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老祖宗賜給寶玉的,老祖宗對晴雯之死,為何沒發表意見?

餘兒談歷史


晴雯是老祖宗賜給寶玉的,王夫人因為聽信別人的讒言,大動干戈,把晴雯攆走,實際上就是向賈母表明,她看不上賈母選中的人。按理說,賈母是應該不高興的,可是賈母並沒有計較什麼。只是說:

但晴雯那丫頭我看她甚好,怎麼就這樣起來。我的意思這些丫頭的模樣爽言談針線多不及她,將來只她還可以給寶玉使喚得,誰知變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是王夫人選擇的時機好

王夫人比較圓滑,她知道賈母喜歡晴雯,想讓她當寶玉的姨娘,因此,她不敢先給賈母彙報。那一天王夫人來看賈母,發現賈母那時候很高興 ,就趁機告訴了賈母。賈母才沒有責備她。

二、是王夫人說的理由正當

我們先來看看王夫人是怎樣說的:

寶玉屋裡有個晴雯,那丫頭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間,病不離身,我常見她被別人分外淘氣,也懶;前日又病倒了十幾天,叫大夫瞧,說是女兒癆,所以我就趕著叫她下去了。若養好了也不用叫她進來,就賞她家配人去也罷了。


王夫人說晴雯的不是有兩點,一是經常生病,二是懶。這樣的一個不中用的丫鬟給寶玉能為寶玉做什麼呢?而且還得了不治之症女兒癆,誰還敢把她放在屋裡。

王夫人並沒有說晴雯死了,即使說她死了了,賈母也不可能說什麼,因為她的理由已經很充足了。

三、是賈母這個人聰明

晴雯只是一個丫頭,她走了,再給寶玉弄一個就是了,沒有必要因為晴雯和自己的兒媳婦較勁兒,搞得婆媳關係緊張。家庭和睦相處是第一位的。但薑還是老的辣,賈母還是說晴雯不錯,她沒有看走眼,只是晴雯後來變了。


四、賈母認為木已成舟,也沒有必要再說什麼

晴雯已經被趕走了,也死掉了,成了無法更改的事實。精明智慧的賈母覺得自己再說什麼,都於事無補,還弄得自己的兒媳婦渾身不自在,何必呢。家裡的矛盾本來就多,何必再惹事端呢。

精於世故的王夫人,應該是非常瞭解賈母的,她知道她這樣做,賈母不好說什麼,所以她才那麼大膽,把賈母看中的人趕走。

我是作者飛雪迎春666,歡迎大家關注留言點贊,一起探討。


飛雪迎春666


晴雯和襲人原本都是在賈母跟前伺候的人,經過賈母長期的觀察,覺得她倆都是妥當的人,所以送了她倆去伺候寶玉。寶玉是賈母的心頭肉,她送寶玉的大丫頭,自然都是挑的最好的,可見賈母對晴雯是很滿意的。但是,在王夫人把晴雯攆出賈家後,賈母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來搭救晴雯,這背後的原因有三:

1.王夫人先斬後奏,沒給賈母發表意見的機會

按照規矩,晴雯是老祖宗的人,並且老祖宗是賈家的核心人物,要處置她的人,於情於理,都應該先徵求她的意見。但是,王夫人卻沒有這樣做,這也就表明,她是鐵定了心要趕走晴雯的,誰勸都沒用。連寶玉都沒敢在母親面前替晴雯說話。所以,在事前,王夫人根本就沒有給賈母發表意見的機會。等賈母知道時,攆走晴雯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

2.王夫人勢力大,賈母不會為了一個丫頭跟她撕破臉

王夫人下定決心攆走晴雯,並且快刀斬亂麻,說幹就幹,直接讓晴雯的親人把她領了出去。事情已經發生,如果賈母還發表不同意見的話,那就是公開打臉自己的媳婦王夫人。王夫人的孃家王家勢力很大,她的哥哥王子騰在朝中做九省統制,賈家有時候遇到麻煩事時,都會向王家求助。並且王夫人還有一個做貴妃的女兒元春和一個被視為榮國府繼承人的寶玉,可以說,王夫人其實是榮國府最有勢力的女眷。賈母雖然是王夫人的婆婆,也不能不考慮這些,斷不會為了一個小小的丫頭,去跟王夫人撕破臉。

3.王夫人編造理由,老祖宗也就順勢賣了個人情

晴雯被攆走後,王夫人找機會跟賈母提起了此事,不過是假說晴雯生癆病,怕傳染了寶玉。又說了晴雯淘氣、偷懶等壞話,賈母聽了回說:“但晴雯那丫頭我看他甚好,怎麼就這樣起來。我的意思這些丫頭的模樣爽利言談針線多不及他,將來只他還可以給寶玉使喚得。誰知變了。”

賈母這段話,其實是表達了她的不同意見的,也表達了對王夫人一番說辭的質疑。但是接下來,聽到王夫人提到內定襲人做姨娘的事,又說:“既是你深知,豈有大錯誤的。”向王夫人表明,雖然我對你攆走晴雯一事的做法有些意見,但是還是願意相信你的眼光,我可以做出讓步來維持和諧的婆媳關係,你心裡也應該有點數。

可以這麼說,在賈家這個封建大家庭裡,沒有人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寶玉不能,王夫人也不能,所以對於母親趕走晴雯、芳官,寶玉敢怒不敢言。所以,王夫人對趙姨娘厭惡之至,也只能容忍她在眼皮子底下生活。賈母看起來是一直被大家簇擁著,伺候著的,但是也不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必要的時候,她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來維持家族關係的和諧穩定。


紅樓夜話


在賈府那樣的大家庭,一個丫頭的死在賈母心中的分量是沒有多少的,雖然晴雯是她身邊長大並且調教出來賜給寶玉的,更何況處置晴雯的是王夫人,婆媳之間也不會因為一個丫鬟的死而起矛盾衝突。


Blue薔薇


她不過是家裡的一個丫鬟而已,賈母不會為了一個丫鬟去跟自己的兒媳婦發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