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余儿谈历史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王夫人因为听信别人的谗言,大动干戈,把晴雯撵走,实际上就是向贾母表明,她看不上贾母选中的人。按理说,贾母是应该不高兴的,可是贾母并没有计较什么。只是说: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王夫人选择的时机好

王夫人比较圆滑,她知道贾母喜欢晴雯,想让她当宝玉的姨娘,因此,她不敢先给贾母汇报。那一天王夫人来看贾母,发现贾母那时候很高兴 ,就趁机告诉了贾母。贾母才没有责备她。

二、是王夫人说的理由正当

我们先来看看王夫人是怎样说的:

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她被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她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她进来,就赏她家配人去也罢了。


王夫人说晴雯的不是有两点,一是经常生病,二是懒。这样的一个不中用的丫鬟给宝玉能为宝玉做什么呢?而且还得了不治之症女儿痨,谁还敢把她放在屋里。

王夫人并没有说晴雯死了,即使说她死了了,贾母也不可能说什么,因为她的理由已经很充足了。

三、是贾母这个人聪明

晴雯只是一个丫头,她走了,再给宝玉弄一个就是了,没有必要因为晴雯和自己的儿媳妇较劲儿,搞得婆媳关系紧张。家庭和睦相处是第一位的。但姜还是老的辣,贾母还是说晴雯不错,她没有看走眼,只是晴雯后来变了。


四、贾母认为木已成舟,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

晴雯已经被赶走了,也死掉了,成了无法更改的事实。精明智慧的贾母觉得自己再说什么,都于事无补,还弄得自己的儿媳妇浑身不自在,何必呢。家里的矛盾本来就多,何必再惹事端呢。

精于世故的王夫人,应该是非常了解贾母的,她知道她这样做,贾母不好说什么,所以她才那么大胆,把贾母看中的人赶走。

我是作者飞雪迎春666,欢迎大家关注留言点赞,一起探讨。


飞雪迎春666


晴雯和袭人原本都是在贾母跟前伺候的人,经过贾母长期的观察,觉得她俩都是妥当的人,所以送了她俩去伺候宝玉。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她送宝玉的大丫头,自然都是挑的最好的,可见贾母对晴雯是很满意的。但是,在王夫人把晴雯撵出贾家后,贾母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搭救晴雯,这背后的原因有三:

1.王夫人先斩后奏,没给贾母发表意见的机会

按照规矩,晴雯是老祖宗的人,并且老祖宗是贾家的核心人物,要处置她的人,于情于理,都应该先征求她的意见。但是,王夫人却没有这样做,这也就表明,她是铁定了心要赶走晴雯的,谁劝都没用。连宝玉都没敢在母亲面前替晴雯说话。所以,在事前,王夫人根本就没有给贾母发表意见的机会。等贾母知道时,撵走晴雯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

2.王夫人势力大,贾母不会为了一个丫头跟她撕破脸

王夫人下定决心撵走晴雯,并且快刀斩乱麻,说干就干,直接让晴雯的亲人把她领了出去。事情已经发生,如果贾母还发表不同意见的话,那就是公开打脸自己的媳妇王夫人。王夫人的娘家王家势力很大,她的哥哥王子腾在朝中做九省统制,贾家有时候遇到麻烦事时,都会向王家求助。并且王夫人还有一个做贵妃的女儿元春和一个被视为荣国府继承人的宝玉,可以说,王夫人其实是荣国府最有势力的女眷。贾母虽然是王夫人的婆婆,也不能不考虑这些,断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丫头,去跟王夫人撕破脸。

3.王夫人编造理由,老祖宗也就顺势卖了个人情

晴雯被撵走后,王夫人找机会跟贾母提起了此事,不过是假说晴雯生痨病,怕传染了宝玉。又说了晴雯淘气、偷懒等坏话,贾母听了回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贾母这段话,其实是表达了她的不同意见的,也表达了对王夫人一番说辞的质疑。但是接下来,听到王夫人提到内定袭人做姨娘的事,又说:“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向王夫人表明,虽然我对你撵走晴雯一事的做法有些意见,但是还是愿意相信你的眼光,我可以做出让步来维持和谐的婆媳关系,你心里也应该有点数。

可以这么说,在贾家这个封建大家庭里,没有人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宝玉不能,王夫人也不能,所以对于母亲赶走晴雯、芳官,宝玉敢怒不敢言。所以,王夫人对赵姨娘厌恶之至,也只能容忍她在眼皮子底下生活。贾母看起来是一直被大家簇拥着,伺候着的,但是也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必要的时候,她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来维持家族关系的和谐稳定。


红楼夜话


在贾府那样的大家庭,一个丫头的死在贾母心中的分量是没有多少的,虽然晴雯是她身边长大并且调教出来赐给宝玉的,更何况处置晴雯的是王夫人,婆媳之间也不会因为一个丫鬟的死而起矛盾冲突。


Blue蔷薇


她不过是家里的一个丫鬟而已,贾母不会为了一个丫鬟去跟自己的儿媳妇发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