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清华考官出上联"孙行者",难倒众多才子,只有一人满分对出

古时寒门学子要想飞上枝头变凤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再被分封官职,到了现代,高考的出现替代了原本的科举考试制度,无论学子出身如何,都要通过自身努力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在国内教学优良的学府不在少数,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清华、北大这两所大学。

88年前清华考官出上联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憧憬过能够进入清华或者北大学习,但真正接触高考后,大多都会发现,这两所全国顶级的名校岂是那么好进的?单不说这两所学校的底蕴有多么深厚,仅仅看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再对比清华、北大每年的招生人数就可见一斑。高考是座桥,跨过去了,对每个考生的人生都会产生不小的改变。

如果说每年的高考考生人数是千军万马,那能考进清华北大的无异于在万军之中勇闯独木桥,难度可想而知。能够真正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的,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即使是从中挑出最为普通的学生,退一万步说,他也是高考中的佼佼者。所以说,清华、北大所享负的盛名其实不虚,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两所高校其一的清华大学。

88年前清华考官出上联

清华大学其实与北京大学一样,都设立于晚清政府当政期间,都是由国家开办的学堂。但清华与北大不同的是,北大是由晚清政府创办的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学堂,而清华创办初期却是给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预备学习的场所。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清华大学逐渐也演变成了国内的高等学府,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输送人才。现如今,想要进入大学学习,基本上都要通过高考才能实现,即使是要考入一般的985、211高校难度也是不低的,更何况是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高校呢?那么,在没有高考以前,学子们想要进入清华、北大学习需要经历怎样高难度的考试呢?

88年前清华考官出上联

1932年,距今88年前一群被选拔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学生正在等待校方给他们出示入学考试的试题。因为贵为国内高等学府,能够为入学考试出试题的人自然是一位有着大学问的人来出。当时清华大学校方就找了在校内担任教授的陈寅恪先生为入学考试出题。

陈寅恪是国学大师,他出身名门,学识更是享誉中国内外,由他来为清华入学考试出题当之无愧。可当时陈寅恪即将去外地参加学术研究,因为行程匆忙,因此在临行前匆匆的拟了试题。试题的内容很简单,第一就是根据给出的题目撰写一篇文章,第二是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对于能够参加清华入学考试的考生来说,按照题目写文章不是难事,考试时,考生们发挥所长,都交出了自己的文章,但第二道题目却把考生们都给难住了。陈寅恪在第二题中给出的上联是"孙行者",这题目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孙行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先生所著的《西游记》里的人物,对于这个人物,大家所熟知的名字是孙悟空,可陈寅恪这样的一代文学大家,虽然是匆忙之中出的题目,但真的有表现看起来那么简单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88年前清华考官出上联

这副上联,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字,但是难度却是极高。如果要对下联,就必须要做到下联中每个字都与上联相对,不仅如此,下联的内容与上联还不能相关,并且下联本身还不能是单纯的文字拼凑。这样的对子,让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们一筹莫展。

不过,慢慢的还是有学生提交了自己的答案,因为孙行者是西游人物,有的学生就对了猪八戒、唐玄奘等同为西游人物的下联,这些答案肯定是不通过的。也有人看孙行者是称号,第一个字是姓氏,就对出了王羲之、王引之等等,虽然仍不合格,但好歹也算是比较靠谱的,能够拿到一些分数。不过,在众多参考学生中,有一位学生在这道题目上拿到了满分,这位学生就是后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周祖谟。

88年前清华考官出上联

周祖谟当时对这道题目进行了深刻分析,他发现上联"孙行者"是西游人物孙悟空的别号,其中第一个字是姓氏,而"行者"既是孙悟空的诨名,又是虚词,泛指佛教修行之人,于是周祖谟根据这些特点对出了"胡适之"这个下联。

"胡适之"这个下联对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呢?首先,"胡"也是姓氏之一,而"适之"是当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先生的表字,"适之"这个词本身也是虚词,取自成语"惟适之安",连在一起就是胡适先生的别号。这个下联,不仅字字对仗,而且含义也是与上联映照,实在是绝妙之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