多個最貧窮的國家當中,

平均貧窮線是每人每天的生活費16印度盧比,購買力平價換算的話是大概99美分。


你可以算一下,這就是窮人的標準——每天的生活費低於99美分。在作者成書的2005年,全球有8.65億人口,大概全世界1/7的人口生活在這樣的貧窮線以下。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99分雜貨店

作者在第一章首先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對於窮人來說可以擺脫自己的命運嗎?他們會不會遭遇一種叫做“貧窮的陷阱”的東西?因為有一些經濟學家他認為:某些國家之所以貧窮,是因為這些國家氣候惡劣、土地貧瘠、瘧疾橫行、四周被陸地所包圍,所以難免會落入“貧窮的陷阱”。這聽起來就直接給人命運審判了,這種說法難免有點社會達爾文主義。

還有一些經濟學家會認為:不存在所謂的“貧窮陷阱”,再貧窮的國家都可以通過好的市場機制和適當的獎勵,讓人們去擺脫貧窮。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所以第一章首先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要帶著這樣的疑問去了解這本書。但同時作者也開宗明義、亮明觀點,他先下了一個結論:那就是“你今天的收入,會影響將來的收入。”因為你今天有多少錢決定著你能吃多少,有多少錢用來買藥,支付你孩子的教育費用,甚至投資。所以明天你是否貧窮,其實決定於今天。

作者調查走訪了全世界大量的貧窮人口之後,對他們的行為模式、思維定勢做出了一個總結和歸納。我就借用“陷阱”這兩個字,把他們這些貧窮人口的生活當中可能會犯的錯誤,用“陷阱”來給他做總結。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03 飢餓陷阱:為了好吃而放棄吃飽

第一個陷阱就是叫“飢餓陷阱”。其實很多國家在定義貧窮人口的時候,它的一個硬指標就是你能否吃飽飯。溫飽是人類最基礎的需求,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原理當中把這個溫飽定義成金字塔型的最底層。這是毫無疑問的,你只有吃飽飯你才能做事情。

對於貧窮人口來說,吃飽飯意味著至少可以賣一些力氣,做一些體力勞動,來換取必要的生計。對於全世界很多的貧困人口來說,他們大的問題恰恰是在飢餓當中在掙扎,飢一頓飽一頓,所以他們的生產力也無法被完全的激發出來。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而同時這樣的飢餓狀況又影響到了他們下一代的生活質量,因為當你自己營養不良的時候,你的孩子個子可能長不高,學習成績也可能更差,他們生下的下一代也會更瘦小。所以變成一代又一代的相傳,這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對於這些貧窮人口來說,他們是真的就沒有去買足夠口糧的錢嗎?作者發現情況其實往往不是這樣。對於這些貧窮人口來說,如果把自己所擁有的錢全都去買主食、買口糧,也就是碳水化合物,他買到的口糧是足夠支撐自己的熱量需求、能量需求,可以讓他滿足體力勞動的要求的。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但是恰恰大多數的窮人在擁有了足夠買這些口糧的錢之後,他們在購買食物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選擇上的問題。他們主要考慮的並不是價格是否便宜、有沒有足夠的營養價值,他們考慮的首要因素是食品的口味怎麼樣?換句話來講,貧窮人口有的時候願意為了好吃而去犧牲吃飽。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喬治·奧威爾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做:“你手裡的錢越少,你就越不願意購買健康食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思維上明顯的誤區?作者又舉了另外一個例子,說在某些極端貧窮的國家,窮人(始終記住這個定義:購買力平價每天生活費低於99美分,相當於6塊多人民幣)。在這樣的一些國家,有些窮人之所以吃不飽飯,是因為他們把錢花到了食物以外的地方去,這些地方包括了婚禮、葬禮這樣的儀式,以及買電視機、收音機、DVD機……這些電子產品上面。

比如說在南非,根據傳統,人們對於死去的嬰兒只需要簡單埋葬,但是對於死去的老人要舉辦隆重的葬禮,而葬禮的花費必須是死者一生的積蓄。這一聽可太嚇人了,這把死者一生的錢全都花在葬禮上,這個“厚葬”就導致死者一生的積蓄一點都留不下來。又比如說在摩洛哥一些吃不飽飯的家庭,他會去購買一臺電視機,而且他會覺得電視機比食物更重要。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作者在和大量的貧窮人口交流之後發現,他們其實希望用這樣的方式來減少他們生活裡的乏味感。因此不管是去調換食物的口味,還是大操大辦這些儀式,或者是甚至在吃不飽飯的情況底下去買電視機、DVD,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想對抗自己生活當中無窮無盡的乏味感。

