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是日,幾位朋友相聚一堂,談古論今,因餘專事繪畫,少不了議論一些書與畫,其中有位新識,喜好書法、也喜賞畫,論及繪畫,談及某人的畫時,指某處為敗筆多、氣韻不好,畫某地不也像。席間提問於我,你之畫,線條不夠力度,傳統技法不夠認真和規矩,就此話題展開了討論,餘本不善言,但論到書與畫,餘不缺態度也有話要說。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泉鳴山居》圖,殷南柱畫張文俊題,68cmX64cm,1994年作

常隨餘身邊的朋友,近十多年來也常腦騷怪話說餘越畫越不好了,沒有以前畫的漂亮,線條也沒有以前中肯了。是的,十多年來我不勝餘力的追求自己的語言,認為畫畫不是為玩弄筆墨技法,更不能將創作公式化,也不是為了畫畫而畫畫。畫必須是創作的作品,作品不是公式化的、機械式的流程操作,作品應是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情感表達;作品是有思想的、有內容的;創作也不是玩弄筆墨技法、顯示筆墨“功力”。繪畫必須有所交待,畫家創作一幅作品或創作一個系列的作品,是為了什麼?說明一個什麼樣的問題?目的又是什麼?這是畫家要考慮的問題,明白了這個問題,畫家就有了創作目的,就知道怎樣去畫畫了。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芙蓉叢翠》圖,殷南柱畫張文俊題,69cmX138cm,2001年作

中國繪畫史上的優秀畫家歷代皆有,先賢們當時創造的繪畫方法,今天成為了傳統。那麼現在如何學習傳統和利用傳統呢?餘少小時代淫浸於傳統技法十多年,花了大量的時間臨摹了歷朝歷代的名家之圖,對歷代名家技法爛熟於心,現今認為一味地臨摹古人的技法是浪費了我的寶貴時間,當年只知一味的臨摹,越像越好,認為這就是“傳統功力”深厚了,殊不知用了十來年的時間去學傳統,沒有思考古人先賢為何這樣畫,他們畫畫的目的是什麼?而事實上我國美術史的研究重技法而忽略了思想,美術院校的美術史教材中也是重技法研究,少思想研究,甚至拘於一筆一劃的成敗考量,所以才會出現畫中哪一筆是敗筆哪一塊墨不夠多變;哪根線條不是中鋒畫出的,餘年輕時也參與了這可笑的爭論。這樣的學習方法和思路是中國繪畫的泥潭。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峽江帆影》圖,殷南柱畫張文俊題,68cmX138cm,2002年作

遠的不去展開細論,就近代的大畫家舉幾個例子,我的師祖、當代偉大的畫家傅抱石先生的作品,如果按照傳統筆墨的標準,他的作品既不符合傳統的要求,也沒有追求一線一筆的嚴謹成敗,而是隨心所欲、大刀闊斧的寫出他所需要的筆觸,完全沒有了傳統的規律,也不知道用的什麼皴法,故人們稱之為“抱石皴”,試問傅抱石先生的作品哪一根線是中鋒用筆,哪一塊墨又是敗筆呢?當年傅抱石先生在重慶展覽,有些人批評說:這是什麼畫啊?這哪像中國畫啊,更甚者在報紙上發文批評說:“哎喲我的媽呀,這是中國畫嗎?”但這些批評的人沒有了,傅抱石先生留下來了,因為傅抱石先生沒有沿著古人的足跡走路,更沒有複製古人的技法,而是為了自己創作的目的,繼承了古人繪畫的精神,發揚了傳統繪畫的理論,革新了傳統筆墨的技法。傅抱石先生不是追求的形式,而是為了內容而圖式的,也就是形式為內容服務的,所以一筆一劃一線一墨在畫中已經不是重要的部分了,而是將他那浪漫的筆墨服務於作品內容了,最後傅抱石先生成為了一代宗師。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雲鎖峰巒》圖,殷南柱畫張文俊題,69cmX69cm,2002年作

我還有一位師祖李可染先生,他有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但我研究李可染的創作足跡,沒有發現幾幅中國傳統繪畫式的畫,僅僅見到他五十年代對景寫生的一部分作品,還是比較具象的,但也不是傳統的筆墨,中晚年更沒有傳統的影子了,所以說如果以傳統學習中國畫由先臨摹古人,再創作(用古人的方法),李可染先生就沒有走此路。李可染先生學習傳統的體會是:“入網之鱗,透脫為難”,他是用“透網鱗”的方式進行傳統學習的。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芙蓉叢翠》圖,殷南柱畫張文俊題,69cmX138cm,2003年作

