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正称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两位,成为狂草大家为何这么难?

古代书法家众多,真行草篆隶大师数不胜数,但是真正称得上狂草大师的却是曲指可数,成为极度稀缺资源,惹得后世争相模仿,却又模仿不成。成为草书大家为何这么难,究其原因,还是草书境界太高,那气度,气韵难以企及,正所谓“行可学,意难及”。

两位艺术大家,肯定都能猜的到:张旭,怀素。

我们重点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位大师的学书历程和性格特点来分析一下成为狂草艺术大师的必然条件。

张旭

古代真正称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两位,成为狂草大家为何这么难?


古代真正称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两位,成为狂草大家为何这么难?

一、社会背景

当时的唐代是一个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艺术向多元化、多层次化发展创新的封建帝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在文化艺术方面是古今中外的空前大交流、大融合。她“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吸引吸收,无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产生了“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书法这门艺术,在当时既是最普及的,也是那个时代最鼎盛的艺术,由于大胆革新创造草书艺术,因而出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

二、学书历程

1.张旭的母亲陆氏,是初唐著名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陆家世代习书陆柬之的儿子陆彦远也是一名书法家,他是张旭的堂舅,张旭少年时就跟随堂舅习书,可以说是秉承家教,从小经历严格的训练及士族家庭的环境影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染,接受了良好的家教,他的书法主要得益于陆彦远,也是和智永、虞世南一脉相承,属于二王书法。同时吸收张芝草书,自成风格。

张旭性格狂放不羁的,对于任何人都永远是自己最本真的面貌,同时,他又是满腹经纶的,就连李白也一心想和他做朋友。

2.张旭看似癫狂,实则极细心,善于学习创造。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

张旭说: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

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

神。“

开始时,我看见公主与挑夫争

著过路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观

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

三、性格

张旭性格狂放不羁的,不拘小节,我认为性格因素是必然因素,草书表面上的符号是可以模仿的,成为狂草大家要具备张狂的性格,注重“狂”这个是学不来的,这种“狂”是在性格烘托下外在一种艺术境界,不具备模仿性和学习性。这也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草书高手,却没有成为狂草大家的原因。

张旭每次喝醉以后,总会陷入兴奋癫狂的状态,有的时候甚至拿起自己的头发蘸着墨水挥手写下一篇文章。对于张旭而言,情绪的发泄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

怀素

古代真正称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两位,成为狂草大家为何这么难?


古代真正称得上狂草大家的只有两位,成为狂草大家为何这么难?

一、社会背景

怀素所处的时代,时间上较张旭略微晚一些,但是都处于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开放,经济文化,极度融合开放,书法氛围浓厚的社会背景下。

二、学书历程

怀素初入寺,不喜佛事,却爱书法,少年时书名就名噪当时,以至“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李白语)怀素练字非常用功,陆羽《怀素别传》说他“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版,书之再三,盘版皆穿”。由于勤奋毛笔秃废很多,他将成堆的弃笔埋于山下,号曰“笔家”由此可见刻苦勤学之一斑。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从零陵出发,行万里路,求师访友,遍寻当时的书法名家求学。结交永州司户卢象,永州牧守王邑、潭州刺史张渭、御史许瑶,窦冀以及名绅朱遥、鲁收等名流骚各。他曾南下广州拜访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徐浩,后又在张谓的引领下来到长安拜邬彤为师,邬彤是张旭的弟子,深得张旭笔法,张旭曾经告诉邬彤“孤蓬生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后来怀素又拜张旭的另一位弟子——颜真卿为师,增加了他对张旭笔法的“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理解。颜真卿曾对怀素说:“师竖牵学古钗脚!何如屋漏痕?”

怀素对颜真卿谈及对草书的理解:“贫道观夏云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折之路,一一自然。”怀素对草书艺术必取“自然”之“势”的深刻感悟。

三、性格

狂放不羁,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怪人一个。

由一事可见,当怀素长到十岁时,忽然心生一意:出家当和尚。十岁的小孩子,竟然有此想法,可谓是大怪且随意。

怀素是典型的一个“坏和尚”因为他坏了佛家许多的清规戒律,食鱼又吃肉,还喜欢饮酒作乐,不分场所,到处涂写,遇到墙壁写墙壁,遇到衣物写衣物,人人见而避之,却又心怀崇敬。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