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清華考官出上聯"孫行者",難倒眾多才子,只有一人滿分對出

古時寒門學子要想飛上枝頭變鳳凰,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再被分封官職,到了現代,高考的出現替代了原本的科舉考試製度,無論學子出身如何,都要通過自身努力踏入高等學府的大門。在國內教學優良的學府不在少數,其中首屈一指的當屬清華、北大這兩所大學。

88年前清華考官出上聯

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憧憬過能夠進入清華或者北大學習,但真正接觸高考後,大多都會發現,這兩所全國頂級的名校豈是那麼好進的?單不說這兩所學校的底蘊有多麼深厚,僅僅看每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人數,再對比清華、北大每年的招生人數就可見一斑。高考是座橋,跨過去了,對每個考生的人生都會產生不小的改變。

如果說每年的高考考生人數是千軍萬馬,那能考進清華北大的無異於在萬軍之中勇闖獨木橋,難度可想而知。能夠真正通過高考進入清華北大的,都是學霸中的學霸,即使是從中挑出最為普通的學生,退一萬步說,他也是高考中的佼佼者。所以說,清華、北大所享負的盛名其實不虛,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兩所高校其一的清華大學。

88年前清華考官出上聯

清華大學其實與北京大學一樣,都設立於晚清政府當政期間,都是由國家開辦的學堂。但清華與北大不同的是,北大是由晚清政府創辦的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的學堂,而清華創辦初期卻是給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預備學習的場所。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清華大學逐漸也演變成了國內的高等學府,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輸送人才。現如今,想要進入大學學習,基本上都要通過高考才能實現,即使是要考入一般的985、211高校難度也是不低的,更何況是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高校呢?那麼,在沒有高考以前,學子們想要進入清華、北大學習需要經歷怎樣高難度的考試呢?

88年前清華考官出上聯

1932年,距今88年前一群被選拔參加清華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正在等待校方給他們出示入學考試的試題。因為貴為國內高等學府,能夠為入學考試出試題的人自然是一位有著大學問的人來出。當時清華大學校方就找了在校內擔任教授的陳寅恪先生為入學考試出題。

陳寅恪是國學大師,他出身名門,學識更是享譽中國內外,由他來為清華入學考試出題當之無愧。可當時陳寅恪即將去外地參加學術研究,因為行程匆忙,因此在臨行前匆匆的擬了試題。試題的內容很簡單,第一就是根據給出的題目撰寫一篇文章,第二是根據上聯對出下聯。

對於能夠參加清華入學考試的考生來說,按照題目寫文章不是難事,考試時,考生們發揮所長,都交出了自己的文章,但第二道題目卻把考生們都給難住了。陳寅恪在第二題中給出的上聯是"孫行者",這題目看起來再簡單不過了。孫行者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先生所著的《西遊記》裡的人物,對於這個人物,大家所熟知的名字是孫悟空,可陳寅恪這樣的一代文學大家,雖然是匆忙之中出的題目,但真的有表現看起來那麼簡單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88年前清華考官出上聯

這副上聯,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個字,但是難度卻是極高。如果要對下聯,就必須要做到下聯中每個字都與上聯相對,不僅如此,下聯的內容與上聯還不能相關,並且下聯本身還不能是單純的文字拼湊。這樣的對子,讓當時參加考試的學生們一籌莫展。

不過,慢慢的還是有學生提交了自己的答案,因為孫行者是西遊人物,有的學生就對了豬八戒、唐玄奘等同為西遊人物的下聯,這些答案肯定是不通過的。也有人看孫行者是稱號,第一個字是姓氏,就對出了王羲之、王引之等等,雖然仍不合格,但好歹也算是比較靠譜的,能夠拿到一些分數。不過,在眾多參考學生中,有一位學生在這道題目上拿到了滿分,這位學生就是後來的著名語言學家周祖謨。

88年前清華考官出上聯

周祖謨當時對這道題目進行了深刻分析,他發現上聯"孫行者"是西遊人物孫悟空的別號,其中第一個字是姓氏,而"行者"既是孫悟空的諢名,又是虛詞,泛指佛教修行之人,於是周祖謨根據這些特點對出了"胡適之"這個下聯。

"胡適之"這個下聯對的巧妙之處在哪裡呢?首先,"胡"也是姓氏之一,而"適之"是當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胡適先生的表字,"適之"這個詞本身也是虛詞,取自成語"惟適之安",連在一起就是胡適先生的別號。這個下聯,不僅字字對仗,而且含義也是與上聯映照,實在是絕妙之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