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43集 “学大庆、赶开滦”运动及其对唐山工业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开展的“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促进了全国工业的发展,支持了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也成为全国煤炭系统最响亮的口号、最时尚的学习和竞赛活动。

(一)周恩来总理表扬开滦煤矿“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开滦煤矿造成了严重冲击。特别是1967年7月唐山市发生的大规模武斗,使开滦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开滦煤矿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反映到中央以后,毛泽东主席对此情况非常关注,他指示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亲自到唐山住一下,稳定一下唐山的形势,保证煤矿正常生产。8月7日,开滦煤矿召开“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广播大会,唐秦警备区负责人传达了毛主席对唐山煤矿生产的指示。8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唐秦警备司令部发出布告,宣布对唐山红旗(开滦)矿务局实行军事管制。8月18日,开滦矿区召开职工动员大会,认真贯彻毛主席亲自批签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给煤炭工业战线职工的信》。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开滦军管会侧重开展建立各矿厂革委会工作,矿区生产形势进入相对平稳状态,但全年仍比上一年减产煤炭141万吨。

1968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有开滦等15个煤矿单位参加的会议,研究如何把煤炭生产搞上去,以满足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的最低要求。这次会议共开了两个月,毛泽东主席在5月20日、6月30日两次接见与会代表,周恩来总理3次召开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周总理多次表扬和肯定开滦,说开滦是模范,当模范的红旗就不要倒下去,还点名批评了有些煤矿武斗严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的混乱局面。这次会议之后,全国煤炭生产局面略有好转。

由于煤炭生产供不应求,煤炭部革委会筹备小组一再给开滦生产任务“加码”,搞得开滦生产很紧张,动不动就要通过搞“高产”来完成生产计划,如果完不成计划,就要受到煤炭部的批评。当时担任开滦革委会主要负责人认为,造成开滦生产紧张局面的责任在煤炭部,“鞭打快牛”的作法是错误的,计划指标要留有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开滦革委会主要负责人授意起草了《关于请求调整9月份及四季度原煤生产计划的报告》,以开滦煤矿革委会的名义,于1968年8月28日通过军队这条线上送到周总理办公室。周总理见到报告后,找来了副总理李先念,肯定了开滦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对此,9月17日出版的《开滦矿工报》披露了周总理表扬开滦煤矿是“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的先进单位、是一面红旗的重要指示。

(二)“学大庆、赶开滦”运动的开展

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煤炭工业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促进了全国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的势头,煤炭工业必须迎头赶上。开滦煤矿在这方面起步早,带了头。1970年,开滦先后完成重点改造工程44项,改造更新老、洋设备5000多台,开凿井筒长达7700多米,产量不断提高。1975年,开滦原煤产量达2563万吨,实现了产量翻番,成为全国煤炭系统产煤最多的煤矿,占全国统配煤矿产量的1/10。“四五”期间,开滦为国家多生产了2000多万吨煤炭。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43集  “学大庆、赶开滦”运动及其对唐山工业的影响

劳模风采 矿山老愚公吴旭芝

“四五”期间开滦搞产量翻番的时候,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唐家庄矿老工人吴旭芝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党是我的妈,矿是我的家,要听党的话,管好我的家。”《人民日报》以《矿山老愚公》为题,报道了吴旭芝爱矿如家的事迹。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赵各庄矿老工人侯占友被矿工们誉为“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矿山铁汉”。《人民日报》曾多次报道过侯占友的动人事迹,称他是“活着的王铁人”。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43集  “学大庆、赶开滦”运动及其对唐山工业的影响

“矿山铁汉”侯占友

开滦工人阶级为国家多挖煤、做贡献的“特别能战斗”精神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多次全面介绍开滦的经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在许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学习开滦的经验。1973年,新华社记者到开滦采访,采写了通讯《“他们特别能战斗”——记开滦煤矿的革命矿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等许多报纸纷纷刊登,由此“特别能战斗”的开滦工人闻名全国。1974年8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在开滦召开全国煤炭工业生产现场会议,学习开滦的经验,研究进一步把煤炭搞上去的措施,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在会议上就“学大庆、赶开滦”的群众运动作了重要讲话,这是首次在全国的会议上正式提出“学大庆、赶开滦”的口号。1975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述评文章《近百年老矿——开滦煤矿成为全国煤炭战线的先进典型》。从此,开滦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排头兵和河北省“工业学大庆”的一面旗帜。


