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悲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加油奮鬥的少年


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是封建科舉體制與迂腐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清高,以及沉淪冷漠的世態造成了他悲慘一生。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於1919年發表在《新青年》的短篇小說中塑造的人物,他是封建科舉的犧牲品,是迂腐的不合時宜書呆子的典型代表。是根深蒂固的“萬般皆下品”陳腐觀念和當時社會道德論喪害死的他。

他有讀書人的清高,他是唯一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即使十來年不補不洗,也不會改穿短衫。

他有讀書人的善良,給孩子們散茴香豆,直至所剩無幾,“不多哉,不多也。"

他有讀書人的底線,從不賒欠,即使沒帶現錢,下次一定還清。

咸亨酒店黑板上趴了一年多的那十九文錢,是他用生命也兌現不了的承諾。

他有讀書人自我安慰的理論,”偷書,是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他也有讀書人的自負,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別人說他偷書時,他會額上暴出條條青筋,反駁道:“不要汙人清白!”

但是他所堅守的讀書人操守,是與當時世風日下的社會格格不入的!

他的清高,他自以為的才學“之乎者也",只能是人們的笑料。

他微薄的收入,難抵四文一碗的酒漲到十文。

他從不賴帳的誠實守信,絕不可能比往酒裡羼水的老闆們過的好。

他固守的理論,“偷書,是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可每每因偷書讓人家“吊打“。

他以讀書人自居,自己是有身份的人。可在丁舉人私設的公堂上,被打了半宿,以致腿折身殘!也沒見他去那兒申訴,或有人來主持公道。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筆下眾多悲劇人物中的一個。他和被封建禮教扼殺的《祥林嫂》不同,和被兵、匪、捐、稅折磨的臉似榆樹皮的閏土也不同。他鑽進了封建科舉的牢籠,除了被“八股取仕“一條道之外,他即無其他奮鬥的途徑和技能,也無奮鬥的志向和勇力。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悲劇人生!

魯迅先生文章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是死了。"看是先生的筆誤。我認為不然!是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表現手法。大約死了,因孔乙己掛帳一年多沒還,估計是死了,有惋惜的成分;的確死了,是孔乙己這種嚴重古董似的人物,就是該隨著他的之乎者也一起死去的,是難以讓人同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