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43集 “學大慶、趕開灤”運動及其對唐山工業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在全國開展的“學大慶、趕開灤”運動,促進了全國工業的發展,支持了當時國民經濟發展,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也成為全國煤炭系統最響亮的口號、最時尚的學習和競賽活動。

(一)周恩來總理表揚開灤煤礦“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對開灤煤礦造成了嚴重衝擊。特別是1967年7月唐山市發生的大規模武鬥,使開灤生產受到嚴重影響。開灤煤礦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反映到中央以後,毛澤東主席對此情況非常關注,他指示北京軍區司令員鄭維山親自到唐山住一下,穩定一下唐山的形勢,保證煤礦正常生產。8月7日,開灤煤礦召開“抓革命,促生產”誓師廣播大會,唐秦警備區負責人傳達了毛主席對唐山煤礦生產的指示。8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唐秦警備司令部發出佈告,宣佈對唐山紅旗(開灤)礦務局實行軍事管制。8月18日,開灤礦區召開職工動員大會,認真貫徹毛主席親自批籤的《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給煤炭工業戰線職工的信》。在隨後的幾個月裡,開灤軍管會側重開展建立各礦廠革委會工作,礦區生產形勢進入相對平穩狀態,但全年仍比上一年減產煤炭141萬噸。

1968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有開灤等15個煤礦單位參加的會議,研究如何把煤炭生產搞上去,以滿足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人民生活的最低要求。這次會議共開了兩個月,毛澤東主席在5月20日、6月30日兩次接見與會代表,周恩來總理3次召開座談會。在座談會上,周總理多次表揚和肯定開灤,說開灤是模範,當模範的紅旗就不要倒下去,還點名批評了有些煤礦武鬥嚴重、生產不能正常進行的混亂局面。這次會議之後,全國煤炭生產局面略有好轉。

由於煤炭生產供不應求,煤炭部革委會籌備小組一再給開灤生產任務“加碼”,搞得開灤生產很緊張,動不動就要通過搞“高產”來完成生產計劃,如果完不成計劃,就要受到煤炭部的批評。當時擔任開灤革委會主要負責人認為,造成開灤生產緊張局面的責任在煤炭部,“鞭打快牛”的作法是錯誤的,計劃指標要留有餘地。在這種情況下,開灤革委會主要負責人授意起草了《關於請求調整9月份及四季度原煤生產計劃的報告》,以開灤煤礦革委會的名義,於1968年8月28日通過軍隊這條線上送到周總理辦公室。周總理見到報告後,找來了副總理李先念,肯定了開灤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對此,9月17日出版的《開灤礦工報》披露了周總理表揚開灤煤礦是“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的先進單位、是一面紅旗的重要指示。

(二)“學大慶、趕開灤”運動的開展

20世紀70年代,在全國煤炭工業戰線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大慶、趕開灤”運動,促進了全國煤炭工業的發展,支撐了當時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充分肯定。

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國民經濟出現了回升的勢頭,煤炭工業必須迎頭趕上。開灤煤礦在這方面起步早,帶了頭。1970年,開灤先後完成重點改造工程44項,改造更新老、洋設備5000多臺,開鑿井筒長達7700多米,產量不斷提高。1975年,開灤原煤產量達2563萬噸,實現了產量翻番,成為全國煤炭系統產煤最多的煤礦,佔全國統配煤礦產量的1/10。“四五”期間,開灤為國家多生產了2000多萬噸煤炭。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43集  “學大慶、趕開灤”運動及其對唐山工業的影響

勞模風采 礦山老愚公吳旭芝

“四五”期間開灤搞產量翻番的時候,湧現了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唐家莊礦老工人吳旭芝曾經在日記中寫道:“黨是我的媽,礦是我的家,要聽黨的話,管好我的家。”《人民日報》以《礦山老愚公》為題,報道了吳旭芝愛礦如家的事蹟。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趙各莊礦老工人侯佔友被礦工們譽為“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的“礦山鐵漢”。《人民日報》曾多次報道過侯佔友的動人事蹟,稱他是“活著的王鐵人”。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43集  “學大慶、趕開灤”運動及其對唐山工業的影響

“礦山鐵漢”侯佔友

開灤工人階級為國家多挖煤、做貢獻的“特別能戰鬥”精神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和肯定。《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新聞媒體多次全面介紹開灤的經驗,國務院的領導同志在許多次會議上反覆強調要學習開灤的經驗。1973年,新華社記者到開灤採訪,採寫了通訊《“他們特別能戰鬥”——記開灤煤礦的革命礦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河北日報》等許多報紙紛紛刊登,由此“特別能戰鬥”的開灤工人聞名全國。1974年8月,燃料化學工業部在開灤召開全國煤炭工業生產現場會議,學習開灤的經驗,研究進一步把煤炭搞上去的措施,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國務院副總理餘秋裡在會議上就“學大慶、趕開灤”的群眾運動作了重要講話,這是首次在全國的會議上正式提出“學大慶、趕開灤”的口號。1975年2月,《人民日報》發表述評文章《近百年老礦——開灤煤礦成為全國煤炭戰線的先進典型》。從此,開灤成為全國煤炭行業的排頭兵和河北省“工業學大慶”的一面旗幟。