《唐山城市发展史》 第43集  “学大庆、赶开滦”运动及其对唐山工业的影响

开滦煤矿开展“四五”煤炭翻番活动,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1975年10月,新恢复成立的煤炭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煤矿采掘队长会议,徐今强部长作了《学大庆、赶开滦,为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而奋斗》的报告。徐部长全面肯定了开滦的经验,部署了在全国煤炭工业战线深入开展“学大庆、赶开滦”的活动。当时,经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开滦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在煤炭行业了。在河北省和唐山市,工业战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大庆、赶开滦”的高潮。

(三)“学大庆、赶开滦”对唐山市工业的影响

开滦煤矿在“工业学大庆”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誉为全国煤炭战线和河北省“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典型。省委和地、市委向各行各业广大职工发出“学大庆、赶开滦”的号召。唐山广大职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照开滦经验找差距、订措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赶开滦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唐山机车车辆厂在“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中,提出“越是老厂越要有新贡献”的口号,使老厂焕发了青春。1971年,工厂以试制内燃机车为目标,从学习和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入手,开展老厂技术改造,当年完成试制柴油机的10项非标设备,并于年底制成第一台12V180ZL柴油机。1972年,自筹资金136万元,以自制设备为主,制造机床59台,有V型镗床、缸头多孔钻床、连杆双轴镗床、螺旋伞齿铣床等专用设备和一批通用设备。1973年制造电火花研齿机、高精度磨床、600吨油压机和400吨胶合板压力机等设备20台,还自制多型号动力头滑台50台及液压阀、叶片泵等。1974年至1975年,在制造生产内燃机车所需设备的同时,各车间纷纷研制本单位的改造项目。1976年3月,试制成功第一台东风型电传动内燃机车,实现了机车产品的更新换代。

唐山华新纺织厂在“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中克服困难,使生产稳步发展。到1975年底,全厂细纱机增至6.47万锭,布机320台,固定资产净值919.9万元。全年工业总产值(包括漂染)达到8292万元,实现利税2924万元。生产棉纱1.3万吨,棉布4969.9万米。

唐山陶瓷系统在“学大庆、赶开滦”过程中深入开展“比、学、赶、帮”劳动竞赛,打了质量会战、上高档增配套、技术革新三个硬仗。1975年,陶瓷系统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工业总产值9288万元,比1969年增长1.38倍。生产日用瓷1.3亿件,比1969年增长73.68%。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日用细瓷一级品率达到87.6%,比1969年提高15.86%,实现利润1655万元,比1969年增长1.46倍。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取得显著成果,全系统共完成较大革新改造项目197项,自制陶瓷设备134台。同时试验成功一批新产品,有用于国防工业的陶瓷纤维、陶瓷纸毡、陶瓷发热体原件,以及日用瓷中的高白瓷、象牙黄瓷、骨质瓷等新品种。

唐山钢厂在“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中建成石人沟铁矿,使张庄铁矿和调整时期停产的3座100m³炼铁高炉恢复了生产,将一座炼钢车间地坑式4吨侧吹转炉改为高架式6吨侧吹转炉,将二炼钢车间5座8吨全氧吹转炉改为3座36吨全氧吹转炉,兴建了特钢车间,同时建成了1800千伏安矿热炉3座、3200m3/时制氧机两台,并对轧钢系统进行了全面改造,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1975年产钢82.5万吨、材坯80万吨、生铁8.9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8亿元,上缴利润4307万元。1976年3月24日,第二炼钢厂创造了侧吹全氧转炉炉龄1043炉的全国纪录。

唐山发电总厂在“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中第三期扩建工程于1971年12月开工,安装2台炉2台机各5万千瓦,1974年10月完工。1973年5月6日,为解决电力紧缺问题,国家计委批准建设陡河电厂,同年12月破土动工,1975年12月31日1号机组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2.5万千瓦,相当于解放初期唐山发电厂发电量的5倍。到1978年,一期、二期4台机组相继投产,装机容量75万千瓦。

其他各中小厂矿企业和各县(区)厂矿企业也投入到“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中,积极组织生产,挖掘潜能,提高产量,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在“学大庆、赶开滦”运动中,唐山职工队伍茁壮成长,“特别能战斗”精神得到充分发扬,人们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各单位普遍组织职工开展“比、查、找、订”(“比”,与劳动模范吴旭芝对照比较;“查”,查思想;“找”,找差距;“订”,订学赶规划)活动。人们自觉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在生产建设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各条战线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不断涌现,到1975年,仅唐山市就涌现出1.3万个先进集体、7.16万名先进个人。各级领导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