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債不成父子


無債不成父子

經過一週的折騰,小兒終於恢復健康。又開始生龍活虎的上竄下跳,尋縫覓縫,東敲西拆。其實,不論他生不生病,有一點是絕對不會變的,就是雖然他啥都不能幹,但卻會讓當父母的什麼都幹不成。

話雖如此,這個“抱中物”還是讓人魂不守舍。他稍有點風吹草動,我就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啥啥都幹不下去。這倒是應了王戎那句話“情之所鍾,正在吾輩”。父母對孩子如此的牽腸掛肚,真真是上輩子欠他的。

這兩天深圳又有學生輕生跳樓,據說只有十四歲。母上大人聽到這個消息,長嘆一聲說道,“可憐那當父母的心啊,白養活了十四年”。我也是心下唏噓。當教書匠已然十年,每年都能聽說有學生一衝動就往樓下跳,生生的讓白髮人送了黑髮人,活活得讓父母哭斷了腸。於是想到清人梁恭辰的一句話, “大凡夭折之子,無不是因討債而來。”

唯心點說,輕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在前世或是今生不知道什麼原因,反正欠下了一大筆債。這孩子就是債主投胎。來找他們要帳的。他們活著的時候,父母無怨無悔,推幹就溼 含辛茹苦的付出,卻都只是為了了賬。時間一到,債了人走,徒留父母在那裡哭天喊地,捶胸頓足。讓人心下無限唏噓。

無債不成父子

當然,討債之說實屬荒謬。但古人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或許這就是一種安慰吧,古人包括現在的人,說實話很難正確解釋為什麼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身患重病,為什麼有的孩子生活幸福卻又自尋短見。科學上、心理學方面雖然分析的頭頭是道,可是總給人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也許是因為科學太過理性太過冷靜了吧。人畢竟是感情動物,太過理性的東西,人很難接受。萬般無奈之下,只要藉助鬼神,求助輪迴,才能勉強找個理由來撫慰自己痛苦的心。這也算是沒辦法的辦法了。學者欒保群就說過:

“用虛構的債務關係來把父子關係“無情化”,這個“無情”就是把有情化解到“無”,以此試圖對他們起些安慰和消解悲痛的作用。”

可是越是說“無情”,不就越是證明情之深,愛之切了。如果真的達到“無情”的境界,好像也只能四大皆空,剃髮出家了。如同下面這則故事:

“昔有老而無子者,問諸高僧。僧曰:“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烏得子?蓋生佳兒所以報我之緣,生頑兒所以取我之債。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就是你不欠人家的,人家也不欠你的,憑什麼人家給你當兒子,管你叫“爹”。

唉,不論是人家欠你,還是你欠人家,芸芸眾生不管怎樣還是願意在這軟丈紅塵,是非海里起起伏伏,還是喜歡在世俗的煙火氣中快快樂樂的過完一生。青燈寒卷,暮鼓晨鐘的生活還是讓人敬而遠之的。

今生今世,儘量還是讓別人欠我,我不欠別人吧。畢竟,無債不成父子。

無債不成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