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正稱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兩位,成為狂草大家為何這麼難?

古代書法家眾多,真行草篆隸大師數不勝數,但是真正稱得上狂草大師的卻是曲指可數,成為極度稀缺資源,惹得後世爭相模仿,卻又模仿不成。成為草書大家為何這麼難,究其原因,還是草書境界太高,那氣度,氣韻難以企及,正所謂“行可學,意難及”。

兩位藝術大家,肯定都能猜的到:張旭,懷素。

我們重點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兩位大師的學書歷程和性格特點來分析一下成為狂草藝術大師的必然條件。

張旭

古代真正稱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兩位,成為狂草大家為何這麼難?


古代真正稱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兩位,成為狂草大家為何這麼難?

一、社會背景

當時的唐代是一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藝術向多元化、多層次化發展創新的封建帝國,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高峰。在文化藝術方面是古今中外的空前大交流、大融合。她“無所畏懼,無所顧忌地吸引吸收,無束縛、無所留戀地創造革新”。打破框框、突破傳統,這就產生了“盛唐之音”的社會氛圍和思想基礎,也正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書法這門藝術,在當時既是最普及的,也是那個時代最鼎盛的藝術,由於大膽革新創造草書藝術,因而出現了無可再現的高峰。

二、學書歷程

1.張旭的母親陸氏,是初唐著名書法家陸柬之的侄女,陸家世代習書陸柬之的兒子陸彥遠也是一名書法家,他是張旭的堂舅,張旭少年時就跟隨堂舅習書,可以說是秉承家教,從小經歷嚴格的訓練及士族家庭的環境影響,飽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薰染,接受了良好的家教,他的書法主要得益於陸彥遠,也是和智永、虞世南一脈相承,屬於二王書法。同時吸收張芝草書,自成風格。

張旭性格狂放不羈的,對於任何人都永遠是自己最本真的面貌,同時,他又是滿腹經綸的,就連李白也一心想和他做朋友。

2.張旭看似癲狂,實則極細心,善於學習創造。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

張旭說:始吾見公主擔夫爭路,而得筆

法之意。後見公孫氏舞劍器,而得

神。“

開始時,我看見公主與挑夫爭

著過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後來觀

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

三、性格

張旭性格狂放不羈的,不拘小節,我認為性格因素是必然因素,草書表面上的符號是可以模仿的,成為狂草大家要具備張狂的性格,注重“狂”這個是學不來的,這種“狂”是在性格烘托下外在一種藝術境界,不具備模仿性和學習性。這也是為什麼古代那麼多草書高手,卻沒有成為狂草大家的原因。

張旭每次喝醉以後,總會陷入興奮癲狂的狀態,有的時候甚至拿起自己的頭髮蘸著墨水揮手寫下一篇文章。對於張旭而言,情緒的發洩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

懷素

古代真正稱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兩位,成為狂草大家為何這麼難?


古代真正稱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兩位,成為狂草大家為何這麼難?

一、社會背景

懷素所處的時代,時間上較張旭略微晚一些,但是都處於唐朝國力強盛,社會開放,經濟文化,極度融合開放,書法氛圍濃厚的社會背景下。

二、學書歷程

懷素初入寺,不喜佛事,卻愛書法,少年時書名就名噪當時,以至“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李白語)懷素練字非常用功,陸羽《懷素別傳》說他“無紙可書,嘗於故里種芭蕉萬餘株,以供揮灑,書不足,乃漆一盤書之,又漆一方版,書之再三,盤版皆穿”。由於勤奮毛筆禿廢很多,他將成堆的棄筆埋于山下,號曰“筆家”由此可見刻苦勤學之一斑。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從零陵出發,行萬里路,求師訪友,遍尋當時的書法名家求學。結交永州司戶盧象,永州牧守王邑、潭州刺史張渭、御史許瑤,竇冀以及名紳朱遙、魯收等名流騷各。他曾南下廣州拜訪當時的著名書法家徐浩,後又在張謂的引領下來到長安拜鄔彤為師,鄔彤是張旭的弟子,深得張旭筆法,張旭曾經告訴鄔彤“孤蓬生振,驚沙坐飛,餘師而為書,故得奇怪。”後來懷素又拜張旭的另一位弟子——顏真卿為師,增加了他對張旭筆法的“如錐畫沙,如印印泥”的理解。顏真卿曾對懷素說:“師豎牽學古釵腳!何如屋漏痕?”

懷素對顏真卿談及對草書的理解:“貧道觀夏雲奇峰,輒常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無壁折之路,一一自然。”懷素對草書藝術必取“自然”之“勢”的深刻感悟。

三、性格

狂放不羈,性情疏放,銳意草書,卻無心修禪,更飲酒吃肉,怪人一個。

由一事可見,當懷素長到十歲時,忽然心生一意:出家當和尚。十歲的小孩子,竟然有此想法,可謂是大怪且隨意。

懷素是典型的一個“壞和尚”因為他壞了佛家許多的清規戒律,食魚又吃肉,還喜歡飲酒作樂,不分場所,到處塗寫,遇到牆壁寫牆壁,遇到衣物寫衣物,人人見而避之,卻又心懷崇敬。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