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英雄隕落,後有巨嬰搗亂?父母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2020年,因為新冠疫情讓很多人倡議把明年當做2020年。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是正是這次疫情,讓我們見識到華夏兒女團結一心、抗疫戰疫的壯舉,讓我們有機會慢下來反思,讓我們有機會和孩子來銘記歷史。

正是因為新冠疫情,讓我們看到很多“平民英雄”,如83歲逆行的鐘南山院士;如每天只睡3小時的傳染病專家李蘭娟院士;如瞞著家人在前線的快遞員汪勇;如29歲卻倒在病房中,不幸離世的湖北枝江的醫生董天……

前有英雄隕落,後有巨嬰搗亂?父母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董天,年僅29歲,2020年3月21日,2014年,他畢業於皖南醫學院,隨後在該院麻醉科工作。大年初一,他和另一位醫生披掛上陣前線。儘管他惶恐、害怕同事猝死死的消息,仍然負重前行。沒想到,這一去竟然永別,還是在2月29日,走下火線的時刻他突然頭痛頭暈,因搶救無效於3月21日不幸離世。

他們都是普通人,也會有害怕和擔心,也惶恐新冠病毒,但仍然義無反顧地走在前線擔負著責任,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平民英雄。

尤其是看到有人提議在武漢建立“公共衛生安全展覽館”作為愛國教育基地時,我拍雙手贊成,這些平民英雄值得被歷史銘記,值得被每一個華夏兒女看到,這樣的歷史文化值得傳承,這樣的家國情懷值得被代代相傳。

前有英雄隕落,後有巨嬰搗亂?父母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可是,也有一些“巨嬰”,如北京的澳籍“跑步女”,無視防疫隔離要求,蠻橫無理地要求跑步自由。如毒王黎女士,明知自己被感染,但她“寧負天下人”,也要撒謊回國,致使多人被感染,面臨被起訴的結局。如3月22日,泰國歸來的女子大鬧重慶機場,態度囂張地辱罵工作人員,就是不隔離,要回家,還撕壞旅客信息登記表。

前有英雄隕落,後有巨嬰搗亂?父母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雖然,有一些精英無疑是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年薪百萬,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有較高的學歷,但是她們的心中沒有家國情懷,沒有公德心,就是“德不配位”的人。

所以,我們養育孩子,不僅僅是學業、成績等知識技能的學習,還有非認知技能的培養和教育。非認知能力有很多,比如幸福的能力,同理心,抗挫性、毅力、領導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等一些無法用世俗來衡量的不可見的能力,但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那麼,在未來的教育中,我們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有公德心的社會人呢?很喜歡吳伯凡老師在《得到》中所講的社會興趣。當孩子的社會興趣不足時,會讓他們產生巨大的價值黑洞,會吞噬孩子的積極和樂觀,讓孩子自以為是,抱怨他人,沒有公德心,而忽視自己的短板。

一、三招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

吳伯凡老師在課中講道所謂的社會興趣是:對他人總是保持一種合作與建設性的姿態,對與他人的交往、融入到一個群體當中懷有深厚的興趣。他們不僅僅是對所愛的人、親密的人有直接的感情,而且對周圍的陌生人都有一種不抱直接目的、不會因為某個直接的原因而具有的那種感情,還有對現有狀況的認同、對未來的樂觀的憧憬。

20世紀初,心理學家阿德勒對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提出了三個標準:合作的願望、給予的願望、是否有共情力。

1、合作的願望

俗話說:“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沒有中華民族的齊心協力地共同抗疫,就不會有新冠病毒的火速控制;沒有全球華僑的主動幫助買口罩、防護用品,就沒有抗疫物資的後備充足;沒有全國人民地主動上陣,沒有快遞哥、護士、醫生的協作,就沒有抗疫的勝利。

前有英雄隕落,後有巨嬰搗亂?父母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所以,我們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就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孩子有了合作精神,就會在遇到困難時,想著去和別人合作解決問題;在見到別人遇到挫折時,就會主動地幫助他人,而不是熟視無睹。即使彼此不認識,也會去幫助陌生人的準備狀態,就是社會興趣。

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學校中,讓孩子學會合作和妥協,遵守公共場所的規則,遵守國家的防疫要求,不僅僅是保護自己,還是保護身邊的親人,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因為只有遵守規則,才能用規則保護自己。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講道:人生面臨三大問題,工作、社交、婚姻(或者說兩性關係),背後其實都需要我們有合作的能力。