李先生三十九歲時拜齊白石先生、黃賓虹先生為師,在師門十餘年,是李先生藝術上轉折的關鍵期,所以李先生說:“真傳是非常重要的”,可見師門的重要性。黃賓虹先生的口號是:變者生,不變者淘汰。齊白石先生哀年變法不惜“餓死京華”。李可染先生: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六十年代之後,李可染先生藝術大變,現從李可染先生存世的作品中有哪些作品是傳統樣式?畫中用筆又有幾筆是中鋒用筆呢?李先生晚年的作品將水墨髮揮到了極致,所以他的畫滿紙墨氣,滿紙“黑色”不留一點餘地,當年也得不到一般人的認可,認為李可染先生畫的是“黑畫”,為此還受到了批判,但哪些不接受李先生及批判李先生的那些“傳統”畫家現今在哪裡了呢?但李可染先生成為了一代宗師。

《孟良崮》圖,殷南柱畫張文俊題, 69cmX139cm,2004年作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再如張大千先生,張大千先生畫石濤、仿石濤傳說竟瞞過很多知名的鑑定家,傳統功力深厚,仿誰像誰,但人們只說他是臨摹大師,但張大千先生晚年變法、一改傳統畫法,大筆潑墨潑彩,由小筆細鋒改為大筆粗鋒,由細筆精描改為大刀闊斧,徹底地拋棄了一線一墨的追求,拋棄了傳統的繪製技巧,最後成為一代大家。長安畫派的石魯,按傳統筆墨的標準他簡直不會畫畫,但石魯先生追求內容拋棄陳舊技法,同樣成為一代大家。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金寨叢翠》圖,124cmX243cm,2014年作

以上舉例的幾位大家都成為了故人,我尊他們為先賢,對他們繪畫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餘認為中國繪畫不是美術,中國繪畫的研究應區別於美術的研究,有了這個觀點,就會發現當今美術院校的中國畫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所以,在創作中餘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要畫這個題材的作品?作品要反映的是什麼?要說明的是什麼問題?目的又是什麼?這就是我要創作的內容了。明白了這個,就明白了技法不是我要追求的,技法僅僅是為內容而服務,為表現內容而運用,所以技法在創作中不是太重要了,在創作中就不會再去追求一線一墨一筆一劃的成敗與漂亮了,再也不認為作品中有什麼敗筆敗墨了,筆墨在創作中隨心所欲,為了內容想如何運用、想如何變化都是可以的了,認識到了內容是形而上的、技術是形而下的。

《夔門天下雄》,144cm×377cm,2015年作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有了這樣的念頭,思想上就沒有了負擔,也就是解放了思想,下筆就不會再拘謹了,從而也就不講究技法了,更沒有了“中鋒用筆,力透紙背”的要求了,身邊的朋友不理解了,說餘越畫越不好看了,我玩了大半輩子的中鋒和線條,徹底的放棄了,也難怪不熟悉我的人說我沒有線條沒有筆力了,但我現在所創作的作品我能說出道兒了,也就是為什麼畫此作品,說明什麼,目的什麼,為此我寫了多篇心得。

《峽江行舟圖》,殷南柱畫傅二石題,2016年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如我創作太行山系列作品後寫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頌歌祖國,海山永固——創作太行山系列作品之心得》;為了正確的寫生方法和理解傳統我寫了《正確理解古人繪畫理論很重要》;創作井岡山和陝北系列作品後我寫了《從井岡山到延安》;我完成鄉村雪天系列作品後寫了《水墨家鄉,美在溧陽》等等,我的這些理論文章都是我作品的“說明書”。為什麼要畫,說明一個什麼問題,目的是什麼等在文章中都交代的很清爽了,看了我寫的創作心得,就知道我的山水不是畫的地理志、更不是導遊圖、也不是筆墨技法的玩弄。我的山水畫或是花卉畫都是表現的人,這個人就是我自己。再讀我的畫,就知道其所以然了,就不會計較我的筆墨技法了,我的筆墨形式僅僅是為了我所需要的創作內容而運用的。

殷南柱

2020年3月25日於慎思齋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深邃峽谷壁直立》69cmX138cm,2017年作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硃砂衝哨口》圖,90cmX180cm,2019年作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小河會議舊址》圖,90cmX180cm,2019年作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雨後燕山如村姑》圖,69cmX138cm,2020年作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綠色鄉村》,46cmX69cm,2020年作

殷南柱:與友論藝之一 ——內容決定形式的創作觀點

《雲深不知處》,124cmX248cm,2020年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