對於這樣的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做出改變?是因為窮人更加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他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的一種想法——就是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他們只關注當前,儘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說白了就是及時行樂。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其實這樣的及時行樂思維在很多朋友的身上都有,但是當你擁有很好的保障的時候,你及時行樂沒問題;而當你連溫飽都沒有解決的時候,及時行樂,甚至可能讓這些窮人在“飢餓陷阱”當中都無法逃脫。好,這是第一個陷阱,叫“飢餓陷阱”。


04 健康陷阱:所有人都糾結的“時間矛盾”

第二個陷阱叫“健康陷阱”。三個例子:

到今天全世界每年有150萬兒童死於那些打疫苗就可以預防的疾病。你肯定馬上會問他們為什麼不打疫苗呢?

你要知道,在贊比亞只需要大概0.18美金,就是一塊多人民幣,就可以讓一個六口之家用上足夠的氯漂來淨化水源,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水傳播而染上痢疾。但是在贊比亞用氯漂的家庭只佔到10%,為什麼這麼便宜的手段他們都不用呢?

在肯尼亞,一個殺蟲劑處理過的蚊帳最多14美元,卻可以用5年之久。而如果一個兒童從出生到兩歲一直睡在這樣的蚊帳當中,那麼他較之其他兒童感染瘧疾的概率就會低30%。但是為什麼這樣的蚊帳也很少有家庭願意用呢?作者總結叫做:“讓人困擾的是,人們雖然對蚊帳的價格很敏感,但是對收入卻並不敏感。”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其實你看需要花很少的代價,就可以讓他們得到更健康的身體,意味著更好的勞動力和更高的收入,但是為什麼窮人不會算這筆賬?是他們不在意自己的健康嗎?作者發現恰恰相反,他們觀察到在印度烏代爾的窮人家庭當中,8%的家庭每個月的保健花費超過5000盧比,購買力平價相當於228美金——這相當於1500人民幣,說實話在咱們身邊大多數的中國家庭可能每月的健康花費都到不了這個數字。

那為什麼在印度最窮的家庭當中,8%的家庭花這麼多的保健費用,他們花哪去了?作者發現他們選擇了“雙重昂貴”的計劃——他們寧可把錢花在昂貴的治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而一旦得病,他們寧可去找那些鄉間比較昂貴的私人診所、私人醫生,卻不願意用政府免費提供的醫生和護士。當然這兒說的是鄉間的那種醫生,印度人講叫“孟加拉醫生”,相當於咱們講的“赤腳醫生”,不是咱們中國那種私立醫院。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這兩個昂貴我們分開來講。為什麼寧可花更多的錢去治療,而不花較少的錢去預防?作者從心理學上來解釋了這個現象,心理學上有一個叫“時間矛盾”的概念,就是我們當前的衝動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性和即時慾望來支配。也就是說面對長遠可能存在的好處,我們更願意去相信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

剛才舉的三個例子,不管是疫苗、蚊帳還是氯漂都是一樣,就是大家發現我這些東西馬上要花錢買,這個錢是立刻要拿出去的,但是它帶給我的好處在未來很長時間才可能看得到。於是面對未來潛在的長期好處,他們選擇了無限期的拖延,而去節省在今天就要花出去的錢。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聽起來好像在說窮人的事,但如果我們把這個“時間矛盾”放到自己身上來一想的話,這事兒可太可怕了,我們每個人都在被這樣的規律所支配。你有沒有拖延症?比如你有沒有經歷過,明明給自己定下了一個今天要學習的目標,然後坐在沙發裡頭刷會兒微博、看會兒抖音、玩會兒“吃雞”,這一天就過去了,書一頁沒看。

這不就是“時間矛盾”的概念嗎?因為學習和讀書的好處要長遠才能顯現出來,但是這種網絡娛樂給你的刺激是馬上就可以得到的一種正向反饋。所以是不是我們很多人都在被這樣的“時間矛盾”的概念所拖累?這絕不是隻有窮人才會犯的錯誤,因此這本書絕不是專門寫給窮人看的書。

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想變得富有嗎?這些錯誤一定別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