《唐山城市發展史》 第43集  “學大慶、趕開灤”運動及其對唐山工業的影響

開灤煤礦開展“四五”煤炭翻番活動,有力地支援了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


1975年10月,新恢復成立的煤炭工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煤礦採掘隊長會議,徐今強部長作了《學大慶、趕開灤,為建設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而奮鬥》的報告。徐部長全面肯定了開灤的經驗,部署了在全國煤炭工業戰線深入開展“學大慶、趕開灤”的活動。當時,經過新聞媒體的傳播和國務院領導同志的肯定,開灤的影響已不僅僅侷限在煤炭行業了。在河北省和唐山市,工業戰線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大慶、趕開灤”的高潮。

(三)“學大慶、趕開灤”對唐山市工業的影響

開灤煤礦在“工業學大慶”過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被譽為全國煤炭戰線和河北省“工業學大慶”的先進典型。省委和地、市委向各行各業廣大職工發出“學大慶、趕開灤”的號召。唐山廣大職工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照開灤經驗找差距、訂措施,迅速掀起了一個學趕開灤的熱潮,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發展。

唐山機車車輛廠在“學大慶、趕開灤”運動中,提出“越是老廠越要有新貢獻”的口號,使老廠煥發了青春。1971年,工廠以試製內燃機車為目標,從學習和掌握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入手,開展老廠技術改造,當年完成試製柴油機的10項非標設備,並於年底製成第一臺12V180ZL柴油機。1972年,自籌資金136萬元,以自制設備為主,製造機床59臺,有V型鏜床、缸頭多孔鑽床、連桿雙軸鏜床、螺旋傘齒銑床等專用設備和一批通用設備。1973年製造電火花研齒機、高精度磨床、600噸油壓機和400噸膠合板壓力機等設備20臺,還自制多型號動力頭滑臺50臺及液壓閥、葉片泵等。1974年至1975年,在製造生產內燃機車所需設備的同時,各車間紛紛研製本單位的改造項目。1976年3月,試製成功第一臺東風型電傳動內燃機車,實現了機車產品的更新換代。

唐山華新紡織廠在“學大慶、趕開灤”運動中克服困難,使生產穩步發展。到1975年底,全廠細紗機增至6.47萬錠,布機320臺,固定資產淨值919.9萬元。全年工業總產值(包括漂染)達到8292萬元,實現利稅2924萬元。生產棉紗1.3萬噸,棉布4969.9萬米。

唐山陶瓷系統在“學大慶、趕開灤”過程中深入開展“比、學、趕、幫”勞動競賽,打了質量會戰、上高檔增配套、技術革新三個硬仗。1975年,陶瓷系統全面完成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實現工業總產值9288萬元,比1969年增長1.38倍。生產日用瓷1.3億件,比1969年增長73.68%。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日用細瓷一級品率達到87.6%,比1969年提高15.86%,實現利潤1655萬元,比1969年增長1.46倍。技術革新和新產品開發取得顯著成果,全系統共完成較大革新改造項目197項,自制陶瓷設備134臺。同時試驗成功一批新產品,有用於國防工業的陶瓷纖維、陶瓷紙氈、陶瓷發熱體原件,以及日用瓷中的高白瓷、象牙黃瓷、骨質瓷等新品種。

唐山鋼廠在“學大慶、趕開灤”運動中建成石人溝鐵礦,使張莊鐵礦和調整時期停產的3座100m³鍊鐵高爐恢復了生產,將一座鍊鋼車間地坑式4噸側吹轉爐改為高架式6噸側吹轉爐,將二鍊鋼車間5座8噸全氧吹轉爐改為3座36噸全氧吹轉爐,興建了特鋼車間,同時建成了1800千伏安礦熱爐3座、3200m3/時製氧機兩臺,並對軋鋼系統進行了全面改造,提高了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產能力。1975年產鋼82.5萬噸、材坯80萬噸、生鐵8.9萬噸,完成工業總產值3.8億元,上繳利潤4307萬元。1976年3月24日,第二鍊鋼廠創造了側吹全氧轉爐爐齡1043爐的全國紀錄。

唐山發電總廠在“學大慶、趕開灤”運動中第三期擴建工程於1971年12月開工,安裝2臺爐2臺機各5萬千瓦,1974年10月完工。1973年5月6日,為解決電力緊缺問題,國家計委批准建設陡河電廠,同年12月破土動工,1975年12月31日1號機組併網發電,裝機容量12.5萬千瓦,相當於解放初期唐山發電廠發電量的5倍。到1978年,一期、二期4臺機組相繼投產,裝機容量75萬千瓦。

其他各中小廠礦企業和各縣(區)廠礦企業也投入到“學大慶、趕開灤”運動中,積極組織生產,挖掘潛能,提高產量,為國家建設多做貢獻。

在“學大慶、趕開灤”運動中,唐山職工隊伍茁壯成長,“特別能戰鬥”精神得到充分發揚,人們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各單位普遍組織職工開展“比、查、找、訂”(“比”,與勞動模範吳旭芝對照比較;“查”,查思想;“找”,找差距;“訂”,訂學趕規劃)活動。人們自覺比先進、學先進、趕先進,在生產建設中發揮骨幹和帶頭作用。各條戰線的先進單位、先進個人不斷湧現,到1975年,僅唐山市就湧現出1.3萬個先進集體、7.16萬名先進個人。各級領導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加強企業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