孩子學會了合作,就會妥協和配合他人,就會在同學之間和諧相處;就會在夫妻發生矛盾時,有能力調解;就會在處理工作問題時,和同事之間好好的溝通協作,實現利益最大化。否則,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就有可能不能處理同學、夫妻、同事之間的矛盾,出現離婚、抱怨同事、頻繁跳槽的問題。

而當孩子具有了合作能力,就具有解決衝突的能力,會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學會妥協和溝通,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

2、給予的願望

一個人服務他人的能力有多大,他的成就就有多大。不要擔心我們的給予,會掏空自己,因為我們得到的,會遠遠多於我們想要的,只是時間有早晚而已。當我們把目光不放在付出上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很喜歡劉潤老師的一句話:優秀的企業家,總是想方設法給,而不是想方設法拿。 “做大蛋糕,舍滿取半”,是人生的商業模式。

如同我們養育孩子,如果眼睛一直盯著孩子是否乖巧、是否成績好,盯著我們的付出、我們的犧牲時,我們就會有怨言,就會有執念,覺得自己的付出不能白費,就會督促孩子不要耽誤光陰,就會看不得孩子偶爾的放鬆,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前有英雄隕落,後有巨嬰搗亂?父母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可是,我們換一種心境,真正理解播種和收穫不在一個季節,只管精心澆灌我們的孩子,給他們無條件的愛和高質量的陪伴,允許自己靜待花開。沒準,孩子就會給我們呈現不一樣的芬芳。

所以,我們可以培養孩子給與>索取的人生態度和生活習慣,讓他們習慣付出大於索取。這樣,孩子長大後,就不會怨天尤人,就不會抱怨同事不幫助,就不會消極等待,而是會積極想解決方法,從而收穫人生之中的大驚喜和豐碩果實。

3、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所謂共情力,就是能夠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能夠理解和關愛他人的情感,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感受,從而具有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和人際關係。

有一群心理學家做過一次實驗:他們把人臉的表情畫成簡筆畫,給學校的孩子看。其他的孩子都可以分辨出表情,只有校園小霸王卻分辨不出表情,他們會把生氣當做正常。因為他們常常被父母忽視感受,沒有共情力,就感受不到其他人的感受,把欺負別人當做正常,覺得不疼呀。

所以,培養孩子的共情力,就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感受,能夠理解他人的做法,從而走進他人的心裡,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和人際關係。

丹尼爾•戈爾曼在文中講道:孩子只有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才會學會尊重別人,關心他人。

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認識情緒,閱讀情緒繪本,給情緒命名,讓孩子認知情緒。等孩子具有語言表達能力後,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表達別人的情緒,從而為共情力打下基礎。

前有英雄隕落,後有巨嬰搗亂?父母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在孩子有情緒時,不否定、不忽視孩子的感受,而是同理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認可的。當他們的感受被認可後,就會向外發展出同理心和共情力,就會理解別人的感受,而不會對陌生人視若罔聞。

如同二胎媽媽胡可在帶小魚兒和安吉參加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因為帶小兒子體檢,遲到了,讓安吉傷心了很久。她趕到後,理解孩子失落的心情,蹲下來向孩子承認自己遲到的原因,然後問孩子“你畫的蝸牛是代表媽媽像蝸牛一樣慢嗎?那下次媽媽像賽車一樣快,好嗎?”,從而即同理了孩子的感受,又提出瞭解決方法。

前有英雄隕落,後有巨嬰搗亂?父母該如何養育我們的孩子

在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可以共情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們此刻的心情,然後等他們情緒平復後,再引導他們來分析情緒,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讓他們具有共情力。

寫在最後

孩子的成才,不僅僅是學業上的優秀,還有德育、體育、同理心、創造力的培養。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就是培養孩子的品德和性格,讓他們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有民族精神的社會人。

我想如果這些澳籍"跑步女”梁某,“寧負天下人”也要瞞病歸國的黎女士,大鬧機場的上海女子,能有社會興趣,能有給予>索取的人生態度,她們的人生或許就會更精彩。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還是我們父母的責任,家校聯合,為祖國的未來貢獻有生命力的鮮花,讓他們結出豐碩的果實,而不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爛果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