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才有後路可走——管仲的“狡兔”人生

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實際上是給自己留條後路。看問題不能只看到眼前順利的局面,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後果而一廂情願地去處理問題,要做到“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

為人處世時,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要時時給自己留有餘地,這個道理不言自明。但是要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就要接受另一個理念:腳踏兩船。這似乎有違道德,但關鍵還是看你怎麼踏,如管仲的這一腳,就成就了他的千古名聲。

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才有後路可走——管仲的“狡兔”人生

管仲與鮑叔牙以及召忽三人關係很好,決心在事業上互相合作。他們曾經合作做過生意,但他們更想合作治理齊國。

當時齊王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糾,一個叫小白。召忽認為公子糾是長子,一定能繼承王位,因此對管仲和鮑叔牙說:“對齊國來說,我們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條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繼承王位,那乾脆我們三人一同輔佐公子糾吧。”

管仲說:“這樣等於吊死在一棵樹上。萬一公子糾沒繼位,我們三人不是都完了。國中的百姓都不喜歡公子糾的母親和公子糾本人,公子小白自幼喪母,人們必定可憐他,究竟誰繼承王位還很難說。不如由一個人侍奉公子小白,將來統治齊國的肯定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這樣,不管哪一個當了齊王,我們當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顧,進退有路,左右逢源。”於是他們決定由鮑叔牙去輔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輔佐公子糾。

齊襄公在位時(公元前697~前686),荒淫無道,隨意殺人,人人自危,紛逃國外。公子糾由管仲、召忽二人輔佐逃往魯國;公子小白則由鮑叔牙輔佐逃往莒國。就在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襄公被殺,國內無君,於是逃往國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率兵回國爭奪王位。

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才有後路可走——管仲的“狡兔”人生

結果兩方在路上偶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銅製衣帶鉤,小白則趁勢詐死,騙過了管仲,麻痺了魯軍,兼程直入臨淄,賴高傒等重臣的擁戴,得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這時,魯莊公方率魯軍護送公子糾行至乾時(今臨淄區西境)地方,齊桓公親自率軍迎戰,大敗魯軍,並盡奪魯國汶陽之地。

鮑叔牙這時還惦記著自己的朋友,生怕魯國因向齊國謝罪而殺害管仲,便暗地送信給魯國說:“管仲是齊國國君的死仇,齊國國君必要親手殺死他。”魯國新敗,只得囚送管仲回齊國。小白做了國君,便是後來的齊桓公,他對那一箭之仇念念不忘,日夜想殺管仲。

鮑叔牙拜見桓公便賀喜。桓公很是不解,問他喜從何來,鮑叔牙說:“管仲乃天下奇才,齊國得到他,豈不可賀!”桓公切齒道:“我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焉能用他!”

叔牙正色勸說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

桓公聽後點頭稱是,說:“好吧,我暫且聽你的話,先不殺他。”

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才有後路可走——管仲的“狡兔”人生

一日,齊桓公欲拜叔牙為相,鮑叔牙誠懇地辭謝說:“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

桓公沉吟說:“那我得先試探一下他的學問再說。”

叔牙搖搖頭,進言說:“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

齊桓公恍然大喜,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並同車進城。結果桓公與管仲一連談論三日三夜,句句投機,當即拜管仲為相國,且尊稱為“仲父”,對其言聽計從,專任不疑。後來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成為春秋一代霸主。

正像鬼谷子講的“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正因為管仲事先想到了退路,所以鮑叔牙可以在齊桓公面前說情,使齊桓公不但沒殺管仲,反而讓管仲當了宰相。因此,凡事不可做絕,“留有餘地”實際上是給自己留條後路。看問題不能只看到眼前順利的局面,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後果而一廂情願地去處理問題,要做到“有備無患”、“防患於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